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兩春夾一冬,必定暖烘烘,啥意思?今年是暖冬還是冷冬?

新大風歌


農村俗語:兩春夾一冬,必定暖哄哄,啥意思,今年是暖冬還是冷冬?

小雪過去,大雪馬上就要來臨了,而大雪過後就是冰凍的開始。但是對很多人來說,寒冷的冬天是人們不願意過的,相比寒冷的冬天,很多人更願意過溫暖的冬天。那麼今年的冬天是暖冬還是冷冬呢?我們首先看一下農村俗語是怎麼說的。根據農村諺語說:“兩春夾一冬,必定暖烘烘”。那麼今年的天氣是不是“兩春夾一冬呢”?今年的冬天是冷冬還是暖冬呢?李子來回答。

“兩春夾一冬”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古人們發明了太陰曆和太陽曆,而太陰曆和太陽曆指的就是我們正在用的陰曆和陽曆。按照正常的年份來說,一年只有一個立春,但是在一年12個月中,陽曆和陰曆的天數不同就形成了時間差,比如說陽曆有31天,而陰曆有大月小月。而正是這時間差,才出現了一年之中有兩個立春,而有的一年之中一個立春也沒有。所以才有了“兩春夾一冬”的說法。


今年的情況如何呢?按照農村俗語:今年是不是“兩春夾一冬,必定暖烘烘”的一年呢?

我們首先查一下日曆:我們先查一下2019年的日曆,在2019年的2月4日時會出現立春,而2019年2月4日按照農曆來說,就是農曆狗年的除夕節,因此按照農曆來算,立春節氣還屬於2018年。而農曆的2018有兩個立春節氣,因此來說2018年則是“兩春夾一冬”的一年,也是“必定暖烘烘的一年”。

我們再來看2020年2月4日立春的節氣是農曆2020年的正月十一日,因此來說在農曆2019年是沒有立春節氣的。所以按照農村的俗語來說,在2019年沒有“兩春夾一冬”的情況下,今年是非常寒冷的一年。


但是事實是不是這樣呢?

如果按照今年的節日來看,在“春打六九頭”的農村俗語下,立春節氣在明年的正月十一日,而立春就意味著溫暖的開始,春天到了,萬物復甦。但是來說2019年的立春相比於2018年來的稍晚了一些,所以在這個時間段裡,今年的冬天正處於“三九四九冰上走”的階段,因此來說今年的冬天是非常的寒冷的。

可是根據2018年的天氣情況來看,在2018年的冬天,天氣卻是異常的寒冷,就我們這裡,2018年的冬天甚至比2017年的冬天還要冷,我們這裡零下20攝氏度也是很常見的。而這就和“兩春夾一冬,必定暖烘烘”的農村說法產生了矛盾。

所以來說,這句農村俗語說的也不一定準確。而在今年沒有立春的情況下,今年的冬天會不會冷我們也是拭目以待。



綜上所述:

根據上述所說,農村俗語“兩春夾一冬,必定暖烘烘”的含義我們大致瞭解了。而今年的冬天沒有出現“兩春夾一冬”的情況,而且今年也沒有立春的節氣。所以說今年的冬天是比較寒冷的。但是事實也有例外,這冬天的天氣是否寒冷也是根據西伯利亞的冷空氣活躍量來決定的,並不是按照一些農村俗語來判斷的。因此來說,這個冬天冷不冷,還要靠一些氣象專家來判定。


李子說農


我聽到村裡老人最新解釋,解釋兩春夾一冬必定暖烘烘的意思。從去年就一直鬧不明白,為啥說一年兩個春會被說能出現暖冬,今年白天在家門口和兩位鄰居奶奶輩分老人說話時,才弄明白了。


上午去山裡摘了松簍回來,在門口碰見兩個奶奶級別老人,於是大家嘮嗑有半個點,我告訴她們山裡開始下雪了,在山裡做直播時確實飄雪花了,三奶奶笑著說道:大雪封山,每年下雪都是先往山裡下,所以下得比較早。

而四奶奶卻說:也該下雪了,今年冬天應該比往年冬天要冷,再不下雪冷天的話就不對勁了。我趕緊問四奶奶為什麼今年要比往年冷?四奶奶繼續說道:去年大年三十立春,也就是說立春是在去年臘月底,而不是今年春,而今年臘月裡也沒有立春,立春又跑到明年正月十一,所以今年一整年裡沒有立春節氣。

