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宋從何而來?而實際情況如何呢?

隨意言之


“弱宋”的由來是因為宋朝的軍事行動,很多時候都是無功而返,甚至看起來是敗多勝少,沒有“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氣,也沒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決心,似乎一直處在被動挨打的局面下,但實際情況國運卻又十分昌隆。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其複雜的朝代,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人們總是希望宋朝能像漢唐那樣,展現漢人的威風,人都會有這樣的心態,來源於我們競爭的人性,即使在現代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依然如此激烈,每個人都期待自己會是最強大的那個,呼風喚雨,為所欲為,從這樣的感情出發,自然也希望自己的民族和國家是最強大的。

宋朝軍事為什麼弱

宋太祖通過陳橋兵變建立的大宋,是一個先天不足的國家,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高祖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遼國,北方防線頓時門戶洞開,失去了山川的天然屏障之後,千里坦蕩華北大平原任由北方遊牧民族馳騁,只有退守到黃河勉強能夠擋一下,可以這麼說,只要遼國從北方出兵,騎上快馬,三五就能兵臨開封府,面對這種情況,其實宋朝所有君主及大臣都在極力改善,他們做了所有的努力,只是有很多努力都是白費功夫,但是也不能說他們沒有努力。

在西北,本來是節度使的臣子建立了西夏,也就徹底封閉了絲綢之路,宋朝沒有出兵去收復嗎,出兵了,只是沒有收復,“楊無敵”的無上功勳就是從西北獲取的,但是要明白一點的是,不是宋朝一直輸,其實是勝多敗少,那為什麼又不能收復失地呢,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大宋缺馬,大宋勝了,你不敢去追,因為人跑不過馬,人跑累了怕被反打,只能固守城池,如果敗了一次,後果就是十分的嚴重,比勝利十次百次都更加嚴重。

這是一個先天不足的朝代,有人說,這是宋太祖趙匡胤開國之後制定的方略有關,如果不是先掃平南方,而是先與契丹作戰,收復北方失地的話,可能就不會埋下後來的禍根。

但是這個問題需要想一下,趙匡胤在建國之初與契丹作戰是沒有穩定的後方的,一旦戰事不利,就會兵敗如山倒,如果趙匡胤失敗了,中華大地上還有誰能力挽狂瀾阻擋北方異族入侵。而且還要防止南方割據勢力,五代十國混亂的局面延續了百年的時間,不管是誰都不希望在繼續混亂下去了,文明的火種需要傳承下去,所以大一統是迫切需要的,所以不能苛責太多。

宋朝開國之初三次北伐,一次比一次輸得慘,也就事實證明了一個問題,用步兵去對抗騎兵在冷兵器時代並不是一個好方法,大家都知道,開國之初的時候,武力是最為強盛的,但是依然沒有辦法勝利,這也導致後期一次不如一次,“弱宋”由此而來。

宋朝除了軍事弱,難道就一無是處了嗎?

宋朝還是很不錯的,很多人說宋朝是知識分子的黃金時代,其實對於商人和農民,宋代也是顯著的黃金時代,知識分子就不必說,整個宋朝都有不殺士的傳統,讀書人的地位作為制度性地被確立起來,而不是取決於當時的皇帝是否寬厚大度。

對於商人而言,宋朝把商人的地位抬高了。商人的子弟在以前是不能參加科舉的,但宋朝可以,而且在制度上也不限制商業的發展,商業的發展使得宋朝成為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的時代,商業促進交易,也釋放了農民參與手工業的熱情,也極大地提升了底層人民的經濟收入。

經濟水平的提高也帶動了文化的繁榮,文化向來是經濟的映射,只有當經濟水平形成大量生活閒暇的時間,人才能擁有從事文化、藝術等非生存活動的基礎條件,宋朝自建立開始就選擇了“興文教,抑武事”的國策,建立了國子學、太學、州郡學、縣學的四級官學體系,而且極為重視蒙學,編撰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學教材。除了官方辦學,各地的書院層出不窮,成為集教學、學術研究為一體的教育機構。

而科技方面,英國學者李約瑟在其著作《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導論提到:“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找一種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焦點在宋代,不管在應用科學方面或純粹科學方面都是如此。”

