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因他驕傲萬代又因他羞愧難當,武則天因他立無字碑贏得身後名

在陝西咸陽市乾縣縣城往北6000米,有一座梁山,泔河環其東,漠水繞其西。李治和武則天就合葬在這梁山上,世人稱為乾陵。在乾陵朱雀門外的司馬道東側,有一座7.53米高,2.1米寬,1.49米厚,重達98.8噸重的石碑,就是大名鼎鼎的“無字碑”。與無字碑對應的是武則天親自撰寫碑文的“述聖碑”,用8000餘字對李治文治武功大加讚揚。

漢朝因他驕傲萬代又因他羞愧難當,武則天因他立無字碑贏得身後名

為什麼無字碑上刻著精美的雕塑卻不著一字?眾說紛紜。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就是武則天以一介女流位登大寶,並對大唐宗室大開殺戒,在封建社會可謂是滔天大罪。可她治理國家的能力卻又讓人不得不服,是非功過實難評說。而武則天也深知,如果粉飾自己必將招來攻訐,所以不留一字。

不得不說,這一招極為高明。後世在無字碑上刻下了密密麻麻的碑文,宋、金、元、清每代不絕,草、隸、篆、行各種字體都有,基本上沒有對她大肆批評的話。武則天可算是得償所願,用一塊無字碑贏得身後名。

漢朝因他驕傲萬代又因他羞愧難當,武則天因他立無字碑贏得身後名

在乎身後名的不止武則天和歷代帝王,文武大臣也不例外。辛棄疾就曾寫道:“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即便到了現代,人們都有一個觀念:不言故者是非,以示尊重。

那麼,是誰給了天下一副深邃的眼光,注視著芸芸眾生。讓歷朝歷代的王侯將相、遊俠商販、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都不得不有所思考,不再無所顧忌。

漢朝因他驕傲萬代又因他羞愧難當,武則天因他立無字碑贏得身後名

這樣深邃的目光,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都沒有。唯獨中國有,因為中國有漢朝,漢朝有司馬遷和他的《史記》,給了整個民族數千年的共同目光。正是這代代延續的目光,讓中國文化有了統一的精神價值,讓所有的中國人成為歷史的創造者。那懸在頭頂的煌煌史筆成為整個族群的精神價值歸向。

漢朝因他驕傲萬代又因他羞愧難當,武則天因他立無字碑贏得身後名

《史記》問世之後,很快成了以後全部史學著作的標杆,後來著書立說的賢者把一場場烽火狼煙,一次次改朝換代安頓到一本本史冊。透過這一本本史冊,我看到一個面色蒼白、身體贏弱的男子。他正承受著巨大的屈辱,但目光依舊清澈堅定。

我們無法想象,他活著需要多大的勇氣,那瘦弱的身軀蘊藏著多麼巨大的人格力量。在《報任安書》當中,從“太上不辱先”以下,司馬遷用8個“其次”層層深入一氣而下,最後迸出“最下腐刑及矣”。猶如激流蜿蜒一朝迸發,排山倒海撼天動地。

漢朝因他驕傲萬代又因他羞愧難當,武則天因他立無字碑贏得身後名

《報任安書》這封信從司馬遷所在的屈辱之地寄向任安所要踏入的地獄之門,是一個生不如死的人寫給一個馬上要被處死的人的書信。正是這封信,讓我們深刻理解司馬遷:僅僅是因為一番溫和的仗義之言而深陷屈辱,在生不如死的屈辱當中選擇活下去是多麼痛苦。但是為了完成《史記》,他拒絕了死亡的誘惑。

司馬遷誕生於大漢帝國,大漢帝國因為有他,在浩瀚的歷史面前無比驕傲,驕傲到可以雄視萬代。大漢帝國又殘害了他,因為自私自利,因為沒有擔當,殘害了一個正直善良品行高貴的賢者。大漢國,因為他的遭遇而羞愧,羞愧到難以見人。

漢朝因他驕傲萬代又因他羞愧難當,武則天因他立無字碑贏得身後名

漢武帝的勵精圖厲文治武功足以彪炳史冊,讓我們整個族群有了脊樑,並以他的朝代命名。可是不管他如何聖明,殘害司馬遷是他無法翻案的惡行。就好比秦始皇,不管他統一六國的功勳如何偉大,焚書坑儒是他洗刷不了的汙點。

政權可以摧毀,朝代可以更迭,但文化不能,那是整個民族的精神價值所在。

漢朝因他驕傲萬代又因他羞愧難當,武則天因他立無字碑贏得身後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