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三農”與糧食結下不解之緣的彭章文

1961年出生的彭章文,只有小學文化。從1983年進入蕨溪糧站工作後,他就與糧食結下了不解之緣。從1999年開始收購蕨溪糧站米廠到2005年註冊成立賓沁仙米業有限公司至今,他將“服務‘三農’,反哺農業,盡到一個農民企業家的回報之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如今,他的企業已經發展成為市級龍頭涉農企業。

雖然一路走來有不少辛酸,但是彭章文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糧食人”。

服务“三农”与粮食结下不解之缘的彭章文

彭章文一直不曾忘記自己的初心。(受訪者供圖)

在彭章文看來,涉農企業在農業產業化鏈條上起著主導作用,它內聯農戶,外聯市場,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加工增值、提供服務的綜合功能,在農產品的集散和農村剩於勞動力的吸納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興衰不僅影響著企業的自身發展,而且關係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經濟穩定等。

正是基於此,彭章文沒有停留在小富即安的短淺見識中,而是不斷完善企業管理,不斷擴大經濟規模,不斷強化農業與工業、商業的紐帶作用,培育當地的農業產業化和食品企業品牌,增強產業市場競爭力,做到賺錢與服務兩不誤,獲利與反哺兩相全。在服務“三農”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時代背景下,依託農業資源帶動新農村建設的農業產業化企業得到空前發展。

“服務‘三農’是涉農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是企業發展難得的機遇。”彭章文說,現在國家減輕農民負擔,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涉農企業只有服務“三農”,才能發展壯大自己。只有為農民提供實在、良好的售後服務,加強對農民喜歡、實用產品的研發,才能被農民認可,才能更好地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在彭章文的帶領下,當地撂荒的土地又重新種上了莊稼,廣大農村又煥發出了勃勃的生機和活力。同時,企業採取了“公司+農戶+基地”以及“訂單農業”的模式,讓農民能夠集中精力投入生產,幫助農民卸下銷售、市場、資金、運輸等不確定因素的包袱,讓農民吃下了“定心丸”。企業給農戶提供上門收購等多項服務,解決了農民的賣糧難、運輸難等問題;通過預付定金和收購款等方式,幫助農戶解決了資金難的問題;通過發展壯大企業規模,使許多在外打工的農民返鄉開始種植糧食。

“農民就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廣大農村就是自己的財富之源。自己的生存、發展、壯大都離不開一個‘農’字。”彭章文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他以自己的行動踐行了“反哺”之責。拓展農民增收的渠道,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的升級,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帶動農村面貌的改變,彭章文的企業真正盡到了服務“三農”的社會責任。

如今,彭章文的企業擁有職工43人,公司佔地面積10畝,解決勞動就業50人以上。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誇獎。彭章文以自己的誠信與善良,贏得了群眾的信任,讓企業發展踐行了自己的初心。(記者 旦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