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那坡,全國唯一由毛主席命名的縣,探訪壯族“活化石”黑衣壯

初次來那坡縣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叫做‘那坡’呢?”那坡縣,地處廣西西南邊陲,南和西南面與越南接壤,擁有207公里長的邊境線,是廣西陸地邊界線最長的縣份,素有“祖國南大門”之稱。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這裡活動,古為百粵地,秦屬象郡,宋置鎮安峒。直至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因列強窺視,邊境不寧,改稱鎮邊縣,寄寓用武力維持,使邊疆安定,民國時期沿用為鎮邊縣。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10月27日改稱睦邊縣,為邊疆和睦之意,是對越南主席胡志明“同志加兄弟”提法的積極回應。


邊城那坡,全國唯一由毛主席命名的縣,探訪壯族“活化石”黑衣壯


邊城那坡,全國唯一由毛主席命名的縣,探訪壯族“活化石”黑衣壯


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南寧召開會議,毛澤東主席在會上得知睦邊縣那坡農業生產合作社中稻畝產一千六百斤後,高興地讚譽道:“還是‘那坡’好!”為紀念這一史實,1965年1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睦邊縣更名為那坡縣,沿用至今。那坡,因此成為唯一由毛主席擬定的縣名,這在全國2800多個縣中絕無僅有。從“鎮安”到“那坡”,每一次更名都有其緣由和寓意。但唯一不變的,是那坡縣作為祖國的西南邊陲,守衛著祖國邊防的意義。

邊城那坡,全國唯一由毛主席命名的縣,探訪壯族“活化石”黑衣壯


“那” 在壯語裡是“水田”之意,“那坡”即是“坡上的水田”。用“那坡”作縣名,除了具有紀念意義外,更能突出那坡縣地形特點和稻作文化。那坡山多地少,且大部分的田都在山上。那坡縣內的主體民族是壯族,壯族先民把野生稻馴化為栽培稻,是我國最早創造稻作文化的民族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在那坡縣1567個村民小組中,有164個村屯名冠以“那”字。可以說,沒有這些可耕種的田,也就沒有這個地名。為這些地方命名的人,是最先開墾這些田的壯族先人,他們約定俗成,無論在何時何處為地方、村寨命名都遵循著這個統一的法則,依據著統一的模式,即以“那”為冠。他們是墾荒者,是種田人,飽嘗過篳路襤褸、以啟山林的辛勞,深知田地來之不易。這樣命名的思路,表達了他們對田地的珍惜、眷戀,而這種自然形成的土地情結,是那樣的牢固,那樣的深沉。


邊城那坡,全國唯一由毛主席命名的縣,探訪壯族“活化石”黑衣壯


從古至今,那坡一直都是國防邊境。這裡有一支民族從古時為躲避戰族遷徙到深山老林中過著與世隔絕的自給自足的生活,以“敏”自稱(亦稱布壯),黑色和魚為他們的民族圖騰,他們就是神秘部落黑衣壯寨。黑衣壯屬於壯族的一個支系。壯族,舊稱僮(zhuàng)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由於歷史上戰爭和民族遷徙等原因,黑衣壯同胞隱匿在那坡的茂林深處,沿襲著原汁原味的族群習俗。從另外的角度說,這也使得古老的黑衣壯傳統文化和習俗完好保留下來,被人類學家譽為壯族的“活化石”。

邊城那坡,全國唯一由毛主席命名的縣,探訪壯族“活化石”黑衣壯


那坡縣與雲南文山州交界的地方,有一個小村落名叫“吞力屯”。這裡地處深山、遠離縣城,只有一條險峻的公路通往外界。除此以外,周圍全是巨大的石山。手機到了這裡,也就收不到通訊信號了。黑衣壯”就生活在這裡。統計資料顯示,廣西黑衣壯主要就分佈在那坡縣內,5萬多的黑衣壯佔全縣人口約1/3。由於吞力屯是眾多黑衣壯村落裡最為偏遠的之一,因而依然還維持著過去的村貌和生活方式。走進屯裡,最讓初來乍到的人震驚的莫過於所有人都穿著深黑的衣服。這種集體的黑色,顯示出一種令人震驚的陌生和神秘。

邊城那坡,全國唯一由毛主席命名的縣,探訪壯族“活化石”黑衣壯


黑衣壯的音樂、建築和服飾是保持壯族原生態最多的三個方面。黑衣壯生性浪漫,任何時候都力求生活豐富多彩。他們最擅長唱山歌,每當夜幕降臨,男女老少便集於村頭寨尾,以歌代言。歌的內容有反映成年男女相互愛戀的,有反映自然的,也有反映社會的。他們或獨唱、或對唱、或聯唱。男唱女唱老唱少唱,你唱我唱他唱,全村人都沉醉於歌海之中,歌聲寄寓著黑衣壯的生活理想,也流尚著他們色彩斑讕的文化長河。不僅能歌,黑衣壯也改變了人們腦海中“壯族人不善舞”的印象。在那坡縣的一些黑衣壯聚居的村屯,從3歲小孩到古稀老人都能夠伴著古樂,翩翩跳起迎賓舞、黑槍舞、婚禮舞、末將舞等等古代壯族的舞蹈,場面蔚為壯觀。

