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地名志——大峪鎮

“天仙女下凡,大槐樹聯姻”傳說發源地

因位於群山之間的一個大山谷中,古名大谷,後演為今名。

屬典型的移民建制鎮

地理位置:濟源市西南山區,地處舉世聞名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腹地,東與坡頭相連,西與下冶接壤,南與洛陽市的孟津、新安隔河相望。

2000年9月撤鄉建鎮

自然景區:小浪底大壩的雄、明珠島的秀、大峪灣的幽、龍潭溝的奇、青蘿河的美都蘊藏了豐富的旅遊資源和產業優勢。

濟源地名志——大峪鎮

2014年被國家環保部命名為“國家級生態鎮”。

良 安:原名梁莊,後演為今名。轄安頭,據傳明初,朝廷追捕一名要犯,犯人在此被捕並被砍頭,因此得名砍頭村,後演為今名;

轄涅河,據傳清初因居民姓聶,村中有一眼泉,得名聶泉,後演為今名;

西 坡:因位於大峪西坡上,故名。轄土門壑,因土嶺在此有一壑口,形似山門,故名;

東坡:因處大峪河東岸坡上,故名。轄大窪,因處大山窪中得名;

亂石:據傳,古時因此地曾落下一塊隕石,得名落石,後以鄉音演為今名;

(相傳古代時,王母娘娘從方山找許多大石塊,都變成了會走動像豬似的圓石,當時王母娘娘趕著石頭路過此地,被幾個妞女擋住了去路,王母娘娘叫道,行個方便讓我把豬趕過去,一個村婦驚奇的說破了,法術不再靈驗了,豬變成了石頭落地,從此原村名叫做落石村,很長一段時間叫串後成為亂石村。)

柏圪塔:據傳,清初因村東北山圪塔上有一棵大柏樹,故名。轄蛇溝口,因位於一蛇狀山溝溝口得名;

上寨:上寨是解放前的一個土寨,因在關陽村的後山上而得命。原來關陽村因土改與關陽村分離,更名為上寨村至今。

槐姻:漢後期,玉皇大帝的七仙女,羨慕人間紅男綠女,男耕女織的夫妻生活,衝破天規私自下凡,以大槐樹當媒與董永聯姻成婚,大槐樹枯死後,為紀念當媒的功勞,用全身木料修建了一座槐姻廟,這個地方就叫槐姻,後為槐姻村沿用至今。

轄王莊,轄蘇嶺,因蘇氏居住嶺上得名;

轄東牧莊,據傳古為放牧牛羊的場所,且位於槐姻村東,故名;

三岔河:地理形成得命,三條支河,江河一起彙集之處,蓋一座“龍王廟”。轄西溝、北莊,均以地處三岔河方位得名;

召莊:轄王莊、黃老莊、周莊,皆以姓名;

硯瓦河:傳說硯瓦河裡有一盤神“硯臺”,硯臺乃中華文房四寶之一。當時人把硯臺叫“硯瓦”,故叫作硯瓦河,作為地名沿用至今。

轄高河口,因與對岸南莊隔河相望,原名隔河口,後諧為今名;轄官地莊,因從前這裡土地屬官有得名;

陡溝:由地形地貌而得名,自濟源向西仰望去,山脈橫通,縱橫交錯,波瀾群峰,近看山高路險,溝壑深坳,懸崖陡峭,故稱之。

轄邁大坡,因北依山嶺,處一大斜坡上,故名;轄石槽溝,村以溝名;

仙口:據傳因七仙女下凡,去槐姻會董永路過此山口,故名,村西北有仙口寺。

轄曾莊,轄古墓窪,因位於山窪有古墓得名;

薛寨: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造反興兵起義,建過山寨,並派一位姓薛的將領駐守,叫薛寨,沿用至今。

轄堂門,村內有一菩薩廟,當地稱廟為堂,得名堂門外,簡為今名;

慄園:乃上古寺門河之轄區,歷史悠久,前因此地慄樹繁茂而謂園,故得其名,自國家解放至今,曾八任書記,一村分二(與薛寨相分)四易地址(慄元,堂門,瓦房莊東坡,西嶺),仍效其舊名,喜成今日。

