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地名志——大峪镇

“天仙女下凡,大槐树联姻”传说发源地

因位于群山之间的一个大山谷中,古名大谷,后演为今名。

属典型的移民建制镇

地理位置:济源市西南山区,地处举世闻名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腹地,东与坡头相连,西与下冶接壤,南与洛阳市的孟津、新安隔河相望。

2000年9月撤乡建镇

自然景区:小浪底大坝的雄、明珠岛的秀、大峪湾的幽、龙潭沟的奇、青萝河的美都蕴藏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产业优势。

济源地名志——大峪镇

2014年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镇”。

良 安:原名梁庄,后演为今名。辖安头,据传明初,朝廷追捕一名要犯,犯人在此被捕并被砍头,因此得名砍头村,后演为今名;

辖涅河,据传清初因居民姓聂,村中有一眼泉,得名聂泉,后演为今名;

西 坡:因位于大峪西坡上,故名。辖土门壑,因土岭在此有一壑口,形似山门,故名;

东坡:因处大峪河东岸坡上,故名。辖大洼,因处大山洼中得名;

乱石:据传,古时因此地曾落下一块陨石,得名落石,后以乡音演为今名;

(相传古代时,王母娘娘从方山找许多大石块,都变成了会走动像猪似的圆石,当时王母娘娘赶着石头路过此地,被几个妞女挡住了去路,王母娘娘叫道,行个方便让我把猪赶过去,一个村妇惊奇的说破了,法术不再灵验了,猪变成了石头落地,从此原村名叫做落石村,很长一段时间叫串后成为乱石村。)

柏圪塔:据传,清初因村东北山圪塔上有一棵大柏树,故名。辖蛇沟口,因位于一蛇状山沟沟口得名;

上寨:上寨是解放前的一个土寨,因在关阳村的后山上而得命。原来关阳村因土改与关阳村分离,更名为上寨村至今。

槐姻:汉后期,玉皇大帝的七仙女,羡慕人间红男绿女,男耕女织的夫妻生活,冲破天规私自下凡,以大槐树当媒与董永联姻成婚,大槐树枯死后,为纪念当媒的功劳,用全身木料修建了一座槐姻庙,这个地方就叫槐姻,后为槐姻村沿用至今。

辖王庄,辖苏岭,因苏氏居住岭上得名;

辖东牧庄,据传古为放牧牛羊的场所,且位于槐姻村东,故名;

三岔河:地理形成得命,三条支河,江河一起汇集之处,盖一座“龙王庙”。辖西沟、北庄,均以地处三岔河方位得名;

召庄:辖王庄、黄老庄、周庄,皆以姓名;

砚瓦河:传说砚瓦河里有一盘神“砚台”,砚台乃中华文房四宝之一。当时人把砚台叫“砚瓦”,故叫作砚瓦河,作为地名沿用至今。

辖高河口,因与对岸南庄隔河相望,原名隔河口,后谐为今名;辖官地庄,因从前这里土地属官有得名;

陡沟:由地形地貌而得名,自济源向西仰望去,山脉横通,纵横交错,波澜群峰,近看山高路险,沟壑深坳,悬崖陡峭,故称之。

辖迈大坡,因北依山岭,处一大斜坡上,故名;辖石槽沟,村以沟名;

仙口:据传因七仙女下凡,去槐姻会董永路过此山口,故名,村西北有仙口寺。

辖曾庄,辖古墓洼,因位于山洼有古墓得名;

薛寨: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造反兴兵起义,建过山寨,并派一位姓薛的将领驻守,叫薛寨,沿用至今。

辖堂门,村内有一菩萨庙,当地称庙为堂,得名堂门外,简为今名;

栗园:乃上古寺门河之辖区,历史悠久,前因此地栗树繁茂而谓园,故得其名,自国家解放至今,曾八任书记,一村分二(与薛寨相分)四易地址(栗元,堂门,瓦房庄东坡,西岭),仍效其旧名,喜成今日。

辖瓦房庄,据传明末清初,李姓迁此,因不宜打窑而盖瓦房居住而得名;

辖大李庄;辖小李庄;

朝村:据传此地古有山大王,百里之内草寇都朝奉他,故名。

辖程庄,古名程家庄,后简之;辖大锥山,处大锥山北麓,山溪穿村而过,村以得名;

董岭:因系《天仙配》中董永的家乡得名,村北有董永坟。

辖康沟,因地势和姓得名;

辖玉仙沟,据传因神话故事《天仙配》中的七仙女下凡后在此相遇董永,得名遇仙沟,后谐为今名;

交兑:因系黄河上下游和南北岸物资交流、兑换古渡口,故名。

辖龙王窝,因位于黄河弯曲处,古有龙王庙得名龙王湾,后演为今名;

东沟:该村治青洛河畔沟长6千米,河水四季不断,风景优美,环境优雅,村中段有古老的龙王庙一座远近乡邻,称叫东龙王庙,故得名东沟。

辖龙王庙,村以庙名,俗称高楼庄;辖王屋坡,据传古时百里为王,一山大王曾在村西山坡观战得名王位坡,后演为今名;

草沟:传说明朝朱元璋兴兵起义时,这里杂草丛生,在这里牧马收马,兵强力壮,打仗连连获胜,取得天下,取名草沟。

辖楼房庄,据传,明朝时,因此地不宜打窑,居民多住楼房得名;

辖李家庄;辖高庄,因地势高于周围村庄得名;

王拐:据传古代有位国王东巡,路遇一算命先生说:“大王见三峪必有灾。”走过洛峪、竹峪后不敢再去大峪,途经此地折返,故名。

辖龙潭,据传古有龙王庙,前有一潭,俗称龙王潭,村以之名;辖前庄因位于王拐村南得名;

