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晉最年輕院士孫斌勇淺談數學研究

在前不久的新晉院士名單中,來自中科院數學所的孫斌勇老師格外耀眼,年僅43歲的孫老師不僅是今年最年輕的新當選院士,而且此前已榮獲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這對於國內數學家而言,實屬年輕有為了。看了對孫老師的訪談後,也頗有感觸,非常認同他關於數學學習和數學研究的看法。


從新晉最年輕院士孫斌勇淺談數學研究

孫斌勇榮獲自然科學二等獎

孫斌勇老師是浙江舟山人,高中的時候因為成績特別好被抽調到當時的清華附中全國高中理科實驗班學習,但後來出於思念家鄉的緣故回到浙江大學數學系讀了本科和碩士,後來又到香港科技大學跟隨勵建書院士學習李群及其表示論。2005年在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做了一段時間博士後研究後加入到中科院研究隊伍中。


從新晉最年輕院士孫斌勇淺談數學研究


讓我比較震撼的是孫老師博士畢業的時候居然還從未正式發表過任何一篇論文,直到2007年他的第一篇論文才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但正所謂十年磨一劍,第二年他就被破格提拔為中科院的研究員。說到這點,我覺得他和著名越南裔數學家吳寶珠的情況有些相似,吳寶珠和孫斌勇一樣,都是研究朗蘭茲綱領的,而且早期都沒有論文發表,而是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這樣的“寬容”不是每一個學數學的人都能得到的,要知道在中國絕大多數院校,博士期間如不發表論文將是無法畢業的!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到某中國大學的某數學博士竟在博士期間發表了令人瞠目結舌的29篇論文,這也經成為了圈內著名的“自娛自樂”事件。對於數學研究而言,一門心思花在如何快速發表論文上絕對是百害而無一利,對於數學這樣的基礎性學科而言,沒有深厚的功底和閱歷,寫出來的也只不過是膚淺而無用的東西,把已有的結果和方法為了發文而改來改去,這樣的行為無異於自娛自樂且毫無意義。證明了龐加萊猜想的俄羅斯數學家佩雷爾曼根本就沒發過幾篇論文,證明龐加萊猜想的幾篇文章甚至根本沒有正式發表。


從新晉最年輕院士孫斌勇淺談數學研究


就像孫斌勇老師一樣,以他的水平如果想發幾篇文章易如反掌,那為什麼又不發呢?原因很簡單,對於真正的數學家而言,如果沒有好的想法和結果,是絕對不會為了發文而發文的,這對他們而言毫無意義。但我們國家的科研環境就是要數論文,評職稱,評項目,評獎項都要看你的論文情況,這本身是無可厚非的,問題在於我們似乎很多時候在乎的是數量而非質量,很多人不是不知道“一篇好文章遠勝一百篇垃圾論文”的道理,但在質量不足的情況下,很多地方就需要這一百篇論文來裝飾門面。久而久之,這就迫使科研工作者向論文低頭,朝“數量”前進,確實,很多時候這是無奈,像孫老師這樣可以“十年磨一劍”的幸運兒不多。

如何從數量轉向質量,這是我國數學發展的一個難題。孫斌勇老師坦言,“題海戰術”對數學學習無多大用處,實際上,“人海戰術”對數學研究而言同樣不起作用,一個顯然的事實是儘管我國數學博士招生數量在增加,但培養的質量卻在下降,這就說明堆數量根本不可能發展數學,研究人員和論文數量的增加都只是表象,虛假的繁榮。但另一方面,迫於嚴苛的畢業或入職條件,數學博士或老師們又不得不花大把時間在發論文上,可能根本無法花很多心思在長期而有意義的研究工作上。如何破解這些矛盾從根本上關係到我國的數學發展事業,可謂任重而道遠。

實際上,北大中科院和清華的數學院這幾年已經在實行發文與博士畢業脫鉤的政策,鼓勵學生花更多心思在研究上,然後好好做自己的畢業論文,爭取得到有價值的結果,而非為了發文而發文。這樣的政策到底有多大作用,這還需要靠時間來檢驗。但這樣的政策並不意味著學生壓力的減輕,畢業之後找工作,找教職同樣需要論文,而且是實打實有價值的論文,沒有論文的話同樣是非常“危險”的。不過我認為,鼓勵遠比逼迫的效果要好。

從孫斌勇身上,我們已經看到重質量而非數量所帶來的巨大收益,希望我們的數學事業可以循著這條路真正的壯大起來。


從新晉最年輕院士孫斌勇淺談數學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