轄瓦房莊,據傳明末清初,李姓遷此,因不宜打窯而蓋瓦房居住而得名;

轄大李莊;轄小李莊;

朝村:據傳此地古有山大王,百里之內草寇都朝奉他,故名。

轄程莊,古名程家莊,後簡之;轄大錐山,處大錐山北麓,山溪穿村而過,村以得名;

董嶺:因系《天仙配》中董永的家鄉得名,村北有董永墳。

轄康溝,因地勢和姓得名;

轄玉仙溝,據傳因神話故事《天仙配》中的七仙女下凡後在此相遇董永,得名遇仙溝,後諧為今名;

交兌:因系黃河上下游和南北岸物資交流、兌換古渡口,故名。

轄龍王窩,因位於黃河彎曲處,古有龍王廟得名龍王灣,後演為今名;

東溝:該村治青洛河畔溝長6千米,河水四季不斷,風景優美,環境優雅,村中段有古老的龍王廟一座遠近鄉鄰,稱叫東龍王廟,故得名東溝。

轄龍王廟,村以廟名,俗稱高樓莊;轄王屋坡,據傳古時百里為王,一山大王曾在村西山坡觀戰得名王位坡,後演為今名;

草溝:傳說明朝朱元璋興兵起義時,這裡雜草叢生,在這裡牧馬收馬,兵強力壯,打仗連連獲勝,取得天下,取名草溝。

轄樓房莊,據傳,明朝時,因此地不宜打窯,居民多住樓房得名;

轄李家莊;轄高莊,因地勢高於周圍村莊得名;

王拐:據傳古代有位國王東巡,路遇一算命先生說:“大王見三峪必有災。”走過洛峪、竹峪後不敢再去大峪,途經此地折返,故名。

轄龍潭,據傳古有龍王廟,前有一潭,俗稱龍王潭,村以之名;轄前莊因位於王拐村南得名;

小橫嶺:王屋山通往沿河山勢多數為南北走向,唯有此處為山勢為東西方向,由此起名為小橫嶺村。

轄東坡、前嶺,俱以所處方位得名;轄香坊,因古為制香作坊得名;

大橫嶺:村以嶺名。轄張嶺,以地勢和姓得名;

寺郎腰:相傳唐朝有一張姓書生,落難甘泉寺,經常到我村安嶺山上靜心攻讀,三年後高中狀元,後官拜寺郎,為回饋大山的恩澤,寺郎官專程回到安嶺,脫下帽子放在山頂上,三拜九叩,村民為紀念寺郎官,把大山起名官帽山,把該村命名為寺郎官。轄楂溝,位於溝中,因古時盛產山楂得名;

陡巖溝:因村東為陡峭石巖得名。轄古路腰,因位於山腰,前有古道得名;轄北王莊,地處陡巖溝村北,以姓得名;

林仙:據傳,原七仙女下凡,經過這裡,所以臨仙,人們都叫林仙,後諧為今名,轄西嶺;

老墳溝:位於山溝中,因村西為楊樹溝村李姓祖墳地,故名。

轄方山,位於方山南麓,村以山名。《濟源縣誌》載:“方山,在縣西南四十里,有白龍潭,禱雨輒應。”轄王嶺,以地勢姓得名;

反頭嶺:解放前我村名為蟠頭嶺村,有軍事地圖為證。解放後為簡化字體,改為反頭嶺村。

轄柳樹窪,以地勢和柳樹得名;轄邢門,村口兩山對峙,形似山門,村民多姓邢,故名;

偏看:據傳,一洛陽坐朝皇帝,前往王屋天壇祭天,途經大奎嶺,側目北望,看到有水有田有山溝而後贊,又行至西嶺豁,側目東望,又一山溝全貌皆收眼底,說此地更好,隨從說是同一個地方,你偏著看更清楚,遂得其名。

轄和莊,以姓得名;轄運頭壩,因河灣內小山狀如熨斗般大壩,得名熨斗壩,後演為今名;

