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朱標當上一天的皇帝,繼承給兒子,朱棣也不敢造反,對嗎?

關中叨客的叨


有很多人,回答此問題時,都在說同一句:建文帝削藩導致朱棣造反。我個人是持反對意見的,削藩算理由,絕不是主因!

回到答案上,如果朱標哪怕當一天皇帝,傳位給朱允炆,朱棣也不敢造反,對嗎?這個問題該怎麼回答了,因為這是一個假命題,要弄清楚這個假命題,必須得弄清楚背景,要知道朱標,朱允炆,朱棣之間的因果關係。朱棣造反又是如何成功的!

朱標,是朱元璋最喜歡的一個兒子,沒之一。朱元璋為何這麼喜歡這個兒子,朱標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一個兒子,母親孝慈高皇后馬氏,《南京太常寺志》記載生母為李淑妃(當然,這是後話了,畢竟正史記載他為馬皇后所生,在此就不表了)。重點來了,他是嫡長子,又是馬皇后所生,所以朱元璋理所當然對他寄予厚望,在朱元璋登基為帝時,就立朱標為皇太子,表明了大明江山的下一任帝王就是朱標。而朱標,性格寬厚仁義,對兄弟們,甚至對下人都以仁待之,一個人說他好沒什麼,所有人說他好,那就是真的好了。朱標這種仁義性格也深得朱元璋喜歡,每當朱元璋不在皇宮,都是朱標在行駛皇帝職權,甚至有時朱元璋還會派他下去處理一些問題,也會問一些比較難解決的問題來問問他的看法。朱元璋真的就是在手把手的教他如何做一個九五之尊。所以,他的兄弟們,沒話說,無論是正統性,還是朱標在兄弟情的情感上,朱標都做得完美!朱棣也服這個哥哥。所以朱元璋分封藩王,為朱標守天下,這個初衷並沒有錯。

再來看看,朱元璋為何大肆殺功臣。這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殺掉對朱姓王朝有威脅的功臣。第二個階段,就是對朱允炆產生威脅的功臣。這就不做細說,如果感興趣,可以翻翻明朝史料。我們重點說說藍玉,藍玉大家知道,開國元勳,打仗絕對是一把好手,藍玉驕橫跋扈,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但為何對藍玉的清洗是在朱標死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393年了?為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太子朱標岳父,藍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極力維護太子的儲君地位 ,與早已覬覦皇位的燕王交惡。朱元璋為兒子朱標組建當時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團班底做為兒子繼承大統徹底清除北元而預備,然太子死皇孫幼,朱標太子的武人集團班底全部被屠戮乾淨,最後落了個周亞夫的下場。所以這就是藍玉為何在1393年落個淒涼結局的原因呢!

我們再來看看,朱棣為何造反能成功的,拋開藍玉和朱標(他們在歷史上本就已經被拋開),朱棣打著“靖難之役”,宣佈造反。插一句題外話,藍玉最恨的人是誰?對,就是朱棣,在上段已經說過,藍玉的死,朱棣肯定煽風點火了。說明他早已覬覦帝位了。朱棣能成功,朱允炆犯了三個錯誤,第一,在朱元璋死後,本來藩王是要回來奔喪的,可朱允炆一概不讓他們回來奔喪,這本來是一網打盡的好機會,可惜錯過;第二,削藩政策的失誤,對明朝歷史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當時有兩種方案,一種是由弱到強,一種是由強到弱,而朱允炆選擇的是由弱到強削蕃,這就是一個致命的失誤了,因為什麼?因為這給了朱棣造反的理由,這給了朱棣準備的時間,本身削弱就已經導致軍隊的消耗,在消耗的同時再去打硬骨頭,這風險是不是高了太多?第三,朱允炆太過仁義,本身就沒有良將,卻命令一定不能殺死朱棣,要抓活的,而朱棣又每次衝鋒在前,一個有顧忌的軍隊怎麼可能打的贏豁出去的軍隊呢?

