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下滑不同以往 印媒:印度面臨“西方式”減速

《印度快報》網站11月30日發表了一篇題為《不一樣的經濟下滑》的文章。文章稱,對印度來說,經濟增速長期大幅放緩並不新鮮。自獨立以來,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至少遭遇8次歷時兩年或更長時間的大幅下跌,目前這次是2018-2019年。

文章稱,直到上世紀80年代,印度的經濟放緩主要是由乾旱導致的農業部門收縮、戰爭或國際收支壓力造成的。只有到近30年來,相對於其他宏觀經濟因素,農業在拉低或推動整體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才有所減弱。

相比之下,當前的經濟減速——從2018年一季度到2019年三季度,每個季度的GDP增速都有所下降,幾乎沒有復甦的跡象——這是絕無僅有的。

首先,它發生在明顯的政治穩定時期,掌權的是單個政黨佔多數的政府中地位毋庸置疑的領導人。

其次,此次經濟增長放緩也不是由於普通的“F”因素(食品、外匯和財政)造成的。如今,農業幾乎只佔印度GDP的15%,而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年均食品消費價格通脹率僅為1.59%。印度也沒有出現國際收支危機;事實上,外匯儲備在今年11月22日達到了創紀錄的4486億美元。莫迪政府可能已偏離了將財政赤字減少到GDP的3%的原定計劃,但2014/15年至2018/19年的平均3.7%要比團結進步聯盟執政五年期間的5.4%好得多。

文章稱,如果說莫迪時代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政治和宏觀經濟的穩定。莫迪政府也沒有經歷過戰爭或油價飆升等“外部”動盪。即使2018年開始的美中貿易衝突對印度經濟的影響,也無法與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或者2013年的“縮減恐慌”相提並論。

復甦或更艱難

文章認為,與之前的經濟放緩不同,前幾次的先兆或者誘因都是食品、外匯、宏觀經濟方面的輕率行為或者外部衝擊等供給側的緊張造成的,而印度現在遭遇的經濟放緩更多是“西方式”的減速,並因為國內政策失誤而加劇。

這次經濟放緩的核心原因是雙重資產負債表問題——即民營企業在2004年至2011年的投資熱潮中積累的債務,變成了主要是公共部門銀行的不良資產。類似的不良貸款增加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也曾出現過,迫使銀行清理資產負債表,而印度公司也進行去槓桿化,這影響了瓦傑帕伊政府時期的經濟增長。

文章稱,但當時與現在的區別在於,這次的雙重資產負債表問題,儘管早在2014年12月就由政府前首席經濟顧問阿文德·蘇布拉馬尼安指出過,但還是被放任惡化,並蔓延到非銀行的金融公司和房地產等比鋼鐵、電力或紡織具有更大“傳染性”的行業。更糟糕的是,廢鈔行動和毫無準備地推出全國統一商品和服務稅給農民、小生產商和中小企業帶來了傷害,而他們是最不應該為雙重資產負債表問題擔責的人。非正規經濟部門的就業和收入損失反過來抑制了消費需求,包括對上市公司和其他有組織的企業的產品的需求,而這些企業原本應該從廢鈔行動和統一商品和服務稅中獲益。

文章認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一切都發生在一個政治和宏觀經濟都非常穩定的時期。如果以經濟史為鑑,西方模式的減速——主要是信心、情緒和“需求”危機——往往曠日持久。

经济下滑不同以往 印媒:印度面临“西方式”减速

印度新德里的一名人力車伕在等待客人。(法新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