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的最南端,守護著疍家人的根

北海 | 在廣西的最南端,守護著疍家人的根

“以舟為室,視水為陸,浮生江海者,蜑也”

北海,這個位於廣西最南端的城市,以潿洲島和它的銀灘聞名,是疍家主要聚居地之一

在這個三面環海的半島上,千百年間,北海疍家人長居於此,靠海為生,一彎篷,一搖櫓,一張小小的搖艇仔。

可以說,疍家文化就是北海本土文化。

北海 | 在廣西的最南端,守護著疍家人的根

舊時疍家人

01

千秋煥彩的北海疍家

在宋朝《嶺外代答》記載中:“蜑戶,縣所管,生在江海,居多舟船。隨潮往來,捕魚為業,若居平陸,亡即多,似江東白水郎業。”

北海 | 在廣西的最南端,守護著疍家人的根

這裡面的“蜑戶”,指的就是疍家人,舊時的他們向海而生,居於船上,在海面上漂泊著。

疍家,其實是漢族的一支分支,主要生活在廣東、廣西、福建、海南沿海一帶。疍,因他們居以為家舟楫外形酷似蛋殼而得名。

根據北海市文俗學家黃家蕃的《北海水上人家史話》概述:疍家先人在北海最早的足跡距今已有近 600 年曆史,從明初開始就流寓於北海。

北海 | 在廣西的最南端,守護著疍家人的根

北海北岸地區分佈

這些疍家先人們剛開始定居在北海的南氵萬村,隨著時間的推移,聚居的疍家人戶數不斷增多,疍家先人開始擴散到地角、外沙至沙腳及鹹田沿海一帶,構成了北海疍家勞作的水上生活圈。

那時候的北海疍家,大多從廣東新會、雷州半島的烏石、企水和安鋪等地遷徙而來。

北海 | 在廣西的最南端,守護著疍家人的根

而相比於其他地區傳統的疍家,北海疍家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北海疍家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其組成體系是由幾個不同的群體板塊構成。

一是具有廣西唯一的、有純疍家群體的建制鎮。建制鎮即“設鎮”,是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鎮。

北海 | 在廣西的最南端,守護著疍家人的根

明代是仍屬廣東的廉州府(圖/中國歷史地圖集)

二是具有由客家人為主體的疍家群體。明末的時候,客家民系第五次大遷徙,往廉州(即現在的北海)、四川等地遷移。

而這一部分客家移民,有些則在當地文化的融合下,慢慢也結合演化為疍家人。

北海 | 在廣西的最南端,守護著疍家人的根

三是有史籍記載中最古老的疍家群體。晉代的劉欣期,是最早記述疍家群體的。

他的《交州記》中寫道:“合浦潿洲有石室,其裡一石如鼓形。見榴杖倚著石壁,採珠人常祭之。”

從這些記述中可知,在晉代(公元281-420年),潿洲島上就有采珠人聚居謀生了。從“採珠人常祭之”的情形來看,潿洲島上的採珠人的祭祀活動在當時已是經常性的了。從記述中的“其裡一石如鼓形。見榴杖倚著石壁”的祭祀情形來看,祭祀的不是鬼神仙佛,而是一種圖騰崇拜,這與北海沿海漁村疍家古代的圖騰崇拜是相一致的。這裡所記述的採珠人,可以認定是潿洲島上最早的本土疍家。

北海 | 在廣西的最南端,守護著疍家人的根

晉代交州下屬的合浦郡,以及潿洲島

四是有既保存疍家風俗,又兼容合浦“俗有四民”風俗的疍家群體。

明代王士性在其所著的《廣志繹》中記述:廉州中國窮處,其俗有四民:一曰客戶,居城郭,解漢音,業商賈;二曰東人,雜處鄉村,解閩語,業耕種;三日俚人,深居遠村,不解漢語,惟耕墾為活;四曰蛋戶,舟居穴處,僅同水族,亦解漢音,以採海為生。”

這四民,都對於北海疍家的發展史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他們分別是:講中原話的商人、講閩南話的客家人、本土俚人、以及純疍家人。