介紹完這些,再來看看問題。

我覺得,敢與不敢,在於時機。削藩是共通與必須的,無論是朱標還是朱允炆登上帝位,都一定會走這步,因為這些藩王已經嚴重威脅到皇權。另外就是朱棣是覬覦帝位的。那麼那是敢還是不敢?我覺得性格決定一個人的行為,我認為他是敢的!所以說朱棣不敢造反,對嗎?我個人認為是不對的。

朱允炆盲目的削藩不過只是給了朱棣一個造反的理由。朱標在位一天再傳位,必然還是傳位給朱允炆,因為明朝傳位的原則就是參照“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朱標嫡子朱雄英早夭,那麼以這個原則必然還是朱允炆而不是朱允熥。上段說過,無論是朱標還是朱允炆,都會削藩,那麼朱標登基一天繼承給兒子,那麼削藩的任務還是在朱允炆這裡。只不過是多了一層正常傳位,朱允炆的即位更具正統性而已。但所謂能者上,朱棣一直覬覦,不反說不過去。我認為他會反有兩點原因:第一,覬覦帝位已久,時機來了,他一定還會反。第二,自身利益被威脅,任何人都不可能坐視不理,何況對於在眾多方面如此接近朱元璋的朱棣。哪怕有藍玉,哪怕挑戰正統,只不過這時的朱棣,會做更多的思考和更周全的準備。

朱棣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安心做個藩王,那就是朱標登上帝位,用朱標的影響力和聰明才智削藩。否則,朱棣一定會走上造反的路,只是成與不成的區別而已!






冰洺墨搖




要弄清這個問題,就要搞清楚燕王朱棣為何造反?燕王造反的原因不是因為朱元璋傳位給孫子,而沒有傳位給自己。朱元璋當時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符合封建禮法。



這一點朱棣自己也是踐行者,朱棣奪位當上皇帝后,在太子朱高熾還活著的時候,立朱高熾的嫡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孫,當時是永樂九年,朱瞻基才十三歲。如果朱高熾先於朱棣去世,將來朱棣去世後,就是皇太孫朱瞻基繼位,而不是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繼位。



朱棣造反的根本原因是建文帝胡亂削藩,只要建文帝不削藩,誰會造反?誰敢造反?誰敢挑戰朝廷的百萬大軍?造反是要被殺頭的。朱棣以八百親兵起家,不是被逼到退無可退,不可能會造反。這和朱標當一天不當一天皇帝沒有關係。



只要建文帝小心謹慎做好藩王的勸解和安撫工作,不冒然對叔叔們下狠手,不會有藩王輕易造反。建文帝削藩手段太狠,一擼到底,直接將藩王廢為庶人,還逼死了湘王朱柏,關了齊王等。

只要像建文帝這樣削藩,哪怕是朱標當皇帝,也很可能還是會有人鋌而走險。但是,以朱標的老到和對弟弟們的友愛,應該不會採取這樣的極端的方式削藩。


坐看東南了


我先說一下我的觀點,朱棣不敢造反,若造反則必敗。

朱棣之所以發動“靖難之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建文帝削藩,朱棣是被逼上了絕路才不得不反。而建文帝剛登基不久,羽翼未豐滿之前就盲目削藩,最終一敗塗地。



那麼朱標當上一天的皇帝再傳位給兒子會有不同結局嗎?結局會不同。這裡不得不說一下提問者很有水平,他說的是繼承給兒子,而不是說繼承給朱允炆。因為,如果朱標死在朱元璋後面繼承了皇位,再由朱標傳位的話,朱允炆根本沒有繼承皇位的可能,朱標會傳位給第三子朱允熥。而朱允熥繼位,即便削藩,朱棣大概率也不敢造反,因為一旦造反則必敗。

朱允炆繼位符合法制,朱允熥更嫡

朱標與正妻常氏生育有兩子,長子朱雄英以及三子朱允熥。這兩人才是朱標真正意義上的嫡子。而朱允炆是朱標的次子,原本只是庶子。因為常氏以及長子朱雄英早逝,朱允炆的生母呂氏才被扶正為續妃,從而令得朱允炆“升級”為嫡子,也成了朱元璋的皇長孫。所以說,朱元璋傳位給朱允炆也是符合“嫡長子傳承製”的,因為朱允炆和朱允熥同樣為嫡子,根據“立嫡以長不以賢”的標準,朱允炆繼位順序在前。至於朱元璋的其他兒子,即便是嫡子,在繼承皇位的順序上是排在朱允炆後面的。



朱元璋選擇朱標“替身”朱允炆

很多人都覺得朱元璋選擇隔代傳位給朱允炆是一個重大的錯誤。不過上面也說了,從“嫡長子繼承製”來看,朱允炆繼位沒有一點問題。但光從“嫡”的程度上來看,朱元璋立朱允熥也是可行的。或者朱元璋乾脆放棄“嫡長子繼承製”,直接立當時諸皇子中最優秀的皇四子燕王朱棣也是可以的。為什麼朱元璋沒有這麼做呢?因為朱元璋對於後代帝王的執政理念的要求。