小横岭:王屋山通往沿河山势多数为南北走向,唯有此处为山势为东西方向,由此起名为小横岭村。

辖东坡、前岭,俱以所处方位得名;辖香坊,因古为制香作坊得名;

大横岭:村以岭名。辖张岭,以地势和姓得名;

寺郎腰:相传唐朝有一张姓书生,落难甘泉寺,经常到我村安岭山上静心攻读,三年后高中状元,后官拜寺郎,为回馈大山的恩泽,寺郎官专程回到安岭,脱下帽子放在山顶上,三拜九叩,村民为纪念寺郎官,把大山起名官帽山,把该村命名为寺郎官。辖楂沟,位于沟中,因古时盛产山楂得名;

陡岩沟:因村东为陡峭石岩得名。辖古路腰,因位于山腰,前有古道得名;辖北王庄,地处陡岩沟村北,以姓得名;

林仙:据传,原七仙女下凡,经过这里,所以临仙,人们都叫林仙,后谐为今名,辖西岭;

老坟沟:位于山沟中,因村西为杨树沟村李姓祖坟地,故名。

辖方山,位于方山南麓,村以山名。《济源县志》载:“方山,在县西南四十里,有白龙潭,祷雨辄应。”辖王岭,以地势姓得名;

反头岭:解放前我村名为蟠头岭村,有军事地图为证。解放后为简化字体,改为反头岭村。

辖柳树洼,以地势和柳树得名;辖邢门,村口两山对峙,形似山门,村民多姓邢,故名;

偏看:据传,一洛阳坐朝皇帝,前往王屋天坛祭天,途经大奎岭,侧目北望,看到有水有田有山沟而后赞,又行至西岭豁,侧目东望,又一山沟全貌皆收眼底,说此地更好,随从说是同一个地方,你偏着看更清楚,遂得其名。

辖和庄,以姓得名;辖运头坝,因河湾内小山状如熨斗般大坝,得名熨斗坝,后演为今名;

王坑:王坑中王姓人口占全村的49%以上,因村部也在王坑庄附近,故名王坑村。四九年解放,以王坑为界,后属王坑村,以南称丹腰村,后撤销合并成王坑村,村部开始在午楼沟,后搬至到烈洼,2006年搬至王坑市场,支部成立于1953年。

辖列凹,原名李凹,谐为今名;辖古墓凹,位于山凹中,因有一古墓得名;

鹿岭:说鹿岭很久以前是森林,森林中有梅花鹿,因此得名为鹿岭,俗名前庄。辖碓臼坪,地势平坦,四周石头上多碓臼窝,故名;

陆家岭:位于岭上,以姓得名。辖马蹄沟,因所处山沟形似马蹄故名,俗名上沟;

白沟:因位于沟中,以姓得名白家沟,后简之。辖竹园因竹园得名;辖土崖地因位于土崖上得名;

张岭:以岭得名。辖马家,东临马家沟,村以沟名,后简之;

井沟:村处于沟中,因有一眼水井长年不涸,故名。辖庙后庄因位于玄台庙北得名;辖前张岭;

刘庄:以姓得名。辖龙占,相传龙王巡查黄河在此休息得名;

洛峪:据传,明时该村旁还有两村,后因黄河泛滥冲没二村,仅剩该村,人称落一,因处于峪中,演为今名。

辖沙沃,因地势低平,河沙淤积,形成沙滩,得名沙窝,后谐为今名;

关阳:因处黄河北,坐河为关,故名。黄河古渡之一。1946年陈赓兵团由此渡河南下。村中卢姓明初由洪洞迁来。

辖下河,古名毛沟,后因临河且处关阳下游更名;

竹峪:村北地形如凤凰展翅,河对岸石山有九道岭,状如九凤朝阳。因凤凰不落无竹之地,为圆其说而得名;

大奎岭:传说很久以前,这一带有个怪兽,经常兴妖作怪,弄的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玉皇大帝派“奎星”和“毛郎”两位天宫大将,一文一武,去镇妖除魔,才使这一带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百业兴旺,当地人为了万代敬仰这两位神人,南建“奎星阁”,北修“毛郎庙”,大奎岭作为地名沿用至今,奎星阁已无,只有遗址,毛郎庙八十年代***并建戏台。

辖小南庄,清朝时因由村南大南庄迁来几户居民发展而成,故名;辖四坡庄,因北依柿树坡得名柿树庄,后谐为今名;

冢崮堆:辖西岭,原名黄楝庄,后以处王拐村西岭上更名,俗称上庄;辖南庄因处冢崮堆岭南得名;

朱固堆:相传有上古一位战功卓著的将军埋葬于此而得名,文革前与大模岭合称大横岭大队,文革后分为冢固堆大队,上世纪八十年代改为冢固堆村。

堂岭:堂岭村委会辖区有观音堂而得名。堂庄解放后与邻村鹿岭村同一个村,到1977年,分为两个村,堂岭村,鹿岭村,我堂岭村早有观音堂庙,而得名堂庄,与鹿岭村分村后,取名堂岭村;马庄,村以姓名;

辖小贩岭,村以岭名;

上寨:传说,明朝朱元璋起义兴兵时,在山上建山寨,而得名。辖鳌坪,地处山间平地,地形极像鳌鱼,故名。

桥沟:村前有小沟,沟上有桥,故名。

辖郝家门,据传明初郝姓由洪洞迁此定居,因位于两座小山所夹沟口处,形似门户,得名;辖龙潭沟,因村后有黑、白龙潭,村前有大、小龙潭,位于沟中,故名。曾名花果沟;(原属坡头镇,1997年归属大峪镇)

桐树岭:位于岭上,古因桐树多得名。辖风雨沟,村以沟名;(原属坡头镇,1997年归属大峪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