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翻案風盛行?

喜歡看歷史領域文章的朋友,發現一個問題,很多人喜歡給歷史人物翻案,比如紂王、周幽王、劉邦、曹操、隋煬帝、安祿山、秦檜、吳三桂、崇禎、慈禧、、等等,於是就有了歷史翻案風的說法。

這個其實很正常,因為當初給歷史人物定性的時候,史官就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來人為的認定歷史人物的好壞,而他們基本壟斷了信息源,歷史人物於是就被蓋棺定論了。

比如李世民記載李建成和李元吉,那就是倆邪惡的變態,李淵也是一無是處,是李世民勸他甚至逼他造反的,這個顯然就是一家之言了。

而看了溫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居注》,就知道不是那麼回事了。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電腦出現了,各種歷史資料堆積在一起時,信息來源更廣泛了,加上考古的新發現,還有外來資料,對歷史人物就有了新的認識,

比如“堯舜禪讓”,在《竹書紀年》出現之前,就認為堯舜禹三聖人,高風亮節,沒有實行家天下,而是禪位給賢人。《竹書紀年》的出現,證明了堯舜禹也是權臣篡位。

再比如昌邑王墓的發掘,就證明了劉賀並不是不學無術的浪蕩公子,他被霍光拉下來,只是因為他想收權,結果霍光提前下手了。

以前的歷史愛好者,他們的知識來源渠道,僅限於地攤文學和評書、戲曲、小說,這些東西怎麼能作為對歷史的評判標準呢?而現在正統史料研究歷史的人多了。

另一方面,隨著唯物史觀的出現,唯心史觀的很多觀點就開始站不住腳了。

古代的帝王,大多是譭譽參半的,有喜歡他的,自然就有詆譭他的,對於詆譭他的人來說,你說喜歡他的觀點,自然就是歷史翻案了。

宋朝以前,很多皇帝都是非正常死亡的,皇帝被拉下來,自然必須摸黑他了,如果不摸黑他,那拉不下來的人,不是亂臣賊子了嗎?

如果拉不下來的人,創立新朝代了,那被拉下來的皇帝,那肯定就被黑化了,比如紂王、隋煬帝、周幽王。

而如果把皇帝拉下來後,沒有建立新的朝代,書寫史書,那拉下皇帝的這個人,自然就成了亂臣賊子,皇帝也不至於被摸黑,比如王莽。

最典型的是曹髦,曹髦的歷史形象屬於中性偏黑的,

如果看正統史書,《三國志》原文記載曹髦被殺之後,皇太后發的詔令。簡單地翻譯就是,我真是命苦啊,居然立了曹髦這個熊孩子當皇帝。這小子壞透了,專門喜歡誹謗我,罵我的髒話難聽到了極點。我秘密告訴大將軍(司馬昭)十幾次,我們應該廢了他。仁慈的大將軍覺得他年齡還小,應該以勸導為主。結果曹髦越來越過分,居然想謀殺我,賄賂我的下人,給我下毒!後來乾脆直接帶兵要砍死我!還好他在亂軍中死了。這樣的爛人,我認為應該向昌邑王劉賀那樣,以平民的禮節埋了!

裴松之後來作注的時候,就出來替他翻案了,所以看曹髦,也不算很黑了。

但是,看南朝四大變態皇帝,前廢帝劉子業,後廢帝劉昱、鬱林王蕭昭業、東昏侯蕭寶卷,他們就沒那麼幸運了,於是臭名昭著。

如果看史書對他們的記載,你會發現,基本都是一個模板寫的,不孝、荒唐、弒殺、眾叛親離、親小人。

為什麼歷史翻案風盛行?

他們其實也是典型的被權臣拉下來的皇帝,不黑化他們,後來的皇帝正義性怎麼來呢?就像不黑化紂王,周武王的正義性怎麼來?

再比如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的事,很多人就譴責他,但是呢?他想賣國,差點還沒競爭贏別人呢,幸虧他的使臣夠不要臉,捨得給籌碼。

但是,再看看唐朝李淵給突厥的賄賂、李亨請回紇出兵的籌碼,就知道石敬瑭沒什麼區別了,只是石敬瑭失敗了,而李淵、李亨成功了。

再比如安祿山,歷史形象是黑的吧?但是,他在他治理的地方,那也是聖人啊。

《資治通鑑·唐紀四十》:“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為安、史父子立祠堂,謂之四聖,且求為相;上令內侍孫知古因奉使諷令毀之。冬,十月,甲辰,加承嗣同平章事以褒之。”

《新唐書》卷一二七,列傳第五二,《張弘靖傳》:“俗謂祿山、思明為‘二聖’,弘靖懲始亂,欲變其俗,乃發墓毀棺,眾滋不悅。”

如果把這些資料拿出來,是不是也是翻案?

所以,給歷史翻案,並不是現在才有的事,自古以來史學界就有很多人對歷史提出質疑,但是並沒有成為主流,主流的還是史書記載的東西。

只是因為現在的史料更齊全,研究歷史的人越來越多,越來越理智,聲音越來越大,於是就有了歷史翻案風的說法。

所謂的二十四史,本身就是漏洞百出的,最典型的《史記》,一個連胡亥年齡都不知道的司馬遷,居然知道趙高、李斯的密室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