朱棣是朱元璋眾多兒子中跟朱元璋最像的,一樣的文韜武略,一樣的心狠手辣。這樣的性格最適合打江山,而治江山的話需要更多的仁義,起碼在朱元璋心中是這麼想的。說起仁義那朱標太子是當之無愧的最佳楷模,自幼學習儒學思想,待人寬厚,兄友弟恭,這個特質亦是朱元璋始終沒有考慮更換太子的重要原因。而朱允炆則是很好的繼承了朱標這方面的特質,這是朱允炆力壓朱允熥的一個重要因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朱元璋眼中,朱允炆就是朱標的“替身”,是施行朱元璋“仁政”的人選。



朱標傳位,朱允熥佔據絕對優勢

朱元璋雖然選擇傳位給了朱允炆,但如果朱標先繼承了皇位,再選擇傳位的話,朱允熥將佔據絕對優勢。

首先,藍玉案將不會發生。

歷史上藍玉案發生在朱標太子死後的第二年,朱元璋的目的也很明確,為的就是給朱允炆繼位掃除障礙。藍玉等開國功臣原本是朱元璋為朱標量身打造的輔政班底,朱標太子的英年早逝令朱元璋有點措手不及。在確定朱允炆為繼位人選後,藍玉等人就必須死。因為留著藍玉等人不但朱允炆的皇位不保,甚至連大明朝都有可能改國姓。



其次,朱允熥繼位板上釘釘。

這裡不得不說下朱允熥和藍玉的關係。朱允熥的生母常氏是常遇春之女,而藍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也就是說,藍玉是朱標太子的妻舅,朱允熥的舅姥爺。正是因為有這層關係在,藍玉才會被貼上朱標太子一黨核心人物的標籤,也是朱元璋放心藍玉輔助朱標的原因。因此,如果朱標傳位,絕不可能傳給跟藍玉毫無關係的朱允炆,只能是傳位給朱允熥。



第三,朱允熥削藩,朱棣不敢造反。

有著藍玉等一眾開國功臣大將在,朱棣絕對翻不出一點浪花來。即便是同朱允炆一樣一繼位就削藩,朱棣想要造反也根本沒有一絲成功的可能。不論是實力上還是作戰能力上,朱棣方面處於絕對下風。如果朱棣不想死的話,唯有乖乖接受削藩,做一個閒人王爺。



朱允熥繼位或許才是大明太平的最佳選擇

剛才也說了,朱允熥繼位有著舅姥爺等保駕護航,朱棣根本沒有起兵造反的可能,即便造反也絕對不會成功。當然這是基於朱允熥削藩的前提下。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朱允熥不削藩。內有藍玉等外戚存在,外有諸多皇叔藩王存在,對於皇權來說都是一種潛在的隱患。一旦削藩成功,沒有了藩王的制約平衡,外戚勢力進一步坐大,難保不會出現外戚篡位的可能。或許不削藩,讓外戚和藩王相互制約才是保證皇權穩定的最佳方法。



我是月關略萌,專注歷史領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關注我,感謝大家閱讀和留言。


月關略萌


朱棣完全是被逼反的。


如果朱標當皇帝,以朱標本人的性格加上自身太子的地位名正言順,對藩王的態度會更加的緩和,朱棣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造反。


但是朱允炆是以皇太孫的身份繼承大位的,對周圍一堆叔叔輩的親王天然的就擁有很多的戒心。所以上臺之後就被身邊的人攛掇著削藩。

削藩本身倒也沒什麼,關鍵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本來周王朱橚與蜀王朱椿都是當時朝野民間讚譽有加的賢王,但是建文帝卻把周王貶為庶民,發配雲南,其餘的湘王、齊王、代王和岷王也都被剝奪了封地,發配遠方。這樣激進的策略,寒了宗室的心,同時也讓朱棣提高了警惕。

而面對諸王之中實力最強大的朱棣,建文帝卻又不敢決斷,導致朱棣順利的回到封地起兵靖難。

所以說朱棣的造反,其實和誰當皇帝沒關係,主要是削藩削的身家不保的緣故。就算中間有朱標過渡,建文帝還是會不放心諸王,還是會削藩,朱棣依然會造反。這個和法統無關——皇太孫依然是名正言順的法統,只和人事有關。


經史通義



個人覺得,哪怕朱標當上一天的皇帝,繼承給兒子,朱棣也不敢造反的觀點是不對的,朱棣敢不敢造反與朝廷的削藩政策有關。

首先,我覺得,朱棣造不造反與朱標當不當皇帝關係不大。

朱元璋傳位給皇太孫朱允文,朱棣作為藩王應該是沒有想過造反的,因為中國歷史上還沒有出現過哪一個藩王造反成功的!


