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1.今天的图片故事里包含一段大众不太熟知的屈辱历史。

2.图片里的故事还延申了一群人的小历史,甚至和如今的香港还有点点关系。

3.好听的背景音乐配几张修复上色的老照片,更有感觉。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British fleet in harbour, Weihaiwei,1903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1903年,停泊在威海卫港口外的英国舰队

今天在浏览老照片网站的时候,无意间就翻到了上面这张照片,照片上”威海卫“三个字引起了我的兴趣。

看照片标题,英国舰队停靠在港口,威海卫。

注释里写的是,这也是一张来自布里斯托大学的收藏照片,大约拍摄年份在1903年。

威海卫,列强争食的港口城市

大学不少同学来自威海,每当说到来威海就请你吃海鲜,比青岛性价比高不少。

然没有去过,但是对于威海卫的简单印象就停留在美食上。

不过对于历史来说,威海卫有过辉煌,也有难以忘怀的伤痛。

威海卫元朝称清泉夼。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为防倭寇袭扰设卫,称威海卫。以威镇海疆之意命名。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北洋水师提督衙门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1898华勇营,背后就是水师提督衙门(彩色修复)

到了近代,威海卫刘公岛为北洋水师提督衙门所在,被视为海军根本。周边筑有炮台多座,甚为坚固。

为什么呢?

因为威海卫为不冻良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三面环山,出口向东就是刘公岛,形成向东向北两条航道和进出口,日岛、黄岛、牙石等岛位于刘公岛附近,构成海港天然屏障,形势险要,与辽东半岛形成犄角之势,成为拱卫京津的门户。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刘公岛黄海炮台(彩色修复)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黄岛炮台远眺,摄于甲午战争时期(彩色修复)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甲午战争时期的黄岛炮台(彩色修复)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了威海卫海战,是1895年日本帝国军队为了歼灭清朝北洋水师而进行的战役。

此战为中日甲午战争之关键, 结果日军攻占威海卫,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日本描绘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降伏图

日本人走后,英国人又来了。

1898年(大清国光绪二十四年)3月28日,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向大清国政府要求租借威海卫。1898年7月1日,大清与英国双方共同签署《威海卫租界专条》,租期与俄租旅顺大连相同,为期25年。

于是,这就有了最开始的照片,为什么1903年的时候会有英国军舰停泊在威海卫的港口,顺利解释了这个疑问。

1898年,英国在威海卫成立临时行政署,隶属英国海军部。

1899年,行政署划归陆军部管辖。

1899年,英国在威海卫创建中国军团。

1901年起,行政署归殖民部管辖。

1901年,英国成立威海卫行政公署,为租借地最高管理机关。行政公署专员其下设正华务司、副华务司和医官长。英国当局初期对农村地区基本无为而治。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英租威海卫旗帜

英租威海卫,为英国于1898年至1930年在大清山东省建立的租借地。

英租威海卫的发展模式不同于英属香港,占据此地的主要目的是制衡俄罗斯占领旅顺的影响;此地主要作用英国皇家海军训练基地及休养地。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英租威海卫在山东的位置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1902-1903年,威海卫一座城门。(彩色修复)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1902-1903年,威海的一个渔村和村民。(彩色修复)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1902-1903年,威海,一个要塞入口。(彩色修复)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1902-1903年,英国人在威海建立的信号站。(彩色修复)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1902-1903年,英国专员向村长们宣讲殖民者的政策。(彩色修复)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1902-1903年,威海的一家商店。(彩色修复)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1902-1903年,威海卫的老人与儿童

华勇营,“英勇的”中国人军团

在之前的的照片中,有一张在水师提督衙门前的华人士兵的集体照,其中的华人就来自中国军团。

他们有个统一的名称“华勇营”。

而且,这和现在的香港警察还有点小关系,这个文后再说。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华勇营士兵合照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华勇营士兵合照(彩色修复)

为什么会有华勇营这个军事组织呢?