北海 | 在廣西的最南端,守護著疍家人的根

唐代時在嶺南西道的北海

北海疍家文化,就是在這樣獨特的組成體系中延續千年,流傳至今。

這,就是千秋煥彩的北海疍家。


02

傳承千年的疍家調

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職業條件所致,北海疍家人形成了自己極具特色的生活風俗、歌調語言、衣著服飾和宗教信仰。

- 鹹水歌 -

由於水上生活每多漂泊,北海疍家愛好用歌唱來記錄自己生活習俗以及喜怒哀樂。

這種被稱為“鹹水歌”、“疍家調”

的吟唱方式,為疍家人喜聞樂見,口口相傳、代代延續。

北海 | 在廣西的最南端,守護著疍家人的根

能歌善吟的疍家人像任何一個熱愛生活的族群一樣,最好的消遣方式就是唱

在織網絞纜時唱,在洞房花燭時唱,在生離死別時唱,可說是從搖籃唱到生命的盡頭,把喜怒哀樂都唱了遍。

北海 | 在廣西的最南端,守護著疍家人的根

民間疍家鹹水歌表演

當你聽到那此起彼落的《諫女娘》《嘆家姐》《嘆五更》《嘆古人》等疍家鹹水調時,必然會感受到他們所傳出的情感。悠揚流暢的調式,貼近生活的歌詞,如今在老一輩北海人中仍耳熟能詳。

- 疍家棚 -

隨著時代變遷,長期的水上生活已難以滿足疍家人生活所需了。在船屋中度日的疍家人,慢慢地開始向岸上移居(要知道以前的疍家人是不給上岸居住的)。

他們在海堤岸邊打下木樁、架棟椽,用竹稻做頂壁,用木板作地席,建起了一間間簡陋的“疍家棚”做居所,演變成海陸兩棲的新“疍家人”。

北海 | 在廣西的最南端,守護著疍家人的根

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在北海外沙、高德及海堤街,還可見保留下來的這種被稱為“疍家棚”的水上棚屋,但已不是作為居住,而是作為一種特色建築而存在。

像外沙島上的“疍家棚”,至上世紀90年代初,已逐漸演變成北海有名的疍家特色餐飲店,吸引了八方食客,“新疍家人”也開始嘗試到了旅遊業帶來的甜頭。

北海 | 在廣西的最南端,守護著疍家人的根

北海外沙半島疍家棚酒樓

結束了近千年的海上漂泊日子,“腳下終生無寸土”的疍家子民才真正開始重歸陸地安家落戶。

- 逐浪捕魚 -

逐浪捕魚,是北海疍家人的生存技能。

他們為了需要,學會了根據各種魚蝦海產的特性,製作對應的捕抓工具。流刺網、拋網、拉地網、圍網、馬鮫網、白魚罟網、鯊魚綱、箭魚綱、麻魚綱、魚籠、螃蟹籠等。

北海 | 在廣西的最南端,守護著疍家人的根

名目繁多的背後,反映的是北海疍民們的生活智慧,在艱難的生存條件下,製造條件以此來延續發展,這是令人敬佩的智慧和毅力。

北海 | 在廣西的最南端,守護著疍家人的根

織網的疍家老人(圖/譚瑞軍)

如今,北海的疍家人已少有僅從事於海上作業,傳統的水上人家已難以甄別。

不少傳統漁民、船民依託好政策“洗腳上岸”,充分利用大海的潛力轉產轉業,發展起疍家民宿、風情旅遊等產業,腰包鼓起的同時將日子過得安穩且滋潤。

北海 | 在廣西的最南端,守護著疍家人的根

或許,對於在海上漂泊千年的疍民來說,是最好的轉變了,與時俱進地把北海疍家文化和傳統保留和傳承下去。

以海為生的疍家人,幾乎一生都在大海中飄搖,不懼風浪的疍家人,也是時候享受一下安定的樂趣了。只是希望那份傳承千年的疍家水調,能繼續保留下去。

北海 | 在廣西的最南端,守護著疍家人的根

這樣一來,就不用擔心“疍家風俗文化會消亡,到最後沒有人記得祖先的來歷和文化,連自己的根是什麼都不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