但是建文帝年輕氣盛,過於相信文官們的能力和見識,導致採取的削藩的手段過於激烈,搞得自己的藩王叔叔們一個個家破人亡。

朱棣出於前車之鑑,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朱棣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孤注一擲,不得不反。


所以說,即使是建文帝直接名正言順的繼位,朱棣應該是沒有想過造反的,朱棣是被建文帝過於激進的削藩手段逼反的。

然後,朱棣長於軍伍,非是池中之物,是一個比較有血性的人。


所以我覺得,即使朱標當了皇帝,再傳位給兒子,如果朝堂所採取的削藩手段過於激進,不能給朱棣一個滿意的歸宿,不管誰當皇帝,逼不得已的情況下,朱棣都敢造反。


花開花落緩行客


個人認為即使朱標當上一天皇帝,在繼承給兒子,朱棣仍然會謀反,主要原因有一下幾點:

其一:施政不當。朱元璋為自己的孫子留下了三大謀臣,但是三位謀臣做學問還是厲害,但是施政確實錯誤百出,書生意氣。許多政策都是不合時宜,最致命的是三位謀臣在朱允炆上臺後在羽翼未豐的情況下就貿然的進行了削藩的政策,朱棣被逼謀反,其他不少王爺也暗中支持,甚至寧王等邊關實權王爺都公開支持。

其二:朱允炆不適合做皇帝。朱允炆天資聰慧,異於常人。但是朱允炆卻有一個重要的缺點,心軟,所以為朱允炆不適合做皇帝。在朱棣和朱允炆的皇位爭奪過程中,眾多次朱允炆方是有機會絕對殺死朱允炆,但是朱允炆不願揹負殺叔罪名,而導致朱棣多次逃脫,最終朱允炆敗了。由此可知,朱允炆不適合做皇帝,好皇帝必備的素質就是殺伐果斷,這才是真正的皇帝,可以預見,即使朱棣不反,未來明朝也岌岌可危。

其三:朱棣野心勃勃,說朱棣沒野心那肯定是假的,朱棣在北方拼勁全力阻擋外敵入侵,也是為了在朱元璋心裡加分,但是有朱標在前,誰也沒想到朱標死了,這麼好的機會,皇帝有這麼幼稚,豈不是造反的好時機??

朱棣雖然篡權了,但是其確實是為好皇帝。

以上筆者無聊談天,切勿當真。


polityW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守仁君認為,如果朱標只當一天的皇帝就撒手了,朱標他兒子,不管是不是朱允炆,他要擔心的就不是藩王會不會造反,而是大明王朝還姓不姓朱。

這個問題很嚴重。

首先,朱元璋搞藍玉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朱標的死。

朱標洪武二十五年死,藍玉案洪武二十六年爆發。原因是什麼,藍玉雖然囂張跋扈,但是他是太子朱標的堅定支持者。朱標當皇帝,留藍玉輔佐朱標。朱標死,藍玉必死。



現在好了,朱標敖過了朱元璋,藍玉也隨著朱標等到了朱元璋死亡。沒想到朱標一天就死了。留下個初諳朝政的皇帝和一幫囂張跋扈,位高權重的三遍元老。藍玉忠於朱元璋,忠於朱標,但是他怎麼會服這個乳臭未乾,躺在自己先輩功勞簿上的孫子輩呢?

