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為什麼選擇泉州度過餘生?這些地方都有他的足跡…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蓮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有人說此詞一出,世間再沒有第二首《送別》了。他的作者叫李叔同,也就是後來的弘一法師。

這曲《送別》從美國流傳至日本,經過李叔同的改編而風行於中國。


也讓我們想起了作者李叔同與泉州結下的不解之緣。


1918年,杭州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1942年10月,寫下“悲欣交集”四字,圓寂於泉州溫陵養老院,終年63歲。在弘一法師出家24年裡,最後的14年與閩南的因緣殊勝,推動了近代閩南佛教、閩南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在此期間,正是中華民族遭受日本侵略的時期,他在閩南這片熱土上,還播撒著愛國愛教的精神。


他的人生傳奇如夢,所謂“絢爛之極,歸於平淡”。豐子愷曾形容老師:一個活得十分像人的“人”。


美麗而獨特的泉州,是弘一法師人生最後的文化驛站。1928年,法師入閩以來,與泉州因緣尤深,那麼他都住過哪些寺院,留下哪些故事?

弘一法師為什麼選擇泉州度過餘生?這些地方都有他的足跡…

惠安淨峰寺

菊花小院 親手開鑿

弘一法師為什麼選擇泉州度過餘生?這些地方都有他的足跡…

惠安半島的海風徐徐向淨峰的山腰吹來,山中怪石林立,古柏蒼蒼,淨峰寺已然矗立千年,石級蜿蜒向上伸展,觀音殿、李仙祠、文昌祠、三寶殿被一一串起。淨峰寺裡,弘一大師的舊居被保存完好,紅磚地、石頭牆,10平方米開外的臥室裡,頹牆和斑駁的桌椅、無漆無畫的木板床,大師曾在此靜坐唸佛、閉門研讀。屋內的右側有個偏門,門外是大師親手開鑿建造的小院,三五平方米的小院就在巖崖邊上,院裡種著他日日照看的菊花。


“最終,弘一法師只在這裡住了6個月零10天。”站在淨峰寺的寺門前,85歲的軍休幹部陳炎興覺得有些遺憾,“我從未見過大師,1982年時曾受命創建淨峰寺‘弘一法師紀念室’,當時,我找遍淨峰寺的舊人,還原了大師當年的日常”。


“1935年,大師初到時,村裡有個11歲的男孩叫邱文珍,母親早喪,每天都到寺廟裡祈福,大師看他活潑,就讓他來做服侍童子。”1982年,陳炎興多次去到邱文珍的家中。“每日清晨童子為大師送去洗臉的井水,大師都會親自將井水用麻袋過濾,因為大師不殺生,要過濾掉水中的生物。”當時還健在的邱文珍向陳炎興描繪道。讓邱文珍印象最深的是,弘一大師“過午不食”,大師的高徒豐子愷、夏丏尊等人為了讓大師營養能跟上,經常從外地寄來菜心、冬筍、香菇,但無一例外,大師會讓邱文珍將包裹退回,“而他每日的菜單,都是花生油炒鹽、鹹蘿蔔、白菜,特別是豆腐,大師愛吃。”


當時的淨峰寺內,除了住持傳貫師傅和弘一法師,村民邱謙才一家也生活在此,大師的飲食也由他操辦。“在邱謙才的組織下,村民們聚集在寺廟裡玩鬧,就連三寶殿、李仙祠的門板都被卸了拿去搭戲臺。”白日嘈雜,夜半曲聲陣陣,大師再無法靜養唸佛。


面對此,大師去意已生。1935年10月22日的清晨,秋風正起,一匹老馬馱著滿載的經書,大師粗衣芒鞋、風塵僕僕,淨峰寺留不住大師。(泉州85歲軍休幹部陳炎興回憶)