沒有立春節氣冬天就要很冷嗎?我這樣提問,四奶奶和三奶奶對於農村俗語的熟知度非常高,她們當時就說出來:兩春夾一冬,必定暖烘烘。春是暖的代表,冬是冷的意思,兩個溫暖的春把冬的兩頭堵住了,所以,冷會變的比較輕,於是就成了兩春夾一冬,必定暖烘烘。一年中兩個立春節氣的冬天肯定是暖冬了。

那麼正常的冷冬就是最普遍的一年中有一個立春節氣,一個立春節氣伴著一個冬,自然就互不干涉,該冷冷,該暖和暖和,是比較正常的一年。



然而還有像今年這樣的,一整年沒有立春節氣,據兩位老人解釋,今年既然沒有立春節氣了,冬季就是肆無忌憚,連最基本的約束都沒有,最正常的冷可以變成肆無忌憚的冷了。所以今年應該天氣很冷,比往年冬天都要冷。

所謂的一年兩個春是怎樣出現的呢?我們這裡的一年是指陰曆一年,就是春節那個年,而立春是按照陽曆過的,一般是每年2月4日,陰曆和陽曆的每個月天數不一樣,陰曆月的日子總有少一天的時候,所以趕來趕去,就出現有時候一個陰曆年中有兩個立春節氣。

不過這些俗語說得有沒有道理,我們並不是很清楚,有人說確實會出現俗語中說的這些現象,也有人說:極端天氣,什麼老話、俗語,都不可靠了。


悠然見東山


兩春不是指兩個春節,而是指兩個立春的節氣。就是說在一年當中,如果趕上有兩個立春,那麼今年冬天將會是一個暖冬,到底有沒有道理?我覺得只能說佔一定的比例,畢竟是過去人們通過生活勞動總結出來的規律,或多或少的總有點兒道理。不過,隨著整個地球變暖,即使不是兩春夾一冬,現在的冬天也不再是三十年前,甚至不是十幾年前那麼寒冷。



那時候才叫真正的冬天。我記得那時候,北方只要進了農曆10月的門,就開始飄清雪花了。立冬節氣到山裡收蘿蔔的時候,是一定要穿著媽媽縫製的大棉襖。即使穿著厚厚的棉衣,也會凍得瑟瑟發抖,那時候的人們特別期盼著冬天能夠暖和一些。因為那時候的經濟條件有限,農村的保暖措施特別差,出門自然也沒有什麼羽絨服和棉大衣。記得那時候上學,每天凍得腳尖兒疼,很多孩子的手腳都凍爛了,所以那時候的人們,從心底裡特別期盼冬天有一個暖冬。

現在別說南方的冬天,就是北方的冬天也很難見到雪花,很多時候根本沒有冬天的感覺。現在北方人期盼一場大雪,就像當年人們期盼暖冬一樣。然而過去那時候很少有暖冬,即使兩春夾一冬,冬天也照樣是屋簷下掛著長長的冰瘤子。屋內的水缸也會結了厚厚的冰,做飯的時候都需要把冰砸開舀水。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太害怕冬天的寒冷,偏偏現在冬天已不像冬天,融融的冬天倒有幾分像春天。

北方人經常開玩笑說,我們現在像生活在四季如春的南方。其實暖冬對於農作物以及動物來說,並沒有什麼太多的好處。冬天過於暖和,很多細菌就會氾濫,越是暖冬,人們越容易感冒生病。土壤下面有一些對農作物有危害的蟲子,本來可以藉助冬天的寒冷,將害蟲凍死在土壤裡。可如果溫度達不到,這些害蟲就有可能成活,第2年春天暖和了以後,又會禍害農作物。冬天過於暖和,對小麥生長也不利,麥子在冬天的時候,本來是處於休眠狀態,如果冬天氣溫高的話,就會導致麥苗旺長。



