“無論朝代的興或衰,最苦的永遠都是老百姓”這句話有道理嗎?

用戶105381250680


我認為這一點來說,在中國古代基本如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什麼是幸福的生活呢?首先是溫飽,即能吃飽穿暖的生活,這是生活的最低目標;其次是小康生活,也就是吃的好一些,穿的好一些,不愁吃穿,能夠有一定的物資文化享受的生活;再往上就是我們嚮往的美好生活,就是脫離了吃穿問題,也不是一般的物資文化享受,而是可以至少有比較好的物資文化享受的生活。

可惜的是,在中國古代史上,絕大多數時間裡老百姓都處於不足溫飽的狀態,即便是所謂的盛世,也只是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至於小康,則很少有人能夠達到。

之所以出現“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現象,出於以下幾點原因:

從時間上來說穩定發展的時間往往不是很久

歷朝歷代的穩定發展時間往往不是很久,在此我一一列舉中國史上的盛世,從秦朝開始算起。

秦朝整個朝代基本老百姓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而且很短只有15年,所以沒什麼好說的。

▲秦始皇以後,我國進入了帝王時代

秦朝之後的西漢,老百姓生活的最好的時期應該是文景之治時期,前後歷時40年左右(公元前180年-141年)。至於到了漢武帝時期,則開始了連年戰爭,雖然國家獲得了無比的榮耀,但是老百姓卻過得非常苦,只能說最多漢武帝前10年還能過,至於後面的日子就非常差了。

東漢老百姓能過得比較好的時期是光武帝時期到章帝時期,(25-88)大約60多年左右的時間。

▲漢武帝時代雖然軍事強盛,但是老百姓卻過的非常苦

從兩漢來說,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前後歷時441年,其中老百姓能夠過得好的時期有兩個“盛世”,即文景之治時期和東漢前期,即光武中興時期,一共為100年左右,我們再加上中間一些零星出現的,但不是連續性的,時間較長的“中興”,加在一起老百姓能過得好的時期最多也就150年左右。

東漢結束之後就是漫長的三國兩晉朝南北朝時期,這些時期當中基本沒有老百姓好過的時期,因為基本上都是戰亂。個人認為最多也只能算上西晉司馬炎時期,大約有20年吧,不過期間也有一場大型戰爭就是晉朝滅吳國的戰爭,發生在公元280年左右。姑且算20年吧。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一共歷時369年,老百姓能過得好的基本也只有20年左右。

之後就是隋朝,隋朝也只能算文帝時期老百姓日子比較好,時間為23年左右。至於到了煬帝時期,各種起義戰亂不斷,就不表了。

隋朝之後的唐朝,有一箇中國史上最長的穩定發展期,即初唐和盛唐時期,這個時間比較長,從唐朝開國到安史之亂,前後140年左右,其中武則天時期或許是老百姓日子最好的時期,因為那個時候長時間以來物價沒怎麼增長。

▲唐朝是我國史上少有的盛世王朝,武則天時期可能是老百姓過的最好的時候

安史之亂之後的唐朝基本是處在藩鎮割據狀態,也經常有戰亂。中間雖然有過復興的時期,如德宗到憲宗時期,但也是處在不斷地征討割據政權的狀況,這個時期40年左右,老百姓能過好一些的日子撐死了也就20年左右。

隋唐一共318年,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的時間大約為183年左右。

唐朝之後就是很亂很亂的五代時期,這個時期就不多說了,53年來換了五個中原王朝,周邊還有10個割據政權,戰爭不斷。

宋朝維持了一段時間的穩定發展,整個宋朝有167年,社會經濟是古代最為發達的時期,老百姓過的比較好的時期主要在仁宗時期,而在後來的神宗時期由於變法,百姓反而過的十分困苦。根據歷史記載,有一次外敵流亡的百姓到了京城東京,一位小官吏畫下了這些流民的情況,看的神宗皇帝滿臉的淚水,足以見得當時的變法造成了多大的民生問題。