永春蓬壺普濟寺

家有書畫 法師親贈

弘一法師為什麼選擇泉州度過餘生?這些地方都有他的足跡…

蓬壺五班山間,普濟寺就在靜謐的山林裡,1939年2月28日,弘一法師來此,長住近19個月,但此刻,莊嚴的普濟寺大殿裡難尋到大師曾經在此的痕跡。“我們正在收集大師在這裡更多的事蹟,籌劃著要建個紀念室。”來普濟寺不到5個月的賢啟師傅說。


寺裡雖然難覓大師痕跡,但山下村民的心裡卻一直住著大師。村裡74歲退休的林文管雖然未曾見過大師,但他與大師卻有著很深的因緣。“當年大師來到普濟寺,縣裡的大小官員不時上門來拜訪,為了清靜,大師躲到後寺去。當時,後寺裡,與他父親一起靜修多日。”林文管的父親是當時寺裡住持性願法師的弟子,法號“覺還居士”,“父親在這裡誦經寫書法,弘一法師看他是可塑之才,傳教他書法,也教天文地理”。


文管年少時,父親偶爾會提及這段經歷。兩人一起在後寺裡清修了18個月。文管的哥哥有幸見過大師。


“大師離開普濟寺後,給父親留下了很多的手稿。記得小時候,家裡大師的墨寶用宣紙寫的被父親裝訂成厚厚的一本,還有很多其他單品。”林文管回憶當時,大師留給的墨寶,多年後被父親轉贈他人,唯獨留下了一幅大師寫的“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字畫,上頭還寫有父親的法號“覺還居士留戀”,並落著弘一大師筆名“沙門一音”和印章。父親過世後,這幅字由林文管的哥哥保存,後又將字轉給了他,“這幅字裡有父親的法號,是弘一法師親贈的,是我們的傳家寶。” (泉州74歲退休老幹部林文管回憶)


泉州開元寺尊勝院

主居此地 圈點經書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這是高掛在開元寺山門天王殿殿柱上的一副楹聯,彰顯著泉州古城的不同韻味。對聯由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弘一法師專門書寫。開元寺首座法一法師說,在泉州開元寺西側的尊勝院是弘一法師主要的居住場所之一。法師居住泉州開元寺期間,圈點鈔記,歷時三年整理完南山宗律,完成《南山五部》善本,因此被稱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法師還曾經用硃砂和自己的鮮血混合,寫就血經。長卷就保存在藏經閣內,成為開元寺的重要珍藏。上世紀40年代,日軍飛機轟炸到藏經閣前,法師就搬到開元寺外的溫陵養老院靜養。


尊勝院曾一直作為弘一法師紀念館所在地,直到1999年搬到了大雄寶殿東側,與東塔相望。2012年,開元寺投入大量資金重新改造擴建弘一法師紀念館。如今走進紀念館,可見重達一噸多的漢白玉石——弘一法師塑像,就矗立在如茵草地上。紀念館內還有其大量資料、圖片、手跡。


泉州承天寺月臺別院

弘法贈字 化身在此

弘一法師為什麼選擇泉州度過餘生?這些地方都有他的足跡…

穿過承天寺山門,南面牆壁上有弘一大師書寫的禪悟,這是後人根據他筆記複製上去的。泉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吳松柏介紹,閩南寺廟為大師真正親筆題字的不是很多。上世紀30年代,大師在承天寺月臺別院居住,很多人專程來求字。

月臺別院早年被拆毀,2010年泉州承天寺建寺1050週年慶典活動時,承天寺按原有樣子復建開放,面積百來平方米。吳松柏說,月臺別院開放時,特別定製大師的蠟像,蠟像所穿的僧袍,也是找了好久,最後從一位簡樸修行的僧人那裡找到的。

1942年九月初四大師圓寂,次年《弘一法師生西紀念刊》發行,有文章提到了荼毗(僧人火化)盛典。文章說,普通人往生,人們避之不及,而大師荼毗第二天清早,許多人圍來撿舍利,共撿到1500多顆。