入冬以來,我們膠東地區的氣溫一直是居高不下,前幾天最高溫度達到零上17度,絲毫沒有冬天的感覺。也就最近這幾天的時間,晚上才開始有冰凍。

每年立春的時間一般是2月3號或者2月4號,看了一下日曆,2019年是2月4號立春,也是農曆大年三十。而2020年的立春,還是在2月4號,但農曆是正月十一。這樣也就是說,今年不算是兩春夾一冬,那麼今年會不會是暖冬呢?根據冬至尾凍死鬼這句老話來推測,今年冬天有可能不是暖冬,因為今年冬至是在農曆11月27,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冬至在月尾。


靈子


在農村中關於節氣的俗語有很多,這些關於節氣的俗語多是判斷未來的天氣變化。現在已經過了小雪節氣有幾天的時間,人們對於今年冬天是暖冬還是冷冬特別的關心,早在很多年前農村人就冬天是暖冬還是冷冬有一句俗語,那就是“兩春夾一冬,必定暖烘烘”,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兩春指的是什麼呢?今年是冷冬還是暖冬呢?

兩春夾一冬,必定暖烘烘中的兩春指的是立春節氣,所以這句俗語的意思便是如果一年之中會有兩個立春的話,那麼今年是暖冬的概率會很大。

立春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很多人會問,為什麼會有一年之中有兩個立春節氣的時候呢?之所以會在一年之中有兩個立春節氣,是因為二十四節氣的計算方法和農曆的計算方法不同導致。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根據太陽的週年運動對農事安排的影響總結出來的,而農曆則是根據月亮的變化週期總結出來的。二十四節氣的每一個節氣之間相差的時間為15天左右,二十四節氣的週期和我們現在記錄日期常用的公曆基本吻合,每年的天數為365天或366天。農曆則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的天數為354天,閏年的天數為384天。因為二十四節氣和農曆的一年之中的天數不同,所以才會出現有些年份中會有兩個立春,有的年份有一個立春,而有的年份則沒有立春,比如今年就是沒有立春。

在知道為什麼會在一年之中有兩個立春後,我們在來看一下“兩春夾一冬,必定暖烘烘”中的道理。雖然我們經常會根據月份來判斷一年四季的變化,但是四季更替卻是和二十四節氣有關。二十四節氣中代表四季更替的節氣分別為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立春節氣意味著冬季的結束,春季的開始。如果一年之中包含兩個立春的話,那麼便代表著今年冬季結束的時間要比往年早一些,有可能剛到了臘月中旬天氣就已經變暖,寒冷冬季便意味著結束,所以這個冬天便是暖冬。

今年因為是無春年,從這句俗語中可以判斷出,今年並不是暖冬,而是冷冬。但是近幾年受到溫室效應的影響,尤其是今年冬天會受到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今年是冷冬的概率幾乎是0,所以今年並不是冷冬,而是暖冬。

農村中關於節氣的俗語有很強的地域性,並不適合全國所有地區,這句“一年夾兩棟,必定暖烘烘”是北方地區的俗語。你們那裡關於一年之中有兩個立春時有什麼俗語呢?歡迎大家回覆討論。


小馬話三農


農村俗語:兩春夾一冬,必定暖烘烘,啥意思?今年是暖冬還是冷冬?

小雪節氣剛剛過去,這不大雪節氣馬上就要到來,眼看著這個天氣越來越冷了,對於農民而言準確預測冬天的氣候,可以提前開展農事安排,有利於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同時對於普通居民而言,提前瞭解冬天的冷暖與否,也可以對日常生活提前安排。對於未來天氣的預測,有老道經驗的農民,都深諳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農村俗語。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兩春夾一冬,必定暖烘烘”,什麼意思呢?真的準確嗎?


首先,這句俗語當中的兩春,顧名思義就是一年之中有兩個立春節氣。有的人可能覺得,24節氣不是代表著一年的節氣嘛,而立春則是節氣的最開始節氣。這主要是由於24節氣的核算是以地球圍繞太陽來的,具體而言是太陽黃經的位置,來確定24節氣的具體時間。但是,每年的整年核算,主要是農曆核算時間,以月亮盈缺來計算。所以,24節氣和整年的時間,兩者之間存在一個差距,這就造成一年會有兩個立春的緣故。