有人說宋朝是中國古代雜稅最重的國家,《朱子語類》就曾記載: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但是稅收重不代表人民的生活水平差,也不代表那是一個殘暴的政府,政府收稅要看所用何處,宋朝的高稅收一方面體現了人民的高收入,另一方面社會公共支出佔用的稅收比重也很大。

當然,宋朝之所以稅收重,是因為有“冗官、冗兵、冗費”等現象,這也是軍事能力不足帶來的負面。

總之,宋朝是一個飽受爭議的朝代,也是一個及其複雜的朝代,人們讚揚他經濟文化所帶來的榮耀,卻又痛恨他軍事力量上的“孱弱”。


小南史


世人凡提及宋朝,腦中浮現的必然是“國富軍弱”。確實,宋朝在我國曆史上是不可多得的經濟強國,同時也是一個在軍事上留下敗筆的王朝。對於宋朝的相關歷史我也有進行過專門的研究,曾對宋朝的軍事腐敗原因及影響進行過專門的研究,從宋朝的夜市發展和

《清明上河圖》的展現,也看過宋朝的經濟繁華。

那麼接下來,讓我們一同走進宋朝的歷史,看看宋朝的“弱”究竟從何而來,它的實際情況到底是否真如傳言那般。

宋朝的“弱”主要表現在其軍事方面。其經濟的繁榮與軍事方面的無能,不得不讓人對其進行深究。一般而言,國家富貴繁榮,軍事是差不到哪裡去的,為何宋朝卻恰恰相反,在軍事上可謂是屢戰屢敗。

深入總結後,我發現導致宋朝“弱”歸根有如下幾個原因:

一、宋朝統治階級的重文輕武

當時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統治,怕武將功高蓋主,便實行以文治武的策略來限制武將的權利。宋朝的統治階級也一度視當時的武將為禍亂的根源,不僅強行干預軍政,還對武將實施高壓政策,這也最終致使武將無心致力於軍事。

除此之外,宋朝統治者也專門設立了樞密院,以此來削弱武將的兵權,並實行將從中御的政策,這樣的做法簡直是大大的違背了作戰的原則。如此看來,宋軍要是能戰爭中取得決勝那才是怪事了。

二、統治階級執法不嚴

所謂法不嚴,軍政懈怠。宋朝在法律方面的不嚴謹導致軍政日益腐敗,而徇私枉法之事也時有發生

,如此一來,剛好軍中大臣認為自己權利也被削弱的形同虛設,那麼對於軍中之事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能撈到好處也不賴。這樣鬆散懈怠的軍隊,又如何能在戰場上戰勝敵軍呢?

三、統治階級的消極預敵決策

武將的權利都被統治階級收的七七八八了,此時的武將實質是有名無實。在許多軍事決策上都受到統治階級的干擾。面對敵軍的步步緊逼,統治階級一意孤行的實行了以和緩戰的決策方針

,後來慢慢的,人們的強國強軍思想被削弱,追求文治和穩定的思想倒是日益盛行。

四、宋朝的軍隊組織結構僵硬,管理不嚴謹

對於一個經濟實力雄厚的國家而言,養一個像樣而又龐大的軍隊並不是什麼難度。因為有錢,養的起。但是軍隊實力弱卻與軍隊內部管理有極大的關係。武將不被重視,又處於有名無實的境地。因此,這也就直接影響了他們對於軍事管理的積極性

。如此一來,一個組織結構僵硬落後的軍隊,就算是投入再大的財政支助也是挽救不了軍隊實力弱的局面的。

總結:

總而言之,宋朝在軍事方面的弱是實至名歸的。但放眼宋朝歷史,其實它也創造了許多輝煌,它在文化發展方面,在軍事科技的發明方面,都有著相當的成就。不得不說,宋朝確實是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唏噓和思考,我們需要從多重角度去論述和看待這個朝代。


顧西辭


宋建基於後周,只是當時幾個小國裡實力較大的一個,遼已經是中國北方的主要強國,西北的西夏國建國已久,表面對遼宋金稱臣,實則對內獨立稱帝。宋朝建國伊始就註定了它不同於秦漢隋唐的局面,天下分裂已形成互不統建屬的獨立國家。宋朝更不具備進行長期戰爭統一全國的實力,失去了北方長城的保護,先被遼國侵犯,後被金人威逼,最後被蒙古所滅,這期間不得不委曲求全而自保,“弱宋”,由於地緣關係、政治環境、國際環境、氣候因素、外強環伺等歷史客觀因素下,從宋朝建國就被註定了。