1898年7月,英国人强租山东威海卫,在此建立了英国远东海军基地。

此时英国兵力捉襟见肘,无法安排足够的英军来进行基本防务。

于是,英国人复制了他们在印度的经验,开始招募威海本地人,来充当英国的雇佣军,负责海军基地的防卫。

由于当地的渔民生活最为困苦,而英军开出的价码也,招募令发出后,不少渔民纷纷报名。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华勇营英国军官(彩色修复)

1898年11月,威海卫英军的中国兵团(CHINESE REGIMENT)正式成立,当时中国称之为“华勇营”。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华勇营操练照片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华勇营操练照片(彩色修复)

英方完全按照西式训练法加以操练,在装备方面,更是配上了当时最先进的马克沁机枪。

对,就是早在几年前李鸿章在德国一问价格、一问弹药消耗量,中堂大人默默地走开了的那把枪……

但就是这么贵的东西,英国人居然就给华勇营配上了。

由此可见华勇营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马克沁机枪

除了马克沁机枪,英国人还给华勇营人手配备一把马蒂尼亨利步枪。

玩过《战地1》的应该都知道,马蒂尼亨利步枪在游戏中可是一枪一个的狠角色!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马蒂尼亨利步枪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华勇营士兵

华勇营士兵到底有多厉害呢?

英国战地记者维奇·兰德尔在《中国与联军》一书中对这支队伍有详细的描写:“士兵们每天训练达四、五个小时,军事素质迅速提升,尤其六百码(548.64米)射击成绩十分优秀。所以带兵军官对他们赞不绝口:‘他们非常遵守纪律,而且十分自律;他们非常强壮,而且十分坚忍;而且,他们个个都是射击高手,几乎环环击中;他们很好养活,他们似乎对食物没有什么要求,不论是什么,只要是能吃的,他们唯一关心的是食物的数量……是优秀的行军者和挑夫,能吃很少而走很远’”。

既然装备这么好,又如此骁勇善战,只是防卫威海卫,岂不是大材小用?

的确如此,到1900年5月,当英国准备派部队参加八国联军,从天津集中攻打北京时,“华勇营”兵力已经600余人。

这600多人的华勇营于6月22到了天津大沽口后,迅速就进入了战斗状态。

八国联军侵华初期,英国在华战斗人数仅为7300人,这600多熟悉中国地形、装备精良的华勇营,无疑是英国侵华的主力部队。

其具体参战情况,有确切记载的是8月15日,在联军攻破北京时,正是华勇营把大炮拖上了北京城墙,协同美军一起用大炮轰击了紫禁城。

联军在进入北京后,曾在紫禁城皇宫中组织了一场阅兵式,华勇营也列入其中。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1900年华勇营在北京(彩色修复)

华勇营作战勇敢,但是关于他们实际的想法,不得而知,不过可以从英国人的描述中了解一二。

8月28日,联军在紫禁城里举行了庆祝胜利的阅兵式。

华勇营的士兵在巴恩斯中尉的带领下,走在受阅的英军队列中,香港军团与中国军团最后出场。
这些中国的年轻人应该是第一次走进这个皇宫。尽管外国士兵们觉得“这真是一个壮观的场面,……情不自禁想要拥抱、叫喊、舞蹈,或者诸如此类的疯狂举动”,但是中国军团的士兵们始终沉默着。细腻敏感的巴恩斯察觉到他的部下的表情。他写道:“在阅兵仪式上,让那些中国人照顾这个被掠夺的城市,实际上,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伤害。他们静默的脸上写满了悲伤,……特别是当我们接近帝王生活的宫殿时,你可以发觉他们脸上充满了鄙夷与不屑和一种非常糟糕的表情。毋庸置疑,他们的心情比他们的表情还要糟糕”。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尊卑等级观念,在这一刻让这群中国青年的心里激起巨大的波澜。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1903年在威海卫的华勇营(彩色修复)

因为在天津战役中的“勇敢善战”,英国陆军部特别以天津城门为图案,为“华勇营”设计了军徽,镶嵌在帽子和衣领上。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华勇营军徽

但是,中国军团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为英军冲锋陷阵,但事后并未与英军享有同等待遇。

1902年,有12名华勇营官兵,远赴欧洲参加了英国爱德华七世的加冕典礼,英王为其在战争期间的表现,颁发了勋章。

这也是英国历史上首次为中国人颁发的“军事勋章”。

直到1903年,在军团的持续抗议下,英国陆军部才同意为全部华勇营成员受勋,并在威海卫树立了一块刻有二十三名阵亡官兵姓名的纪念碑。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华勇营鼓手(彩色修复)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华勇营第一团(彩色修复)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1904年史超活·骆克为军团士兵颁发维多利亚勋章

说到史超活·骆克,顺便提一句,下面这张图是1903年史超活·骆克【中间黑色服装外国人】就任威海卫租界最高长官典礼上,中国官员向英王锦旗行礼。

历史的无奈与悲哀!