至於朱棣,首先他肯定是不會反了,朱棣之造反,一來皇位的繼承讓他感到不公平,大兒子死了,你還有我呀,我文治武功一點不差,憑什麼要把皇帝給個什麼都沒有的孫子。二來則是削藩讓朱棣感到了生命危機,必須要反。

但是現如今朱標再怎麼說也當了一天皇帝,他傳位給兒子是合理合法的,朱棣他不會感到不公平,只會感到有一點不服氣。但是這種不服氣很快就會被壓下去,朝廷裡有藍玉,有一大幫和他老子朱元璋打天下的人,朱棣雖然自恃武功,他也沒膽子去反。

而且如果一削藩,那麼不僅是藩王的末日,也很有可能是大明王朝的末日。

如果朱標他兒子夠聰明,他會在皇位上安生待著,什麼也別看,慢慢熬死這幫老臣,更不會去削藩。因為他需要他這幫叔叔來抗衡制衡朝內元勳。

如果削藩,那只有可能是藍玉等人已動謀逆之心,要剪除皇帝羽翼,藩王之中,只有朱棣和寧王有一戰之力,但是面對藍玉等人,又有多少勝算?


守仁讀仁


不對!

朱棣之所以造反,最主要的原因是朱允炆繼承了皇位以後,火急火燎的推行削藩政策,將朱元璋親封的這些藩王逼得走投無路,被他削去王爵的王叔,均被廢為庶人,或發配邊塞或被囚禁起來,甚至有些藩王不堪受辱,被逼自殺,絲毫不留任何情面。

讓我們來看看朱允炆的具體削藩情況吧: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借周王朱橚次子朱有爋因謀求王位而告發父親謀反的機會,將周王朱橚廢為庶人,並遷往雲南蒙化;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削岷王朱楩,廢為庶人,遷往漳州;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齊泰和黃子澄的建議下,為提防燕王造反,建文帝派人準備逮捕燕王朱棣。

從朱允炆的削藩政策來看,他根本沒把他的這些藩王叔叔們當皇族宗親對待,更多的是把他們當成威脅他統治地位的罪人。那些性格軟弱又毫無實力的藩王只能束手就擒,但是對於有勇有謀實力強悍的邊塞王爺來說,他們可不會坐以待斃,尤其是富有野心燕王朱棣,當削藩削到他頭上時,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從朝廷的角度來說,朱棣沒有犯過什麼過錯,而且一直戍邊衛國,還是有大功於朝廷的;從他們皇族關係來說,朱棣是朱允炆的親叔叔,朱標在世時都對他們眾兄弟關愛有加,朱允炆作為一個侄子,能對你俯首稱臣就已經夠尊重你了。現在你削藩削的我們沒有活路,你不仁就別怪我們不義了,是你逼我反,我不得不反。

因此,朱棣之所以造反,可以說都是朱允炆削藩政策給逼的,所以,不管朱標有沒有當皇帝,也不管朱允炆是不是從朱標手裡繼承皇位,只要朱允炆推行他的削藩政策而又不妥善安頓好這些藩王,朱棣都會反!


一鍋煮了


可以肯定的是,發生這種情況,朱棣絕對不會造反。

我們從朱棣的靖難原因來看,他起兵,兩個主要因素不可忽視:一是朱允炆削藩太急,刀已經架在朱棣脖子上了;二是朱元璋把能征善戰的大將們殺光了。


如果朱標當過皇帝,哪怕只當一天,這兩個因素基本都會被避免。

首先,朱標嫡子並不是朱允炆,而是朱允熥,皇位極有可能會落到朱允熥手上。有的人認為,朱允熥外戚勢力過大,會影響朝政。這個事情不一定會影響到朱允熥的太子位。

常遇春已經死了,他遺留下來的影響力是有限的,常遇春那幾個兒子比他們的老子差太多,還不足以左右朝局。還剩一個,就是藍玉,以朱標的手段,把藍玉的權柄削弱,不是不可能。這樣看來,這些外戚發揮的作用就不大了,而且,朱標也可能忽略掉這些,不採取什麼防範措施。

他跟他的父親有著不同的治國理念,二人發生分歧也不是一回兩回了。


朱允熥既然能上位,那麼他會不會削藩還是兩說,黃子澄這些腐儒也沒有煽風點火的機會。

其次,藍玉等人不會死。藍玉這批人是為朱標配置的班底,從朱標手上傳到第三代,這些人仍然會成為對藩王的震懾。

第三,朱標不一定會削藩。他友愛兄弟是有目共睹的,秦王、晉王都差點被廢了,是朱標極力勸止,朱元璋才收了手。如果他想削藩,這個時候可能就不會去阻止了。

既然不削藩,也就不會影響諸王的利益,朱標又是大哥,名正言順,有能力、有威望,兄弟們心悅誠服,朱棣想都不會想造反這個事情。

至於說朱棣服還是不服的,這關係都不大,不論是朱元璋傳孫子,還是朱標傳兒子,他們都是名正言順的。

朱元璋是跨了一代傳位,那又怎麼樣呢?他們可以質疑父親的做法,但是沒有辦法去反對。


浮沉於史


朱允炆已經當上了皇帝,為什麼還會敗的一塌糊塗?