當時的實際情況:

1、失去長城的保護,石敬瑭於公元936年割“幽燕十六州”與契丹,也就是以後的遼國,遼國可以不受任何阻礙,長驅直入中原腹地,已經成為中原王朝的主要敵人,而且基本上遼國往往是進攻的一方。

2、遼國和西夏壟斷當時最重要的戰爭資源:馬匹貿易。造成宋朝裝備上先天不足,極大的削弱了宋朝的戰鬥力。

3、遼國逐漸由遊牧民族轉變成為農耕民族,宋遼之間的戰爭已經不是簡單的搶奪食物的戰鬥,而是生存資源和生存空間的爭奪。一旦涉及這方面的爭奪,就是寸土必爭的問題了。這種性質是由農業文明的特性決定的。

4、自漢以後,北方自然環境每況愈下,土地荒漠化日趨嚴重,逼迫北方民族向土地肥沃南方遷徙,這也是生存環境壓力和追求財富雙重原因造成的必然結果。

5、在冷兵器時代,先進文明往往佔據了生存環境較好的地域,遊牧民族生存空間不斷惡化,迫使他們軍事組織上全民皆兵,機動靈活的運動戰方式在戰略上更具優勢。知識與文化有時不如莽力更有效。遼國最終卻亡於比它更落後與野蠻的女真人。同樣,金國又亡於比其更野蠻的蒙古人。宋朝的悲劇是中華文明近世的衰落,也是人類文明的重大悲劇。

身處其中,不是一兩場戰爭或一兩次改革就能使宋朝走出如此尷尬的困境,宋朝的許多看似懦弱的行為,讓這個王朝能夠有了苟延殘喘的時間,造就了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野蠻戰勝了文明,這是對文明的踐踏,也是文明的悲歌,真心希望這不是文明最終的宿命。


風正輕搖雨自飄


單單從軍事上來看的可以稱呼為弱宋,因為當時對北宋虎視眈眈、威脅最大的都是兇猛的遊牧民族,它們的騎兵日益強大。

當時北宋最強的反而是弩和船,一個是防禦的強有力的武器,一個是海上霸主。所以南宋當時的長江防線那麼堅固,若是在大航海時代,北宋無疑可以成為像大英帝國一樣的海上霸主。但是遇上機動靈活的遊牧民族這些武器相對就沒有那麼優勢了。

但是宋朝的經濟是非常的繁榮,人民之富裕國庫之充盈,當宋朝丟了半壁江山後,卻還能堅持三百餘年才亡,這不光是軍事防禦上的,還有就是經濟繁榮,就是非常有錢!宋朝時每年的財政收入大約6500萬緡,宋朝的富裕程度在中國的歷史上也算得上一位超級富翁了。其實宋朝不僅國富,而且宋朝的子民們也非常富有。宋朝財政收入的構成很有特點,其他王朝的絕大部分財政收入來源於農業稅,而宋朝卻來源於工商稅,工商稅佔了百分之七十擺佈。宋朝之所以有錢,首要是因為商業興旺,商業興旺了百姓日子興旺,國家的錢包天然也是鼓鼓的。

宋朝並沒有像歷史上一些暴發戶式的皇帝哪樣荒淫無度,他首先將官員的福利待遇提高,大宋的宰相年薪百萬,不僅如此國家還變著把戲的發錢,一年下來各種獎金和補助比年薪高的多。官員拿著高工資,其他啥不說,至少不會為生計憂愁,放在工作上的心思也就能多一點。官員的福利給足了,老百姓的福利待遇也是不錯的,我都覺的和現在的阿聯酋一樣,對於本國的國民福利那是相當的不錯了。趙匡胤一上臺就公佈了一條法令:從此以後被政府徵用服勞役的人員,每人每天兩升大米。這還不算完,到了宋太宗那一代服勞役的人不光有米還有工錢。幹活拿工錢不移至理,這在今日看起來很正常,但在北宋之前,服勞役的人員不光沒有一分薪酬,就連口糧也要自帶。北宋政府完全告別了以往白吃白拿的蛀蟲形象,一躍成了一個講道理的政府。