邊城那坡,全國唯一由毛主席命名的縣,探訪壯族“活化石”黑衣壯


黑衣壯為什麼會以黑作為穿著的標記和民族的標記一直沿襲至今?這與歷史上土司制度的規定有關,在明清土司統治壯族時期,規定凡土民只准穿黑、藍兩色。黑衣壯以崇尚黑色也與其歷史文化有關。相傳古時候,黑衣壯遭到了外族入侵,其首領儂老髮帶兵抵抗,不幸受傷,在退入密林中隱蔽時,儂老發發現一片青綠的野生藍靛,他隨手摘來藍靛葉,搗爛敷在傷口上,果然消腫止痛,傷口很快癒合了。儂老髮帶兵重上戰場,擊退了敵人,保衛了自己的家園。於是,儂老發便令族人移植野藍靛,用藍靛染衣,本族人一律穿藍靛染制的黑色服裝,作為族群標記,沿襲至今。“黑衣壯”也因此而得名。黑衣壯人的服飾飄溢著一股蘭香氣,這就是那個傳說中的藍靛草,他們把織好的布匹用藍靛漿浸染數次,曬乾之後便成了現在的顏色。

邊城那坡,全國唯一由毛主席命名的縣,探訪壯族“活化石”黑衣壯


黑衣壯男子一般著前蓋大襟上衣,以當地土布製作。對襟或右衽上衣,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襬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以寬褲腳、大褲頭的褲子相搭配,有的纏綁腿,這種裝束便於他們進行勞動和在山裡行走。勞動時穿草鞋,節日穿寬口布鞋。古裝的男裝,頭上還纏著圈成數圈的黑布頭巾,腰間繫上一條紅布或紅綢,以示驅鬼趕邪,也兼有威武神勇的氣概。

邊城那坡,全國唯一由毛主席命名的縣,探訪壯族“活化石”黑衣壯


黑衣壯女子都喜歡穿右蓋大襟和葫蘆狀矮腳圓領的緊身短式上衣,下身以寬褲腳、大褲頭的褲子相搭配,腰繫黑布做的大圍裙,頭戴黑布大頭巾。其圍裙既寬且長,圍裙不僅能用來裝飾,如可將裙角往上打個三角形系在前腰間,以示瀟灑美麗;還可以把裙底翻上來當包袱用。在勞動時,更可以作鬥形的袋子,裝些菜豆、雜糧等。婦女所戴的頭巾都是她們自己織染的長條黑布,戴時,先圍繞在頭上一圈,然後翻折擺佈成大菱角形的樣子,罩在頭上,再把頭巾兩頭分別垂掛在雙肩上,不僅看上去樸素美觀,還可以當作帽子遮蔭用。

邊城那坡,全國唯一由毛主席命名的縣,探訪壯族“活化石”黑衣壯


黑衣壯自種、自織、自染、自穿,是地地道道的民族文化。家家都有紡織機和用石頭鑿成的染缸,織出的布要用藍靛浸染、漂洗數十次,再用牛膠、豬血煮染、漂洗後晾乾成黑布,最後還要經過漿衣、用棒槌捶打多次,才能製出質地結實、平整、黑亮的成品布。這一過程充滿了黑衣壯特有的生活氣息和傳統習俗的詩情畫意。黑衣壯的藍靛染織工藝,不但是黑衣壯的文化遺產,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甚至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邊城那坡,全國唯一由毛主席命名的縣,探訪壯族“活化石”黑衣壯


舞步自發于山間,歌聲流露出心境。每當有客人來時,吞力屯的男女老少便紛紛走出家門,用山歌和舞步表達他們的熱情。遊覽黑衣壯的故鄉,吸引人的還有他們的建築。依山傍林的小山丘上,一排排、一行行的小木房錯落有致。他們的居所用木材、石頭建成,分三層,屋頂為雙斜面。雖然這種幹欄式民居在我國南方其他少數民族地區也能見到,但是象在黑衣壯居住的那坡這樣連成片,建築風格統一的卻很少見。幹欄建築以石木結構為主,工藝簡單粗糙。下面為打磨過的堅固石柱支撐,上面用木頭搭建樓房,呈“凹”形。反映出黑衣壯祖先自然生態的惡劣,以及生產及生活條件的艱苦。

邊城那坡,全國唯一由毛主席命名的縣,探訪壯族“活化石”黑衣壯


邊城那坡,全國唯一由毛主席命名的縣,探訪壯族“活化石”黑衣壯


【作者】王成,中國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總策劃總領隊,中國探險傢俱樂部人文領域特別顧問。媒體撰稿人,樂途旅遊網超級靈感旅行家。工農商學兵貌似佔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詩和遠方。惟願我們在行走中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本文所有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署名,未經許可請勿用於商業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請與作者聯繫。(微信:186126304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