整個北宋來說,要除去前期征討割據政權以及後期,尤其是徽宗的慌亂時期,老百姓能夠過得好的時期大約有100年左右。

▲宋代我國商品經濟高度發達,有那麼一段百姓過的非常富足的時期

南宋來說,雖然經常受到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欺負,但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仍然很不錯,也經常與北方發生各種戰爭,而到了晚期,尤其是1234年金朝滅亡以後就基本一直與蒙古人對戰,綜合算起來老百姓能夠過得好的時期大約有80年左右。

整個兩宋時期,一共316年,老百姓能夠過得好的時期有180年左右。

之後的元朝來說,時間很短,從1276年滅亡南宋到1368年明朝建立一共92年,基本也就忽必烈時期還過的可以,其他時期基本就很亂了。

元朝時期老百姓能夠過得好的時期大約有18年左右(忽必烈統一時期)

元朝之後的明朝,在朱元璋時期應該是過得比較好的時期,有34年左右。之後出現了靖難之役,一場全國性的大戰,從永樂皇帝時期到英宗時期,這個時期一共62年,期間有土木堡之變的戰亂,姑且算上是比較好的時期吧。

▲明朝奇葩皇帝太多

但是之後的武總開始明朝就連續出了不少奇葩皇帝,也不能說老百姓能過得好了,直到崇禎滅亡。

整個明朝來說,老百姓能夠過得好的時期最多大約100年左右。

清朝來說,主要是康熙到乾隆時期被稱為“康乾盛世”,但即便是在康乾盛世也有三藩之亂和乾隆晚期的白蓮教起義。從明朝滅亡的1644年到乾隆時期一共155年的時間裡,老百姓能夠過得好的時期基本在120年左右。至於之後的時期,直到鴉片戰爭,基本國家處於停滯不前,人民生活普遍困苦的階段。

鴉片戰爭之後到太平天國時期就是大的戰亂時期,過了之後有一個“同治中興”,大約在1870年-1894年這段時間,也勉強算是一個穩定發展期,前後24年左右。再之後就是一片混亂了,甲午戰敗,八國聯軍侵華等等。

整個清朝從1644年到1911年一共267年,老百姓能夠過得好的時期大約有144年左右。

綜合以上來說,從秦朝開始到清朝滅亡的2132年當中,老百姓能夠過得好的時期大約在795年左右,佔整個時間的37.2%,不足四成。

即便是處在所謂的穩定發展時期,也只是解決了溫飽或者在溫飽線徘徊的樣子

我國在進入秦朝之後實際上是處於帝國時代,而且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帝國,經濟以農業為基礎。農業的特點就是非常脆弱,一旦遇到天災,農民就容易顆粒無收,即便是在所謂的太平盛世,也只是老百姓沒有經歷戰亂,國家相對而言比較穩定,但是也架不住各地的貪官汙吏橫徵暴斂,中飽私囊的情況,如康熙末年清朝的貪腐就已經相當嚴重了,這種時候一旦發生天災,即便是朝廷願意發放救濟糧,但如果地方官員貪汙,那老百姓實際上也得不到什麼,只能餓死。

▲古代一旦遇到天災,老百姓基本就只能等死了

再如漢朝在漢武帝時期,由於連年對匈奴作戰,導致國內民生凋敝,在電視劇《漢武大帝》中,漢武帝晚年的時候去民間走訪,所到之處一片荒涼,這也讓漢武帝不禁淚流滿面。當然這是電視劇,當時的實際狀況也差不多。

至於古代百姓的生活有多麼的差,其實就我而言今天也能感受到一些,如近年來我們開展的扶貧工作,情況較多的就是因病致貧的現象。很多時候我們去走訪一戶貧困戶,其實看家中房屋的建設都還不錯,是屬於鄉間小洋樓的那種,但只是說明這個家庭前幾年過的好,近年由於家裡的主要勞動力身患重病(多是癌症、尿毒症一類),馬上就變成了貧困戶。家中常常為此花費幾十萬的醫藥費不說,家中的主要經濟來源也就此斷了。

這種情況還好出現在現在,政府可以給他們上醫保,發放各種救助,實施多種政策上的措施,要是換在古代又能如何呢?在古代,根本是沒有醫保的,也沒有政府的救助體系,而且醫療衛生條件也大不如現在,一旦家庭的主要勞動力患病,那麼搞不好整個家庭就只能等死了。況且即便是現在,生產力可以說比古代要提升了千倍萬倍的情況下,一個大病就能讓一個家庭陷入困境,哪怕是之前過的不錯的家庭,那麼換在古代,將會是何等可怕的場景!