所以宋朝在軍事上發展方向的錯的,沒有有效的軍事單位。但是在經濟上是非常成功的。


肥黃曆史


:宋朝的軍事力量非常強大,大家都知道唐朝非常的強大,對外戰爭的次數也非常多,但唐朝的對外戰爭勝率才只有百分之三、四十,而被大家灌有弱宋帽子的宋朝,它的對外戰爭的勝率卻高達百分之七十,這個勝率與各個朝代相比也是首屈一指的。

很多人把澶淵之盟看作是喪權辱國的條約,但其實每年給遼國的歲幣還不如一個小縣城一年的財政收入。而宋朝對遼發動戰爭每年所需的軍餉比給遼國的歲幣百倍還要多,一個條約換來國家幾十年的和平,你說值不值?其次:宋朝的經濟前所未有的繁榮,尤其是南宋時期。宋朝時各個行業都得到蓬勃發展,宋朝的海外貿易也非常發達,與多達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通商,當時的周邊國家都使用宋錢作為本國的貨幣,可見經濟影響力之大。據說宋朝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全球的百分之六十,可謂空前絕後。既然這麼有經濟實力,為什麼南宋要偏安一隅,不收復失地呢?那是因為當時的官員和老百姓極力反對,他們怕收復失地後會加重對江南一帶的賦稅。

在各個朝代中,宋朝人民的幸福指數是最高的。在宋朝一個技術熟練的僱工的工資也比官員的工資還要高,宋朝的文學造就也是空前絕後,試想,如果大家連飯都吃不飽還有心思寫詩詞嗎?所以不管在軍事還是經濟上,宋朝都算不上弱。



唐僧說古今


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解答的就是為什麼有“弱宋”之稱。個人認為之所以會有“弱宋”的稱呼主要是因為以下的幾個原因吧。第一,就是梁啟超先生在其大作《王安石傳》中有過這樣一段話,為了便於大家的理解我就直接使用譯文了“宋太祖奪得天下,開創了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一種模式。為什麼會這樣說呢?之前得到天下的,有的是由於割據一方而最終得到,也有揭竿而起奪得,有以徵 伐殺戮為手段的,也有以篡位或逼迫禪讓為手段的。周代以前,成為天子的,當初都治理著某一方,與前代的天子一同治理天下有數百年了。這些人我們就不再說 了。至於漢朝和唐朝的興起,都是趁天下大亂,歷經百戰剪除群雄而得到的,可以說得到天下是非常艱難,付出是巨大的。再就是曹操和劉裕這些人,他們先是有大 功於天下,深得民心。不如他們的還有蕭道成和蕭衍等人,他們當初也在朝中有著重要的位置,多少年處心積慮地努力著,等羽翼豐滿後一舉而得到天下。只有宋不 是這樣,宋太祖當初只不過是一個殿前都尉檢點這樣的小官,而且自始至終沒有什麼赫赫的戰功。他本人根本沒敢有奪得天下的想法。誰知陳橋兵變一起,他還在醉 夢中,黃袍已被披在了身上,已從孤兒寡母手裡奪得了天下,太陽還沒有落山而江山已定。後來他大宴這些有功之臣時說:“你們這些人貪圖富貴,把我立為天子, 如果我有號令,你們會聽命嗎?”那種心虛害怕的心情溢於言表。從這些可以看出,前面那些得到天下的,都是靠自己的實力而得來的,只有宋,是靠別人的力量而 得到天下。人家能從別人那裡奪來給我,當然也就能從我這裡奪去給別人,宋太祖一生所惴惴不安的,只有這一件事。而宋代一天天地弱下去,這可以說是根源。”因為梁啟超先生是史學大師,所以他的這一觀點就成為了歷史的一個主流觀點。

第二個原因,應該是源自於宋太祖本人的一段話,“石晉(後晉石敬瑭)割幽燕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石敬瑭把幽燕之地給了契丹,等我有了錢,我就把幽燕之地贖回來。這句話就是後來人們常說的宋太祖建立封樁庫,攢錢買回幽州之地的出處。

