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文物之神獸鏡“透視”古人的精神世界

神獸鏡“透視”古人的精神世界

水墨鄂州


神獸鏡是以高浮雕手法表現主題紋飾神仙圖像、龍虎禽獸等題材的銅鏡,流行於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湖北鄂州、浙江紹興是神獸鏡的集中發現地。


鄂州文物之神獸鏡“透視”古人的精神世界



以高浮雕手法在鏡背表現神仙圖像和神禽異獸紋飾是神獸鏡的最大特色,其中的神仙圖像多為天皇、五帝、東王公、西王母等,神獸多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這些神仙圖像和神禽異獸在鏡背上呈內外兩區佈局,內區多為天皇、五帝、東王公、西王母等神仙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獸形,外區多為半圓方枚帶或銘文帶。這種佈局不是古人的隨意擺佈,而是古人宇宙觀和宗教、倫理等思想的真實寫照。

從平面上看,它以整個圓形的鏡面表示“天穹”,以神獸代表地之四極,有的神獸鏡中以神獸口中所銜的“巨”代表地之四寓,由此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得到反映,鏡中心就是大地和宇宙的中心所在;從立體上看,神獸口中的“巨”就是四根天柱,撐起“四維”,其上再承以四極和“天蓋”,銅鏡的中心,有可能是象徵大地和宇宙中心的崑崙山之類的神山,或者是“建木”之類可通天界的神樹。在這個神仙世界中,所居的眾神則依據不同等級分佈在不同的位置,其中,西王母與東王公通常分居於西、東兩極,這裡或許是通向天國的入口所在。在這類神獸鏡中,直銘重列神獸鏡是典型的一類,層次分明,人物眾多,寓意深刻。

重列神獸鏡的主題紋飾自上而下排列,屬於軸對稱的方式,一般以五段式排列。東漢重列神獸鏡採用高浮雕的製作技法,一級級分段排列,體現了人世間的等級,神界亦如此。五帝、天皇、句芒、伏羲、東王公、西王母、俞伯牙、鍾子期、南極真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都被請進小小的鏡背,使之成為威力無邊的鎮邪之物。

1972年5月,在鄂鋼西山鐵礦出土直徑為13.2釐米的建安十年重列神獸鏡,其銘曰:“建安十年,吾作明鏡,幽湅宮商,周刻容象,五帝天皇,伯牙彈琴,黃帝除兇,朱鳥玄武,白虎青龍,君(宜)高官,位至王公,子孫番昌。”直銘在鏡鈕鈕孔上下的長方框內,上方的為“君宜官”,下方的為“長吏”。在這枚直銘重列神獸鏡背紋中,塑造了眾多的神仙形象。

現在,我們一起來賞析這面鏡中較為明確的神仙瑞獸及其佈局吧。觀察神獸鏡圖像,是從坐北朝南的方位來看,下為北,上為南,左為東,右為西。

最下面處於正北中間的天皇,在道教經籍中叫“皇天上帝”,是中極北辰中央星。天皇左邊為玄武,“玄武”為龜背蛇的形象,與最上面的朱雀形象相對應。據《三輔黃圖·未央宮》曰:“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四靈即四象,源於古代天文知識。古人以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為“座標”,俗稱二十八宿,即東方蒼龍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聯繫起來,想象成四種動物形象,叫四象。

天皇的右邊有一似熊似虎的神物———鯀,在中國傳統文化概念中,鯀因治水無方被放逐,死於羽山,“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為黃熊,以入於羽淵,實為夏郊,三代祀之”。但是,他的兒子禹卻承繼父志,在舜帝的帶領下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完成了治水大任,並獲得舜帝的禪位。

自下而上第二列最左邊有一鳥身人首的為句芒。《山海經·海外東經》曰:句芒“鳥身人面”。也是五帝中的青帝,五行屬木,主東方。

自下而上第三列,即中心鈕座的左右,最左邊的神仙為東王公,最右邊的為西王母,代表著東、西兩極。

自下而上第四列,左為俞伯牙,右為鍾子期。鏡銘中“伯牙彈琴”,即直銘“君宜官”左邊的第一位,盤腿而坐,膝上橫琴,雙手彈撥,側耳賞聽,同時仰臉右視,與鍾子期遙遙相望,互相欣賞。

最上面即第五層中間最高的神仙為南極真人,兩旁有朱雀侍衛,朱雀是主南方的四靈之一。道教中的“南極真人上皇赤帝”。

由於神獸鏡構圖複雜,目前還有一些人物形象尚待挖掘。但是古人的宇宙觀和宗教、倫理思想能得到基本體現,這些是研究漢末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宗教、倫理等方面的寶貴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