▲一旦遇到大病即便是現代社會如果沒有政府保障體系,一個家庭都過不下去,更何況是沒有政府保障體系的古代?

在許多的災荒年代,人們易子而食的現象在我們今天看來都是不可想的事情,但是在那個時候也是實在沒有辦法的事情,實在是活不下去了才會這樣,不然誰會對自己的孩子下手呢?

古代各種雜役也是老百姓的沉重負擔

在古代,老百姓除了要上繳農業稅之外,還有各種沉重的雜役,如徭役、兵役等等。一旦家裡的主要勞動力都去服役了,那麼家裡的農活又有誰來做呢?所以往往是家中的女性承擔了,而女性還要承擔撫養孩子的重任,可以說整個家庭是非常地艱辛的。


這還是在當地的官員還不錯的情況下,如果遇到了一個不好的官員呢?如果一個地方還出現了惡霸呢?如果因為混亂而出現了盜匪呢?再出現了天災呢?種種情況都有可能遇上。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古代老百姓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過的都不好。“無論朝代的興或衰,最苦的永遠都是老百姓”這句話說得非常對。


老威觀史


國家興和衰關乎百姓的幸福或艱辛。上世紀40年代,黃河決堤幾十萬人死於那場災難中。自然災害期間,窮苦百姓首先體驗了捱餓的滋味。改革開放40年,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體驗深刻的也是老百姓,老百姓都吃飽了飯,再也不用為衣食去操勞了,吃得好點,穿得差點也關係不大!因此,頭腦清醒的百姓都希望國家強大!都祝福祖國繁榮昌盛!!


jizhuzhang


百姓分三六九等。統治階層也分三六九等。所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人人都有智慧,但所用方向不同,底層百姓的智慧用於爾虞我詐,佔小便宜,今天白得一捆蔥,明天撿到五塊錢,便樂哉悠哉!其結果必然成為被統治者!而上層人物登高望遠,不為衣食而謀,胸懷天下,不計眼前利益,必成為統治者,所以歷朝歷代,底層百姓就是受苦,因為你的眼界你的智慧決定了你的社會地位。


宮愛武


沒有民變哪來的改朝換代,不是把底層百姓逼得沒有活路誰願造反,任何騷亂髮生都會連累更多的百姓,不管正義還是非正義,最苦的永遠都是老百姓,這句話完全有道理。


一家之長357


峰巒如聚, 波濤如怒, 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踟躕, 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一針見血寫出了中國歷史的一大規律,無論興亡最苦最累最慘的就是老百姓。

1945年黃炎培先生在延安向毛澤東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週期律。

黃炎培說: “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週期律。”

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一部改朝換代史,一部百姓血淚史。

我國的封建社會從秦始皇稱帝到清朝宣統退位一共2132年,封建社會大一統的時期共計1448年,約佔68%。大一統時間雖然長,但是真正的盛世都很短。

歷史上著名盛世有西漢的文景之治(26年)、漢武盛世(54年)、昭宣中興(39年);東漢的光武中興(33年)、明章之治(31年);隋朝的開皇之治(23年);唐朝的貞觀之治(22年)、開元盛世(28年);明朝的永樂盛世(18年)等等。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至今2232年,發生戰爭的年份約1492個,平均0.67年就有戰爭。


兩千多年的歷史也就兩百多年的安穩日子,更多的是戰亂饑荒,民不聊生。

秦始皇統一中國名垂千古,但是好大喜功濫用民力,修長城死亡民夫近50萬人,參與修建阿房宮和秦皇陵的130萬人,也全部被秦兵殺死!孟姜女哭長城,哭的都是老百姓的血與淚。

秦朝暴政,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項羽爭霸,漢朝初立,秦朝2000萬人口,減去多半,甚至出現了“自天子不 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的現象(《史記·平準書》)

漢朝末年,經黃巾之亂三國紛爭,從公元156年人口5000多萬,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萬;損失了98.3%。