具體而言,就是說如果一年有兩個立春,那麼今年的冬天就會是暖冬。對於居民而言,冬天暖和和的比較舒服,就連過年的時候都能少穿著衣服,不再是臃腫的狀態。但是,對於農村種地、種菜的人來說,冬天不冷反而暖,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對於暖冬,最起碼有這麼幾點不利:一是冬天溫度高,容易造成害蟲的泛濫,直接導致莊稼的減產、減質;二是容易造成莊稼旺長,影響後續的生長。


所以,如果按照這句俗語的說法,今年沒有立春節氣,那麼可能就是冷凍了。就拿指尖這裡為例,前段時間大多都是乾旱少雨,可能冬天是寒冬的概率也較大。不過,所有的農村俗語都有其地域性,判斷其適應性,還要具體看所在的地區,以及農村當地的環境。按照農村俗語的形成來看,大多已經歷經了多少年、多少代的發展和檢驗,可以說準確性還是蠻高的。

但是,有些地方的氣候預測正好是相反的。比如說有這麼句話,“兩春夾一冬,十個牛欄九個空”、“一年兩個春,帶毛的貴如金”,這兩句話表達的卻是兩春夾一冬,今年卻是冷冬。由此可見,農村俗語還是有很大的地域性的,不能一概而論。更何況,現在的氣候變化,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突發天氣也越來越多,原來農村俗語的氣候預測準確性也逐漸降低。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指尖三農


在農村裡有這樣的說法,五里以外的習俗,他就不一樣了,而十里以外,連規矩都不一樣了。,地域的不一樣導致文化習俗也差得很多。在以前經濟文化落後的農村,人們的文化水平可能不是很高,但在和他人相處的時候,他們也養成了很好的生活習慣,也從處理事情的過程中總結了一些想法,慢慢的大家都認可的話,就會流傳下來,形成我們現在所說的俗語。農民們大多靠耕作為生,在他們管理農田的時候,也會留心天氣的變化,並從中總結出一些規律和經驗。

按照二十四節氣的說法,霜降之後便是立冬了,立冬這個節氣代表著冬天的正式開始。在冬天裡,樹木花草慢慢枯萎凋零,動物也進入了休眠期,可是對於農村來說,他們可不能閒著,立冬這一節氣有很多的重要意義。
根據我查閱資料發現,立冬這一天,他能夠預計整個冬季的冷暖。有一句民間俗話:“冬冷看立冬,立冬晴,一冬凌”,表示說冬天冷不冷的話要看立冬這一天的天氣怎麼樣了,如果立冬這一天的天氣十分晴朗了,這個冬天的天氣就很有可能十分寒冷了。
在農村其實關於立冬的俗語除了上面這一句之外還有很多其它的俗語。“重陽無雨看立冬,立冬無雨一冬幹”,說的就是重陽有沒有雨和立冬這一天有很大關係,如果立冬這天沒有下雨的話,那麼這一個冬天就不會怎麼下雨了。雖然這些並沒有什麼特別高深的科學依據,但是他都是農民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總結得來的,也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立冬這一天的天氣,除了能夠預測冬季的冷暖情況,還可以預測時令的收成。一些俗語其實說的是不同的農作物它們應該在什麼時候收穫。不同的農作物,它的成熟時間是不一樣的。有一句俗語:“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軟棗”就告訴我們,白露的時候應該摘核桃了,霜降的時候應該下柿子,立冬的話軟棗就熟了。
接下來我們就說立冬它比較重要的一個意義,它是還可以預測來年的收成。其實在農村的一些老人眼裡,俗語是非常有道理的,他們也深信其中的道理。按著一些總結下來的俗語規律和自己對耕作知識的掌握,往往能夠獲得一個比較好的收成。

那麼就這樣一句話,“兩春夾一冬,必定暖烘烘”,按照老農的說法看來,今年大年三十立春,那就不可能會出現暖烘烘。但是除了聽俗語的話之外,我們還要相信我們的科學呀,我們的氣象臺也會預報一些天氣預報。

立冬節氣一到,對於立冬後,冬季的冷暖討論情況也十分的多。 雖然說很多諺語,它具有一定的經驗性,能夠起到參考價值,但是也不能全信,除了關於立冬的俗語之外,我們還應該相信科學。


