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識人且能讓賢 先秦時期著名卿相背後的伯樂

一個國家能否治理得好,不僅在於君王,也離不開輔佐君主的賢人。春秋時期,有一天魯哀公問孔子:“要怎麼做才能使老百姓心服呢?”孔子的回答是:“把正直的人選拔出來,放在邪曲的人之上。若是把邪曲的人選拔出來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會心服了。”

縱觀古今,凡是一個蒸蒸日上發展、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的時代,都有品行高尚的治世能臣伴隨在君王左右。對於君王來說,能否慧眼識人、知人善用是其治理國家成敗的關鍵。而對於一個忠貞的大臣而言,能夠公正無私地向君王舉薦人才也至關重要,畢竟君王接觸的人範圍有限,不一定能發現潛在的人才。只有臣子公正無私地舉薦賢才、君王不拘一格地重用人才,國家才會強大起來。先秦時期就有不少舉賢薦能甚至讓出自己的高位的賢德之人。

鮑叔牙舉薦管仲

春秋時期的齊國有兩個賢能之人,一個叫管仲,一個叫鮑叔牙,他們倆從少年時就是好朋友。因為鮑叔牙的家境比較好,他常常幫助家境貧困的管仲,而且從無怨言。後來,管仲侍奉齊襄公的弟弟公子糾,鮑叔牙侍奉公子糾的弟弟小白。

善識人且能讓賢 先秦時期著名卿相背後的伯樂

管鮑之交

公元前686年,齊國發生內亂,齊襄公被大臣所殺,其堂弟公孫無知被立為國君,公子糾逃亡魯國,公子小白逃亡莒國。不久,公孫無知亦被大臣所殺。於是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想盡快趕回齊國。管仲怕小白先回國,就追上公子小白,射了他一箭。公子小白假裝中箭,騙過管仲,然後與鮑叔牙快馬加鞭先回到齊國,在幾位大臣的擁戴下,當上了國君,即齊桓公。魯國畏懼較強大的齊國,把未能成功歸齊的管仲囚禁起來。

管仲被囚禁在魯國的時候,齊桓公想任用賢德的鮑叔牙為相,鮑叔牙卻說:“您如果想成就王霸之業,那麼非管夷吾不可。”桓公說:“管夷吾是試圖殺害我、用箭射過我的人,不能用他。”鮑叔牙說:“夷吾那麼做只是為了他的君主。”最後,齊桓公終於聽從了他的意見。

於是齊桓公想辦法讓魯國送回了管仲。管仲到了國都後,齊桓公與之深談,管仲講了一番王霸之術,齊桓公聽後大喜過望,他命令主管官吏掃除宗廟、設置筵几,把管仲引薦給祖先,說:“我自從聽了夷吾的談論,目光越發明亮,耳朵越發靈敏。我準備用他為相,不敢擅自決定,冒昧地以此告請先君。”桓公說完,就回過頭來命令管仲說:“夷吾輔佐我!”管仲退避了幾步,向桓公再拜叩頭,接受了命令,而後離開了宗廟。

管仲輔佐齊桓公後,實行了一系列措施,終於使齊桓公稱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齊桓公每次在管仲立功時,一定先賞賜鮑叔牙,他認為是鮑叔牙使齊國得到了管仲。

善識人且能讓賢 先秦時期著名卿相背後的伯樂

齊桓公與管仲。圖為清 梁延年《聖諭像解》插圖。

管仲後來回憶道:“我貧窮時,與鮑叔一道做生意,分財利時,總是多拿,鮑叔從不以為我貪,他知道我是因為貧窮的緣故。我曾經替鮑叔謀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頓不堪、陷於窘境,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運有時順有時不順。我曾經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國君驅逐,鮑叔不認為我不肖,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經三次打仗三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裡有老母需要贍養。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之殉難,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不認為我無恥,知道我不因小節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而感到恥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公孫枝舉薦百里奚

百里奚,春秋時虞國人,家裡非常貧困,但很有才學,三十歲才娶妻生子。他先後到齊國、宋國,都沒有遇到賞識他的人。後來他去虞國做大夫,結果和虞公一起做了晉國俘虜。

不久後,秦穆公娶了晉國公主,與晉國結了“秦晉之好”,晉獻公把百里奚作為陪嫁之奴送於秦。不甘心的百里奚決定逃走,不料剛剛跑到楚國,就被楚軍抓住了,被罰做放牛的奴隸。

