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之後,法國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割讓大片領土

中世紀前期,北歐維京海盜經常襲擾法蘭西海岸。公元911年,西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國王查理三世同意維京人領袖羅洛(Rollo)和他的族人,在英吉利海峽沿岸一塊肥沃的土地上定居,羅洛被封為公爵,條件就是協助抵禦其他海盜。因維京人又被稱為諾曼人,於是這塊土地便被稱為“諾曼底”(即諾曼人領地之意)。維京人創建諾曼底公國後,不當海盜了,改奉天主教,開始接受法國文化,自此割據。

此戰之後,法國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割讓大片領土


1066年,法蘭西諾曼底公爵威廉橫渡英吉利海峽並征服英格蘭,建立了諾曼王朝。此後一個半世紀內,諾曼底公爵兼任英格蘭國王,領地包括英格蘭和諾曼底。諾曼底公國後來與法國境內另一封國安茹公國締結姻親,併合並。這樣一來,諾曼底公爵的領土再次擴大,足與法蘭西國王抗衡。

十三世紀初,諾曼底公爵約翰在位時(1199—1216年在位)政治混亂,法國國王趁機“收復”諾曼底、安茹兩地,約翰不得不遷往英格蘭,還於1215年被貴族逼迫簽署《大憲章》,這才保住了英格蘭王位。可是,歷代英格蘭國王都念念不忘喪失的諾曼底等地。

1337年至1453年期間,英法兩國圍繞著法國王位繼承問題而展開了爭奪封建領地的“百年戰爭”。

此戰之後,法國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割讓大片領土


1346年8月26日,“百年戰爭”期間首場大戰克雷西之戰爆發。英王愛德華三世在克雷西一戰中,派出英格蘭弓箭手重創法蘭西軍隊,殲滅200名法軍武士,上萬步兵傷亡,通向巴黎的大門被打開。

不過,英軍並未趁機進攻巴黎,而是北上進攻與英格蘭多佛港隔海相望的加來。因為愛德華三世認為,只要奪取加來,英軍就可以輕鬆登陸法國,還可以阻止襲擊英格蘭沿海城市、船舶據點的法國水手。此外,該地區自被英軍包圍了11個月,法國國王菲利普六世卻沒有派來任何援軍。

1356年夏初,英國國王之子愛德華率領英軍縱貫法國,從英吉利海峽一直打到地中海,可謂戰無不克並準備會師英國本土。當時的法王菲利普六世的繼承者約翰二世率軍來追。

愛德華所率部隊不超過1.2萬人,2/3以上不是英格蘭人。雖然規模很小,但作戰卻非常強悍。共計重騎兵1433名,騎乘弓箭手達1400名,徒步作戰的弓箭手和威爾士長矛手有870名,以及其他作戰部隊。但是,還是不及急行軍阻截英軍的約翰二世集結的不下6萬的軍隊。

此戰之後,法國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割讓大片領土


英軍在愛德華的率領下,從波爾多出發前往法蘭西中部大肆劫殺,途經布爾熱附近後轉向西北,遠至圖爾。

約翰二世率法軍緊隨英軍後,準備截斷其歸路。英軍發現後,隨即向南撤退。

於是,約翰二世率法軍於普瓦提埃以南8公里處,位於米瓦松(Miauson)河岸之陡峭小高地上的一個農莊附近,準備以逸待勞。

果然長途跋涉的英軍到了之後,沒有急著迎擊法軍。

同年9月19日,雙方於普瓦提埃展開對陣。愛德華指揮英軍擺出與克雷西戰役時完全相同的陣勢。

當時英軍也處於危險的境地,首先糧草匱乏,一旦被法軍包圍,難以久戰。於是,愛德華向約翰二世提議:如果允許英軍南下波爾多,英國願意休戰七年。

此戰之後,法國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割讓大片領土


結果可想而知,約翰二世拒絕並隨即派出兩名統帥率領法軍發起進攻。

英軍剛開始時,戰鬥力得不到舒展,不得不從米瓦松河一個淺灘逃跑,但這裡的地形多被葡萄園、樹籬遮蓋,騎兵一無是處。

法軍一支由蘇格蘭人威廉·道格拉斯率領。有了克雷西之戰教訓,威廉命令騎士下馬,徒步進攻英軍,認為戰馬在亂箭中易被大量殺傷而造成騎兵失能,而騎士們穿著厚重的板甲則能大面積降低傷亡。

約翰二世採取該建議,於是效仿英國人,讓多數騎兵下馬,編成三隊,跟隨最前面的少量馬隊一道向前發起進攻。但是,法軍並沒有瞭解到英國騎兵下馬,是為了加強步兵的防禦,而自己卻穿著重甲徒步進攻,戰鬥力完全展現不出來。

法軍騎士身著甲冑行動十分不便,英格蘭的長弓手躲在樹叢後面射擊。法軍傷亡慘重,剩餘軍隊在米瓦松河一個河灣被英軍擊退幷包圍。法軍潰逃時,英軍騎士仍對其窮追不捨,他們的目標是法蘭西國王約翰二世。

此戰之後,法國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割讓大片領土


不過,約翰二世沒有逃,仍指揮法軍抵抗,並揮起戰斧砍殺來敵,但普瓦提埃戰役法軍還是失敗了。除被俘者除約翰二世及其幼子外,還有17名大貴族,100名方旗武士和騎士,2000名著盔甲士兵戰死。

最終,法蘭西被迫簽訂加來條約割讓法國的阿基坦等地,並交了50萬英鎊贖身,並在付清前留下兒子做人質。不料他的兒子最後卻跑了,約翰二世只好主動回去向英國人自首,接著做了俘虜,直到四年後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