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記憶丨四合院的規矩與規格

北京記憶丨四合院的規矩與規格


北京的四合院,始於12世紀,它符合封建社會宗法制度的要求,是北京城百年來的傳統住宅形式。


所謂四合,是東南西北的房子都有,佈局嚴整,院落敞亮,使人有雅靜舒適之感。而且長幼有序,各居其室,作息得便,均不有礙。


從前,北京人住房的講究很多,俗語說:“有錢不住東南房,冬不暖,夏不涼。”都樂意住路北的房子,四角齊整的院子,不喜歡倒下臺階,說那是進門跳坑。更忌諱帶刀把形的院兒。既不願意四不靠,也膩味挨著廟,北京人有這樣四句話:“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寧住廟左,不住廟右。”


如果對過兒有什麼高大的東西對著自己的大門或正房,便會認為是個鎮物,對自己沖剋,不吉利,就要立個“太公在此”、“吉星高照”或是“泰山石敢當”的石碣或木牌,用以鎮邪驅祟。


院子裡不能種松柏樹和楊樹,因為那都是陰宅種的樹木。北京人稱,稱墳地為陰宅。


北京的四合院,有大,中、小几個不同的規格,分別說明如下:



小四合院



佈局簡單,一般的,是北房(也叫正房)三間,屋裡有隔斷,分成一明兩暗,或是兩明一暗。東西廂房各兩間,南房(也叫倒座)三間。都是臥磚到頂、起脊的瓦房。


也有的小四合院,是棋盤心的,或是仰瓦灰埂兒的。


一家子兩三輩人,住個小四合,獨門獨院,非常合適。家長住正房(因此,也叫“上房”或“上屋”),晚輩住廂房,南房作客廳或書房。


院子裡有磚墁的十字甬路,通到東西南北房的屋門,屋門前都有臺階兒。


街門都是在東南方的“巽”位上,很少在正南方開門(因為廟門都是立在南方的正中),全是清水脊的門樓兒,兩扇對著關的街門,各有一個小鐵環兒,用它敲門。


中四合院



正房五間或七間,屋裡有木隔斷或落地罩,有的正房和廂房帶廊子。五間的,是三間正房、兩個“耳房”,耳房是單開門,所謂“三正兩耳”。七間的,在正房與耳房之間,有兩個與正房相通的(在山牆開門)“套間兒”。東西廂房各三間,廂房與耳房之間,有個“過道兒”,可以通後院。


東西廂房的南邊,有一道院牆,把院子隔成裡外院,都是磚墁地,雨過天晴的院子,不存水。院牆的正中間有一個“月亮門兒”,為了不讓外院兒的人們一眼就看見裡院,就在月亮門兒的後邊,立一個磚砌的或木製的影壁。


有的在院裡擺幾盆花,擺個大魚缸,夏天支塔天棚,在院裡乘涼。北京人說:“天棚、魚缸、石榴樹。”這是四合院夏天的情景。


外院,東西各有“盝頂”(又名鹿頂)一間或兩間。盝頂的房子,比廂房稍小一些,用做廚房,或是僕人們住。


南房七間的,盡東頭的一間是大門洞兒,大門西邊的一間是“門房兒”,房門開在大門洞的西山牆。盡西頭的一間做“車房”,或是做旁門。


全套房子,講究的,是磨磚對縫,黃松木架,風火雙簷,屋裡是方磚墁地,窗明几淨。除盝頂、耳房、車房外、都是上支下摘的窗戶。所謂“上支、下摘”,上邊的,是兩扇糊著高麗紙的窗戶,外邊的一扇,可以用兩根細鐵棍兒支起來。夏天,裡邊的那扇窗戶,換上冷布,以通風。到了冬天,外邊的那一扇就不支了,擋風避寒。下邊的一扇窗戶,是整扇兒的大玻璃。外邊另有一扇“護窗板”,晚上把它掛上,早晨把它摘下來。


大四合院



正房是前廊後廈,後邊有罩房。東西廂房南邊的花牆子中間有一座“垂花門”(宮殿式的門頂,有用木頭雕刻的蓮花瓣兒,倒懸在門額的兩旁,所以叫垂花門。中四合院裡的院牆也有用垂花門的),門內是四扇木屏風,上邊有的寫著“延年益壽”或“齋莊中正”四個字。東西廂房都有抄手遊廊,與垂花門相通。有的花牆子在垂花門兩旁,鑲上兩三個“漏窗”。


正房與廂房之間,有圓月亮門兒,可以從過道到後院去,有的有“過廳”,可以穿行。


外院,東西各有一道花牆,中間是月亮門,四扇綠油漆的木屏風,紅斗方字,東邊的是“東壁圖書”,西邊的是“西園翰墨”。可以從這個門兒到跨院去。


南房有穿山遊廊(是以山牆開門,接起來的走廊)。


如此佈局,形成了東西南北互相通連的幾個院落。


清王朝的那相宅(在金魚衚衕)和恭王府(在什剎海西街)等幾個大四合院,廊廡庭院,風格極為壯麗優美,是北京最典型的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