我認為,主要還是書生誤國!

朱允炆當上皇帝的時候,還特別的年輕,根本就沒有什麼執政經驗,加上從小受到嚴格的儒家文化薰陶,性格仁弱,缺乏主見,所以嚴重依賴方孝孺、黃子澄這一撥只會舞文弄墨的翰林院培養出來的書生。

這幫衷心的大臣,他們看到了藩王日益崛起,尾大不掉的嚴峻形勢,但是卻嚴重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低估了對手。

這場戰爭,實際上是皇室內部的權力之爭,朱允炆本來佔據道德的高地以及主動權,但是一系列做法的失誤,最終讓他喪失了優勢。

為什麼這樣說呢?

朱允炆從孫子上位,本身就會引發很多人不滿,尤其是那些手握兵權,經驗豐富的年長藩王叔叔們。他們本來互相牽制,誰也不服誰,但是此時朱允炆一騎絕塵,把各位叔叔全都踩翻在地,各位叔叔們,怎麼能服氣?

所以,朱允炆上位,引發了20來位叔叔的集體不滿!

一個毛頭小子,獨挑20位年富力強的叔叔,這是多麼恐怖的局面啊!

此時的朱允炆,剛剛上任,人心不定,羽翼未豐,經驗不老,就推動全國性的削弱藩王的運動,這簡直就是哪壺不開提哪壺,點燃已經潛伏了多年的火藥桶。

假如朱允炆是個心狠手辣的主兒,一開始就顯出雷霆手段,把那幾個厲害的年長的,又經驗豐富,手握大軍鎮邊的藩王,譬如燕王、秦王、蜀王,找個理由圈養起來,在悄悄的毒死,或者乾脆直接找罪名殺了,雖然舉國譁然,議論紛紛,但是強行壓制,也就沒什麼事了。畢竟成王敗寇嘛。

當然,以上是下策。

上策呢,當然是朱允炆採取和柔政策,開始厚待,然後慢慢地穩固政權,再拉攏一批,對抗一批藩王,再用時間熬死一批叔叔,那麼這樣的削藩運動,就可以安然渡過了。

其實,當年朱元璋之所以選擇朱允炆繼承大統,除了他是皇長孫的優勢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當了皇帝,他的那些叔叔們,大多數人會安然無恙。如果是朱棣或者秦王上位當了皇帝,朱元璋那些眾多的兒子,一定會死一大片的。

所以,朱允炆這個仁慈的主兒上位,那些兒子們才能免遭殺身之禍!後來的事實,也是如此。朱允炆並沒有殺他的叔叔們,只是削藩而已。

那幫書生,壓根不會老成謀國,操之過急,選擇了下下策。書生誤國,這是大忌!

也怪朱元璋,把老成謀國的功勳元老,有才之士,全都給禍害了,朝中無人,只好庶子成名了。

朱棣造反,打的旗號是清君側。這說明,朱棣也很清楚,他不能反對朱允炆當皇帝,因為朱允炆是他老爸朱元璋指定的合法繼承人,這個他沒辦法改變,只能打擦邊球,以反對奸臣的名義,起兵造反。

所以,朱標當不當皇帝,不重要。朱允炆的合法性,是來自於朱元璋的確認。證書擺在那兒,是誰都不敢推翻的。後來南京城被攻陷,朱允炆不見了,朱棣這才假惺惺的推卸了一番,登上大位的。

不過朱標當皇帝的關鍵點,不在合法性上,而在於時間上。朱棣死了近十年,朱元璋才掛掉。如果朱標不那麼早死,起碼能熬死一幫藩王兄弟,朱標還能保住一撥元老功臣,留給朱允炆用。而經過學習,朱允炆奔三了,三十而立,也就更加成熟了。

這樣的話,朱棣再起兵,基本上是沒有多大勝算的。只要有多幾個功勳元老留存,朱棣根本就沒有可能起兵,更不可能靠著不到三1萬的家底,起兵打到南京。

~~三生有畫,畫中有話,歡迎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