第三個原因是一個很直觀的問題,相對於唐而比,宋朝的版圖面積確實有所縮減,因為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的緣故,宋王朝始終沒有真正的對這些地方掌控。即便在戰爭中有時候會奪回一些地方但很快又失去了,而且無論是同遼、西夏的作戰,還是同金、元的作戰,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也確實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

以上幾個原因其實就是現在人們說“弱宋”的依據,那麼如果想探討宋朝戰鬥力的強弱這幾個問題是無法迴避的。接下來咱們探討一下以上這三個原因的可靠性和真實性。

首先說第一個問題,就是梁啟超先生著作中所提的這個觀點。如果說這個,我們必須要從《王安石傳》的成書說起。《王安石傳》是梁啟超先生於1908年開始著作,截稿日期並沒有確切的資料。而梁啟超先生為什麼要著作《王安石傳》呢?其根本原因就是用王安石的遭遇來寄託自己的遭遇。眾所眾知王安石是北宋變法的倡導者和主要推動者,同比,梁啟超先生也是戊戌變法的重要參與者。可見再變法一事上兩個人是有著相同看法的。從結果而言,王安石的變法有過短暫的成功,而戊戌變法卻只有百日維新那麼曇花一現,在實際意義上根本毫無成功可言。這麼一來,梁啟超自然是能夠比旁人更理解王安石的痛苦,也更尊敬王安石變法的魄力與付出。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把眼睛往另一個人的身上看一下,就是當時賦閒在家的袁世凱,雖說袁世凱已經賦閒在家,但他對清政府軍隊的掌控力卻是無人可比的。清政府所倚靠的北洋集團在此時恐怕除了袁世凱沒有人可以調換的動了,這一點像極了趙匡胤當時在後周的位置。出於對袁世凱的不信任與對戊戌變法失敗的憤恨,梁啟超著作了這本《王安石傳》,所以這部書梁啟超先生帶有了極強的個人情感:對王安石變法的深深敬緬,和對趙匡胤從孤兒寡母手中得到江山的鄙視。這也就導致了梁啟超在著述的時候並不能完全客觀的依據史實資料來寫,對於一些人與事上的著述自然會有些偏頗。

第二個問題,就是人們所長引用的宋太祖那句話的真偽性。這一點對於對宋太祖本人的評價以及宋朝後來的軍事走向有著很重要的作用。那麼我們再來複原一些話的本來面目,這句話原文其實是這樣的:石晉(後晉石敬瑭)割幽燕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再來看看《續資治通鑑》中記錄的趙匡胤的一句話,“契丹數入寇邊,我以二十匹絹購一契丹人首,其精兵不過十萬人,止費二百萬絹,則敵盡矣”。這兩句話確實都有要從契丹受傷買回幽雲十六州之意,但其實重點在於後面的一句,宋太祖之所以要立封裝庫自然有想贖回的想法,但同時也表示了你如果不還,我就拿錢去僱人,去募兵,咱們就打,他們不過就十萬精兵而已,我打的贏。宋太祖說這句話是有歷史背景的。彼時宋太祖正於北漢作戰,遼景宗集結了六萬精兵攻打定州,太祖派手下大將田欽祚迎戰。田欽祚領兵三千在滿城迎戰,復乘勝追至遂城,一戰而天下震驚,宋兵以三千擊退遼軍六萬,這個戰績放在任何時代不可謂不榮光。所以才有了宋太祖上述的那一番話。宋太祖作為一個馬上皇帝,他深知國土是打下來的,之所以希望能夠贖回來,是因為他知道這樣要比打更經濟,一場作戰尤其是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戰爭,絕非二百萬就可以解決的。所以我們讀書不能斷章取義的讀,而應該綜合的,聯繫到歷史背景去看一句話,才更有說服力。