再說秦穆公大婚後,發現一個叫百里奚的陪嫁奴僕不見了,就問公孫枝是否知道。公孫枝極力舉薦:“百里奚是個很有才能的人。晉公原想重用他,但他不幹。這人既有計謀,又忠君,只可惜遇到虞君,不然哪個君王得到他都會高興的。”

秦穆公聽了公孫枝的介紹和建議後,派人用五張羊皮以一個奴隸的價錢換回了百里奚。

百里奚當時已經是一位滿頭白髮的老者,秦穆公一見,心中有些失望,隨口問他多大年紀了。百里奚說:“才七十多歲”。秦穆公嘆道:“可惜老矣。”百里奚卻說:“那要看作什麼事了。如果讓我去追趕飛鳥或者捕捉猛獸,那確實老了;如果是讓我為國出謀劃策、運籌帷幄,那還正當年呢。比起當年為周武王奪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的姜太公,我還年輕十歲呢。”

秦穆公連連點頭,急忙向他請教富國強兵的方法,於是百里奚詳盡地闡述了治國的良策、對外的方針、稱霸的部署。秦穆公越聽越有勁,情不自禁地說:“寡人得到先生,猶如齊桓公得管仲啊!”秦穆公隨即封百里奚為上卿,委以國政。因此,秦人稱奚“舉於牛口之下”,稱他為“五羖(五張黑公羊的皮)大夫”。

善識人且能讓賢 先秦時期著名卿相背後的伯樂

百里奚的別稱為“五羖大夫”,“羖”指黑色公羊。

百里奚擔任秦國相國近十年,使秦國大治,為後世秦國統一中原奠定了基礎。

沈尹莖舉薦孫叔敖

孫叔敖和沈尹莖彼此交好。孫叔敖到郢都遊歷了三年,但是名聲卻不為人所知,美德也不為人所瞭解。後楚王想任用沈尹莖為令尹。沈尹莖推辭說:“我有個叫孫叔敖的老鄉,是個賢能的人。請您一定要任用他,我比不上他。”

善識人且能讓賢 先秦時期著名卿相背後的伯樂

孫叔敖

於是楚王派人用王車把孫叔敖接來,讓他做了令尹。過了十二年,楚莊王成就了霸業。這都是沈尹莖舉薦賢人的功勞啊!

子皮舉薦子產

子產是春秋時期鄭國的一個著名的政治家,而發現他的才能的是鄭國的執政大夫子皮。

公元前554年,子產被立為卿,開始參與政事,先後幾年跟鄭伯到過晉國和楚國,在外交場合顯示了卓越的才能。而且他為人正直仁愛,不驕傲,生活也不奢侈,所以子皮決定把相國的位子讓給子產。子產起初推辭道:“鄭國是個小國,在外受晉、楚兩國威脅,在內大族多寵,我治理不了。”子皮給他打氣:“你放手去做吧。我帶頭執行你的命令、聽從你的安排,群臣中誰敢不聽呢?治國不在大小,小國能與大國和平共處,國家也會安穩。”

在子皮的支持下,子產在鄭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從田產、制度兩方面限制一些貴族的過度發展。最初,他遇到的阻力很大。比如大夫子張就公開反對,他要祭祀,請求子產讓他去田獵,子產不允許,說:“按照規定,只有國君祭祀才能用野獸,其他人只要用自己養的家畜家禽就可以了,用不著去打獵。”子張很生氣,就召集家兵,要去殺子產。在子皮的干預下,子張被趕出了鄭國,子產的改革得以繼續。

三年後,子產的改革見了成效,原來的反對者也都開始讚揚子產,而子皮的慧眼識人和真誠支持是關鍵。

善識人且能讓賢 先秦時期著名卿相背後的伯樂

子產

《呂氏春秋》中說:“得十良馬不如得一伯樂,得十良劍不如得一歐冶,得地千里不如得一聖人。”與賢人相比,不計較個人得失去推薦賢人之人,不是更加可貴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