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都草魚王

廣東省的梅州市,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被譽為世界客都。而客家人養草魚、吃草魚歷史更是悠久,每逢佳節草魚一定是客家人餐桌上的主打菜餚。為了養出與眾不同的草魚,除了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當地養殖戶的養殖理念也是關鍵,嚴格地遵循草魚的自然生長規律,科學飼養才打造出瞭如今的客都草魚的品牌。

梅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梅州客家人歷經5次大遷徙從中原走來,歷經2000餘年,不但傳承了正統中州文化,而且兼容幷蓄形成了今天的大客家文化。

而始於先秦、鼎盛於唐朝的“生魚膾”(魚生)文化作為客家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一直傳承至今,並自古以來就把草魚作為“生魚膾”的中上等食材。

因草魚粗生易長、肉質肥嫩、味道鮮美,故除拓荒熟田養殖外,梅州人發揮“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地優勢,大力發展山塘和圍屋池塘養魚。明清時期,梅州就有“糧、魚並列課米”的記載,足見草魚發展之盛。


客都草魚王


梅州客家人逢年過節及各種宴席,都必需吃草魚,客家人稱之為“鯇魚”,祭祖時用的“三牲”,其中之一就是鯇魚,家裡有貴客來時,若能用鯇魚做菜招待,就顯得非常隆重,客家人還擅長用鯇肉加工成鯇丸,味道鮮美,食之不厭。

梅州市城區的居民,早餐喜歡吃魚頭煮粉,這個魚頭大都是客都草魚頭,吃了精神飽滿,體力充沛,可見其營養價值高。梅縣區石扇鎮舊時傳承下來的鯇魚燜飯,烹製工藝精巧,食之口味極佳,耐人尋味,食過不忘。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梅州客家人形成吃魚習慣與習俗,草魚養育了聰明智慧的客家人,也承載了千年客家文化。

天賜養殖環境得天獨厚

梅州域內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宜漁水面眾多,有集水面積一百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3條。大小河溪有幾百條,縱橫交錯,水流較急,山塘水庫星羅棋佈,水質良好。

1979年8月,墨西哥漁業考察團到興寧縣魚苗場考察草魚人工繁育技術

漁用飼料原料豐富。梅州是農業大市,農作物秸稈成為漁用青飼料的重要來源。同時,全市有草地面積23萬多畝,其中有地草、稗子、狗尾草、竹葉草等,還有人工種植的象草、蘇丹草、宿根黑麥草等也是魚類很好的青飼料。

富硒長壽資源全國少有。梅州8個縣(市、區)中有4個縣、區是“中國長壽之鄉”,其中蕉嶺縣是世界第7個“世界長壽鄉”,有8280平方公里富硒土壤區域,佔全市國土總面積52.3%,硒平均含量比國家富硒標準高出75%,是廣東省乃至我國生產長壽富硒高端食品的最佳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