曉柒仔


兩春夾一冬,是指一年有兩個立春,按農曆年頭一個,年尾一個。最近的2017年是兩春年,2017年立春在3月3日(農曆正月初七),2018年立春在2月4日(農曆臘月十九),正好符合兩春夾一冬的說法。根據日曆查詢可知,下一個兩春年是2020年。

兩春夾一冬,必定暖烘烘,是農村老一輩人傳承下來的經驗。我國陰曆自秦漢以來,一直和24節氣並行,用24節氣安排生產。年頭已經立春了,第二年的立春又在今年的年尾,這樣節氣就已經提前了,冬天就會提前結束,開年就會暖得早。俗語說“春打6九,河邊看柳”,意思是立春在6九頭,天氣變暖和了。

所謂冷冬和暖冬,怎麼定義呢?其實暖冬一詞是近幾年氣候變暖而產生的名詞。

一,氣溫常以五天平均氣溫小於1C氏度作為冬季標準。

二,在習慣上把當年12月至來年2月作為冬季。

三,這三個月平均氣溫和歷史同期多年平均值相比較,如果高於0.5C氏度即可認為這年是暖冬,如果低於0.5C氏度則冷冬。

四,這三個月平均氣溫和歷史同期比較,如果在一0.5至0.5C氏度之間為正常冬季。

那麼,2017年受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轉為偏暖並不斷髮展增強,東亞冬季風強度減弱,我國氣溫普遍高。2017年我國屬於暖冬的。

今年的冬天是暖冬還是冷冬呢?從目前消息來看,今年冬天可能是厄爾尼諾現象在現的一年。厄爾尼諾是什麼?簡單來講就是某一大片海域水溫持續升高的現象。它的形成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大氣環流,主要是風的驅動。第二種是海洋、海水自身的調節。一旦出現,往往引起全球性的氣候異常。將會使西北太平洋的颱風減少,增遠,加強。受厄爾尼諾的影響,一般冬天是暖冬,夏天南方容易連續暴雨,也容易出現高溫。從目前情況來看,厄爾尼諾的強度沒有那麼強,因為現在氣溫暖化明顯,今年如果沒有意外情況出現,暖冬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氣象上觀測的冬天長達三個月,這三個月偏暖還是偏冷,是取決於氣溫的平均值,而不是最大值或者最小值。有專家說,對於今年是暖冷還是冷冬下結論還早。不過,也有專家預測,今年冬季是冷冬的概率很低,幾乎為零。究竟是冷冬還是暖冬,對於我們來說,不是很重要,我們只要隨著氣溫的變化即時應對就行了。


大山之林


這句話想必在今年聽的是最多的,其實這句老話是根據二十四節氣所總結出來的,但是不管怎麼說這句話放在現在來講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那麼今天咱們就通過生活經驗以及節氣所體現的一種自然現象來進行詳細的解答,首先咱們要先明白這“兩春夾一冬”中的“兩春”分別指的是什麼。

那麼也就是說第一春是指“春節”也就是過年,第二春指的是“立春”也就是春天的開始,因為我看了一下萬年日曆上面顯示今年的立春較為往年相比比較早,因此叫“兩春夾一冬”正好冬天在中間。


那麼這樣的情況為什麼會說冬天是必定暖烘烘呢,其實在這句老話之前還有一些關於時候節氣的老話比如說在立冬的時候“立冬情整冬情”等一些老話,都是從側面體現出今年的冬天是一個暖冬的跡象,因為從現在農民所種植的莊稼也是可以看出的,首先在我們當地種植最多的就是小麥。

現在小麥的生長情況由於溫度持續在冬天以後偏高的現象,導致現在麥苗出現了比往年這個時候要生長的高出很多,因此我們農民朋友把麥苗的這種現象稱之為“返青”要知道冬天的溫度偏高回導致農作物後期出現減產的現象,因此這一點大家一定要做好防範,比如現在我們當地都對麥苗做碾壓,主要就是為了防止其返青生長過快。

那麼今年立春較早的話溫度就會相應有所偏高,因此才會說這麼一句“必定暖烘烘”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今年的冬天必定是一個“暖冬”的季節。