銅佛寺

弘法之處 題寫門匾

在泉州中心市區百源路和九一街交會處的銅佛寺,每日到此下棋、禮佛、幫忙打掃衛生的市民信徒,依然如故,銅佛寺的真觀姑介紹:“這匾就是弘一法師親題的,還有對聯也來自大師的手筆。”

始建於明朝的銅佛寺,在1941年冬天和1942年3月,弘一法師兩度掛錫弘法,並題寫了“銅佛古寺”的匾,掛在現在寺內第一進落的後門上方,沒有特別提醒,很多人都不會注意到;當時還題寫了“教門千百喻如焚岡 佛道本源其唯戒光”的對聯。“我是1980年後到寺裡的,剛剛經歷浩劫要重建,很多都丟失了。”真觀姑說,寺裡留下的幾副刻在石柱上的對聯,成了最悠久的見證。

小山叢竹

圓寂之處 仍有傳說

弘一法師為什麼選擇泉州度過餘生?這些地方都有他的足跡…

在泉州北門模範巷的泉州市第三醫院內,可以找到一塊“小山叢竹”牌坊,邊上有一石碑,標明此處在1983年1月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很多人知道,弘一法師在1942年10月13日圓寂於泉州小山叢竹晚晴室,但是卻少有人知此處的具體位置。“這是晚晴室,停車場原來是個大池塘,後面還有一座小山,上面種竹。”掛著“項目辦”牌子的房內工作人員說。

小山叢竹本是書院,始建於南宋,1925年闢為溫陵養老院,十年後的1935年弘一大師兩次短住,並補題過化亭匾額。晚晴室在過化亭西側,跟僅存的“小山叢竹”牌坊相鄰而居。保安大叔指著三間廂房說,正中一間曾是佛堂,右邊是柴房,左邊就是臥室,弘一法師的圓寂之處。

清源山

清源山上的清源洞、南臺巖、賜恩巖、彌陀巖等地方,都留有弘一法師的墨寶和傳說。據說,1929年初春,弘一法師曾經在清源洞住了30多天,白天就到各巖寺遊歷、交流、題字,晚上棲身清源洞。

雪峰寺

南安康美鎮楊梅山中,始建於唐末,為閩南名剎之一。弘一法師兩度在此過春節,並與太虛法師在此為《三寶歌》譜曲,1984年為紀念弘一法師,建有“晚晴亭”。

草菴寺

弘一法師為什麼選擇泉州度過餘生?這些地方都有他的足跡…

晉江市羅山鎮蘇內村的草菴,是我國唯一完整的摩尼教遺蹟

。1933年、1935年、1937年,弘一法師三次前往草菴,在草菴弘法、度歲,為草菴寫下了一副冠頭聯:“草藉不除,便覺眼前生意滿;庵門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還有一副關於草菴摩尼光佛石像的傳說和龍泉書院歷史的楹聯:“石壁光明,相傳為文佛現影;史乘載記,於此有名賢讀書。”

安海澄渟院

弘一法師在安海澄渟院住了一個月,大師題的門匾“澄渟院”三字及楹聯“如來境界無有邊際,普賢身相猶如虛空”至今仍保留著。

晉江福林寺

晉江龍湖檀林村福林寺,弘一法師過世之前,曾在這裡先後呆了10個月又20日之久。弘一法師住在後殿二樓一座簡陋而乾淨的小木屋。他為這間禪房取名為“尊瞻齋”,他的《律鈔宗要隨講別錄》《晚晴集》《藥師經析疑》便是在這裡完成的。

南安靈應寺

南安市洪梅鎮六都的靈應寺,弘一法師曾在此住了半年多,閉門著述,研究佛理,在寺中寫下一些佳聯:“即今休去便休去,若欲了時無了時”、“淨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唸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唸佛”等。弘一法師還親撰“唐神僧靈應祖師現化記”,刻於真身塔。

弘一法師為什麼選擇泉州度過餘生?這些地方都有他的足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