王坑:王坑中王姓人口占全村的49%以上,因村部也在王坑莊附近,故名王坑村。四九年解放,以王坑為界,後屬王坑村,以南稱丹腰村,後撤銷合併成王坑村,村部開始在午樓溝,後搬至到烈窪,2006年搬至王坑市場,支部成立於1953年。

轄列凹,原名李凹,諧為今名;轄古墓凹,位於山凹中,因有一古墓得名;

鹿嶺:說鹿嶺很久以前是森林,森林中有梅花鹿,因此得名為鹿嶺,俗名前莊。轄碓臼坪,地勢平坦,四周石頭上多碓臼窩,故名;

陸家嶺:位於嶺上,以姓得名。轄馬蹄溝,因所處山溝形似馬蹄故名,俗名上溝;

白溝:因位於溝中,以姓得名白家溝,後簡之。轄竹園因竹園得名;轄土崖地因位於土崖上得名;

張嶺:以嶺得名。轄馬家,東臨馬家溝,村以溝名,後簡之;

井溝:村處於溝中,因有一眼水井長年不涸,故名。轄廟後莊因位於玄臺廟北得名;轄前張嶺;

劉莊:以姓得名。轄龍佔,相傳龍王巡查黃河在此休息得名;

洛峪:據傳,明時該村旁還有兩村,後因黃河氾濫衝沒二村,僅剩該村,人稱落一,因處於峪中,演為今名。

轄沙沃,因地勢低平,河沙淤積,形成沙灘,得名沙窩,後諧為今名;

關陽:因處黃河北,坐河為關,故名。黃河古渡之一。1946年陳賡兵團由此渡河南下。村中盧姓明初由洪洞遷來。

轄下河,古名毛溝,後因臨河且處關陽下游更名;

竹峪:村北地形如鳳凰展翅,河對岸石山有九道嶺,狀如九鳳朝陽。因鳳凰不落無竹之地,為圓其說而得名;

大奎嶺:傳說很久以前,這一帶有個怪獸,經常興妖作怪,弄的民不聊生,生靈塗炭,玉皇大帝派“奎星”和“毛郎”兩位天宮大將,一文一武,去鎮妖除魔,才使這一帶五穀豐登,百姓安居樂業,百業興旺,當地人為了萬代敬仰這兩位神人,南建“奎星閣”,北修“毛郎廟”,大奎嶺作為地名沿用至今,奎星閣已無,只有遺址,毛郎廟八十年代***並建戲臺。

轄小南莊,清朝時因由村南大南莊遷來幾戶居民發展而成,故名;轄四坡莊,因北依柿樹坡得名柿樹莊,後諧為今名;

冢崮堆:轄西嶺,原名黃楝莊,後以處王拐村西嶺上更名,俗稱上莊;轄南莊因處冢崮堆嶺南得名;

朱固堆:相傳有上古一位戰功卓著的將軍埋葬於此而得名,文革前與大模嶺合稱大橫嶺大隊,文革後分為冢固堆大隊,上世紀八十年代改為冢固堆村。

堂嶺:堂嶺村委會轄區有觀音堂而得名。堂莊解放後與鄰村鹿嶺村同一個村,到1977年,分為兩個村,堂嶺村,鹿嶺村,我堂嶺村早有觀音堂廟,而得名堂莊,與鹿嶺村分村後,取名堂嶺村;馬莊,村以姓名;

轄小販嶺,村以嶺名;

上寨:傳說,明朝朱元璋起義興兵時,在山上建山寨,而得名。轄鰲坪,地處山間平地,地形極像鰲魚,故名。

橋溝:村前有小溝,溝上有橋,故名。

轄郝家門,據傳明初郝姓由洪洞遷此定居,因位於兩座小山所夾溝口處,形似門戶,得名;轄龍潭溝,因村後有黑、白龍潭,村前有大、小龍潭,位於溝中,故名。曾名花果溝;(原屬坡頭鎮,1997年歸屬大峪鎮)

桐樹嶺:位於嶺上,古因桐樹多得名。轄風雨溝,村以溝名;(原屬坡頭鎮,1997年歸屬大峪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