紀錄鄉土


對於這句農村俗語的確對農業生產在過去起到一定的指導意義,因為過去的天氣預報沒有這麼科學發達,所以在過去的農業生產或者生活當中,一般都是靠一代一代經過觀察天氣變化或者是長時間的經驗總結出來,留下了一些有經驗的農村俗語來指導後人,或者是警示後人注意以後的生產生活的安排。這句農村俗語:“兩春加一冬,必定暖烘烘。”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瞭解這句農村俗語的意思,必須瞭解我國的陰曆和陽曆之分。陰曆就是我國研究出來的,關於太陽繞著地球一週的時間就是一個月,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陰曆,在我國是比較流行的這種記日法。對於農業生產現在還具有指導意義,也就是說按照陰曆所劃分的24節氣,現在對於農業生產還是非常重要的,到了什麼節氣就要去安排什麼農事或者是農業生產。當然對於陽曆就是地球繞著太陽一週的時間,也就是一年365天。陽曆與陰曆之間是有差別的,一年相差在11天左右,再就是出現了我國10年九閏的現象,主要是為了拉平陰曆和陽曆之間的距離。



其次,瞭解了陰曆和陽曆之分,下面就說一說兩春加一冬是什麼意思?兩春加一冬是指在陰曆年一年當中有兩個立春的節氣和一個冬天。也就是說農曆年年初有一個立春的節氣,緊接著到了年尾又有個立春的節氣。一般情況就是一年當中正月出現了立春的節氣,緊接著到了年底臘月當中又出現立春的節氣,這期間有一個冬天,所以被稱作兩春加一冬之說。



第三,對於出現了一年當中兩春加一冬的現象,一年就會出現暖冬,也就是冬天暖烘烘,一個不冷的天氣。其實這種說法也是相對來說比較正確的,主要是縮短了冬天的時間或者是距離,因為太陽和地球運轉的時間相對快了一些了。也就是立春在臘月份也表示了過年就是比較暖和的整個正月份就是進入了春天的節氣,可以說春天來的就比較早了,冬天當然就是暖和了。



總之,對於今年而言的確是一個暖冬的節氣,也就是說今年天氣預報已經公佈,一些專家的預測今年的冷凍的現象為零,暖凍的現象100%了,這主要是因為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也就是說太平洋的暖流影響了我國冬天的寒冷性,即便是現在已經到了小雪的節氣,現在的中午溫度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高的,平均在江淮地區10度左右,南方地區超過了20度的狀況。暖冬對於農業生產有利有弊,有利在那些大棚蔬菜的種植成本相對來說大幅度的減少,弊處是對於病蟲害確實是不利的,還有一些地區會出現乾旱的現象比較嚴重。當然對於這句農村俗語也不是100%的正確,只是大多數的情況下是正確的,這就是一個人們總結的一個概率性的規律問題。


宗元三農堂


農村俗語:“兩春夾一冬,必定暖烘烘”這句話說的太過絕對了,這天氣冷暖是要有大數據來支撐的,並且也是大概率事件,也會有出現偏差的。

“兩春夾一冬,必定暖烘烘”具體是什麼意思呢?從字面意思來說很簡單,但是要理解這句話就要理解這句話中的關鍵字“春”,這個“春”字怎麼理解。我們當地也是這樣的說法,老人總喜歡用這些俗語來給我們教誨。在我們當地的理解“春”,是特指立春節氣。“兩春”就是指兩個立春節氣。然後這句話就好理解了,就是說:“在兩個立春之間夾一個冬季,那麼天氣很暖和,必定是暖冬”。字面好理解,具體怎麼分析呢。



我們來看今年2019年的立春是在2月4號,也是農曆大年三十日,是農曆年的最後一天。而2020年的立春節氣也是2月4號,農曆的正月十一。這樣看來,兩個立春,一個年尾,一個年頭,剛好中間有個冬天。像這樣的情況是屬於兩春夾一冬的說法。那到底是不是像俗語說的那樣是暖冬呢。這個還真難說。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兩春夾一冬,黃土變成金”,也是說明,這樣的天氣,是暖冬,暖冬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因為溫度會高些,陽光充足些。但是暖冬也並不一定是好事,並且暖冬造成的冬旱、春旱,來年各類害蟲氾濫,都會影響莊稼的收成。



我是三六五平凡之路,請關注我,我們一起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