(史超活·骆克,英国任命威海卫最高行政长官,在威海卫十九年,是一个通晓中文的中国通,以后有机会可以慢慢聊聊这个人)。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中国官员行礼(彩色修复)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tip小知识点:英租时期,英国先后向威海派驻了7任行政长官,分别为哥恩特(E。F。A。Gaunt)道华德、库温(Cowan)、骆克哈特、波兰特(A.P.Blunt)、布朗(W.Russell Brown)、庄士敦(R..F.Johnston)。其中史超活·骆克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

您也没看错,第七位是庄士敦,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庄士敦与溥仪

RF.Johnston,庄士敦,1927年任英国驻威海卫总督,1930年10月1日威海卫归还中国,庄士敦返回英国。

“华勇营”的消散到“威海警擦”的转变

1905年8月,英日第二次签订了同盟条约,威海卫的防御压力大为减轻,华勇营失去了利用价值。

1906年6月,这支风光一时的雇佣部队被解散。

1922年香港海员大罢工事件发生后,香港政府持续地希望稳定香港社会,以确保其管治不受威胁。希望藉以华制华的方式去控制局面,遂于同年9月派遣一名外籍教官、3位华籍教官和一名通晓山东话和英语的翻译人员远赴威海卫,招募第一批威海卫警察,共约50名。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1923年第一批威海警察在受训(彩色修复)

首批鲁籍人员于1923年2月抵达香港,同年再有两批陆续到埗。

1924年8月来到香港的一批为人数最多的一批,有102名警员和5名翻译员。

招募初期,鲁籍人员被调遣往旺角警署及旧赤柱警署接受基本训练。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1936年,威海卫警察同游人在维多利亚山顶合影。(彩色修复)

1930年经过谈判,英国将威海卫交还中国。中国收回威海卫后,对英国人留在当地的警察队伍进行了整编并派往香港。

当时的鲁籍人员多不会英语和粤语,对香港社会了解有限。因此,鲁籍人员往往被编成同一组别,其人员编号亦有别于一般本地人员。由于言语障碍,鲁籍人员较少担任接触市面的巡逻任务,他们多被派驻新界、交通部、冲锋队或是香港岛山顶警区以及保卫港督府。

其中港岛山顶在开埠初期主要由洋人聚居,广东人员一般不愿往该处工作,有趣的是当时洋人亦不太喜欢广东人员,反而对身材魁梧和品格单纯的鲁籍人员较具好感。

威海卫警察,俗称“鲁警”,在港英政府编制序列中正式名目“香港警察D队”。当时的香港警察,按照警员证章编号前的英文字母来区别籍贯,A队为欧洲籍警员,B队为印度籍警员,C队为广东籍警员,D队为威海卫籍警员,E队为白俄籍警员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梁振英父亲梁忠恩(彩色修复)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特首)梁振英的父亲梁忠恩(原名梁泽元)是香港警队成立初期,从山东威海卫招募的警员,俗称“山东差”,曾经驻守于港督府及山顶。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鲁警,1961年。

“在那个时候,香港警队贪污风气很厉害,只有山东人是一股清流,他们上班只有一个目标,把工作做好,发工资后养大、教育好小孩。”

一群威海卫的“孩子”,从“华勇营”到香港“威海警察”

鲁警,1961年。

1950年至1953年,香港警队中的威海卫籍警察人数突破千人大关,占警队总数的五分之一。

1956年,香港警队对所有华籍警察混合编队,曾经单列的威海卫籍警察渐渐地走进了历史的深处,不再成建制地呈现。

直到今天,香港警察中,原籍威海卫的警察二代甚至三代比比皆是。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从威海卫华勇营到香港鲁警察,威海卫人书就了举足轻重的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