曹操感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餘一,念之斷人腸”。

西晉八王之亂到五胡亂華,開始進入中國歷史上百姓最慘的時期之一,漢民族一場大災難,是“人皆相食”、“白骨遍野”、“千里無煙爨之氣,華夏無冠帶之人”。

304年之後,中國歷史進入南北分裂、對峙的階段。南北朝時代,是個梟雄時代,誰有實力誰當皇帝,皇帝還沒有坐穩腦袋就沒有了,改朝換代更是頻繁,老百姓在水深火熱中。

北朝的齊代有2000萬人,到北周時人口僅900萬;南朝宋代有469萬人,到南陳滅亡時只有200萬人 ,損失率達60%。

唐朝末年殺出來一個屠夫黃巢,縱兵屠城,以人肉作糧草。《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賊圍陳郡百日,關東仍歲無耕稼,人餓倚牆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百,生納人於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人大飢,倚死城塹,賊俘以食,日數千人,乃辦列百巨碓,糜骨皮於臼,並啖之。”

魯迅在《準風月談·抄靶子》中說:“ 黃巢造反,以人為糧,但若說他吃人,是不對的,他所吃的物事,叫作‘兩腳羊’。”

人變成了食物,真是血淋淋的歷史。

宋末元初,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屠殺,人口則是從蒙古佔領前的1億2千萬下降到入侵後1393年的6千萬,人口少掉二分之一。僅僅成都一地,就有骸骨一百四十萬。

清朝入關,殘暴統治,“留髮不留頭,留髮不留頭”,屠城血洗中原,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慘烈的江陰八十一日、廣州大屠殺等等。再加上李自成、張獻忠起義,明末到清初人口損失五千萬以上。

歷史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在1851年爆發,破壞力是驚人的,太平天國戰爭給中國帶來的人口損失至少在1億以上,直接造成的過量死亡人口達7000萬。


安徽省,皖南“野無耕種,村無炊煙,市人肉以相食”;皖北“但有黃篙白骨,並無居民市鎮,竟日不見一人”。 江西省,數百里“不聞雞犬聲,惟見餓民僵斃於道”。

所以古人說:“寧為太平犬,莫作離亂人”,在亂世中生存,真是慘不忍睹,隨時可能就是人家的“兩腳羊”。

為什麼中國歷史盛世少亂世多?

一大原因就是封建專制制度。天下興亡繫於一身,有為之君開創盛世,像漢文帝唐太宗;昏君暴君,走向滅國之路。所以黃宗羲說:“天下之大害,君也”。

柏楊在《中國人史綱》裡面發明了一個詞:“大頭症”,專門形容這些昏君的。

隋煬帝就是一個“大頭症”,隋朝的繁華富裕比唐朝的貞觀之治厲害多了,經過隋煬帝的折騰,硬是變成了亡國之君。

隋煬帝好大喜功講究排場野心太大,擴 建洛陽皇宮,每月役丁2百萬人。 修運河,“詔發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俱要至 ,如有匿之者斬三族”,役夫達543萬餘人,晝夜開掘,男人不足,女人充數,死者過半。百萬之師,三徵高麗,鎩羽而歸,死傷無數。

隋朝再有錢,也經不住楊廣的“大頭症”厲害,一個好好的盛世,被楊廣折騰成十八個反王,六十四路煙塵。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隋煬帝就是一個最好的詮釋。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幾千年的封建史,老百姓什麼時候貴過啊!要不然會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非常道畢延河


先回答結果:有道理。

人類對於生活的最低標準是物質保障,也就是能吃飽穿暖,再不濟別餓死別凍死,可就是這樣最簡單最基本的願望,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也是很難實現的,所以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樣的傳世詩句。

亂世百姓生活悲慘自不必說,即使是漢唐、北宋這樣看起來似乎很繁花的所謂盛世,底層百姓也過得十分悲慘。白居易的《賣炭翁》寫道:“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就是開元天寶盛世下,底層勞動人民最真實的寫照。盛世是統治階級的盛世,與底層百姓的生活並無太大關係。

(圖為唐朝盛世中悲慘的賣炭翁)

為什麼五千多年的歷史,不論盛世還是亂世,百姓都難以吃飽飯?其實根源是封建社會的制度問題。

首先是土地所有制問題:

在封建農耕文明中,想要有飯吃,最重要的就是種稻米小麥等糧食,但是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種地的百姓卻沒有自己的田地,田地都在地主、鄉紳手裡,這就引出了古代社會一個永恆的話題——土地兼併。土地兼併問題幾乎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如士大夫、鄉紳、貴族等將農民手中的土地兼併到自己手中,使得農民喪失了土地所有權,失去土地的農民在古代難以為生,只能受僱於地主,為地主階級種地生產糧食,然後被剝削掉大部分勞動成果,所得難以溫飽。


第二個是苛捐雜稅和徭役問題:

上段說道,地主手下的百姓被剝削勞動所得,難以維持溫飽。但是即使這樣,百姓還要向朝廷上繳各種稅賦,而以繁花盛世著稱的北宋年間,百姓的稅賦壓力比漢唐嚴重很多,土地兼併現象也比前朝更加嚴重,士大夫階級的盛世,其實飽含了百姓的血汗。

徭役問題是與土地兼併同時存在的。在古代,兵制大概有兩種:府兵制和募兵制,施行府兵制的朝代比如唐朝,會在戰事對百姓進行徵兵,具體情況可以見杜甫的三吏三別;戰事結束後,如果你有幸活下來回到故鄉,還要繼續種地,以應對朝廷明年的稅賦。而募兵制的百姓更慘,施行募兵制的朝代比如宋朝,對土地兼併現象毫不作為,所以大部分百姓都被地主階級剝奪了土地,沒有土地的百姓如果不想受僱於地主,只能當兵由國家給飯錢,這樣的募兵是終身制的,只要你不老弱病殘,是不會放你回家當農民的,而募兵一般要從事嚴重的徭役(比如宋朝的廂兵)。


從我國古代人口數量來縱向對比:

  • 統計數據顯示,唐太宗貞觀年間在籍人口數越2千7百萬,唐玄宗開元年間約6千萬

  • 北宋鼎盛時期人口數量約9千萬

  • 明朝時期大致與宋朝相當

  • 距離我們最近的封建王朝,清朝末年,人口數量為大約4億

以上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一些比較長治久安的時期,戶籍人口的登基數量比較可靠。

清朝末年的人口數突然實現了一個小的飛躍,其實與清朝的一項土地措施有關:清朝第一次實行了“攤丁入畝”措施,也就是說統計並記錄每家有幾畝地、幾戶人口,以此確定每家農業稅的固定繳納額,此後如果這家再有新增人口,一律不再按人口增加稅賦。

(圖為“攤丁入畝”措施施行後的人口漲幅)

可以說,按照底層百姓的溫飽來說,清朝的百姓相對算是最好的了,在清朝這項措施實行以前,百姓大多是吃不飽飯的,其中以宋朝最為嚴重,北宋中期甚至出現了大量的埋嬰現象,百姓因為不堪稅賦,紛紛將新出生的嬰兒偷埋,由於數量太多,以至於朝廷立了禁止埋嬰這樣的石碑,何其悲慘。

這樣來看,如果作為一個底層普通百姓,穿越到任何封建朝代都是很苦的。


小七讀歷史


這句話純屬費話,每個人都要努力奮鬥,躺在大樹下,老鴰把個你吃?要勤、要幹、要苦幹加巧幹,才有出路,才有幸福,幸福來源不是某個人賜於你的。


落雨成霜3970


有道理,老百姓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他們文化水平有限,文化素質低下,靠的是勤勞苦幹發家致富,遇上去好的時代就生活得衣食無憂,遇上不好的時代就得忍飢挨餓顛沛流離,這是他們的宿命,遇上戰爭年代是他們捨生忘死的保家衛國,不惜獻出高貴的生命。和平的年代他們平平凡凡固守本份勤勤懇懇。


鳳穿牡丹abc


這才是大實話,老百姓是組成一個國家的基本框架,這麼重要的位置,卻被歷朝歷代欺壓玩弄,究其根本就是老百姓心不齊,一盤散沙。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程六子


沒有道理以前沒飯吃先在興了不但有飯吃並且還能吃好,國家富人民肯定沾光,就說農民吧以前農民種地哪有不繳皇糧的,先在不繳糧種地還給補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