那麼咱們再來看最後一個問題。這個的確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宋朝的版圖確實相對較小,而且四周強敵環繞,但這真的能說明宋朝弱麼?首先我們得看看他的對手,在經歷了五代十國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後,契丹已經吸收了大量的漢文化,從對官員的管理到對人才的重視,都已經絕非唐朝的對手突厥、吐蕃可以相比的了。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文化體系,而且對於民族的自尊心也遠遠高於突厥,吐蕃。所以,我們很少聽說有從遼國叛逃至大宋的遼國重臣。這一點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北宋的重要對手之一的遼國,其實力要強於唐的重要對手突厥。再看看另一個對手西夏,雖說西夏的實力不能和遼國相比,但這個國家也出了不少人才,而且還擅於玩朝秦暮楚、首鼠兩端這種高智商、低品質的遊戲,這樣一來也使得北宋在對西夏的戰略上無法形成統一性。除此之外我們看看北宋的內部,從宋太祖時期,一直到北宋滅亡,南方的起義就沒有停止過,大量的消耗了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其實北宋與契丹的境況,倒是有點既生瑜何生亮的情形。不是北宋弱與唐,而是契丹的實力高過突厥太多。

接下來咱們再說說宋朝的作戰狀況。這裡我們不可能做到一一列舉出來。用戰例來簡單說一下。上面所舉過的例子就不再詳細的描述了,三千打六萬,這個數據足以證明宋兵戰鬥力之強了。我們先舉例說一個北宋另一次和遼國的作戰,把目光挪到澶淵之盟上來,雖說這對於北宋並不光彩,但這裡面卻有著一些插曲,能讓我們看看北宋的作戰情況:這個插曲是我們所熟知的楊家將中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楊延昭身上發生的事情,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下令增加楊延昭軍隊的人數到一萬人,作為助守邊關重鎮的楊延昭當時手下不過兩千人。其目的在於,如果遼國騎兵入侵,就屯軍於靜安軍的東邊。同時下令莫州部署石普屯軍於馬村西邊用以保護屯田。用來黑盧口、萬年橋敵人騎兵奔擊的道路,會集各路軍隊互為掎角追襲敵軍,並下令魏能、張凝、田敏等將用奇兵牽制敵軍。當時的都部署王超,對這件事置之不理。楊延昭進言說:“契丹駐軍澶淵,距北邊境千里,人馬都很疲乏,雖兵眾但易被擊敗,凡是搶劫掠奪的物品,都放在馬上。希望誡勉諸路軍,扼守各自的險要道路,敵兵就可殲滅在此,那麼幽、易數州就可襲擊而奪取。”(解釋一下,就是契丹率軍遠征,人困馬乏,只要各軍鎮守好自己的管轄地盤,就可以把他們殲滅,其實這個思想已經違背皇帝本身求和的意思了)這一番話上奏給皇帝后並沒有得到答覆。楊延昭於是率兵直抵遼境,攻破古城(今山西廣靈西南),俘獲敵人甚多。這個是北宋戰場的一個很小的一角,當時楊延昭很沒有等到增兵,就是帶著自己的兩千人,就可以深入遼境,獲得作戰勝利,可見北宋戰力並不弱(這裡我們要對比的是相對平衡時代的對比,我們不能拿北宋最弱的部隊和唐朝最強部隊去對比,不客觀)。

而到了南宋,天縱奇才,軍事天才岳飛,在北伐戰爭中以少勝多,多次擊敗金兵的事情,大家也是熟知的,雖說最後岳飛被害而死,北伐夭折,但那是屬於君臣不和導致的,絕對不能歸結為宋軍隊的戰鬥力。雖然只說了很少的例子,但是大家應該能看出來,即便是版圖較唐朝有所不如,但戰鬥力絕不能用弱來形容。

從上面大家可以看出,我的觀點是宋朝的戰鬥力並不弱,不僅不弱,其實還很強,只不過是處在了歷史時代的問題,並沒有其他朝代那樣遼闊的疆土。


隨意言之


弱宋說的不是經濟是軍事。為什麼北宋那麼富裕,而軍事那麼弱呢?主要我們看看大宋是怎麼來的?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逼迫柴氏退位,自己登基當上皇帝。趙匡胤知道自己是怎麼當上這個皇帝的,所以他很害怕以後其他的武將會重演自己的那場自導自演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那一幕,所以宋朝著意提倡重文輕武,以文制武,和平時期文官執掌兵權,在外駐守。宋朝王室對將帥的防範和猜忌,成了恪守不渝的趙宋家規,不敢委以全權,授以重兵,而是通過各種制度和辦法,削弱將帥的指揮權限,限制了將帥的臨危應變,軍隊相互調動頻繁,致使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軍隊缺乏凝聚力、戰鬥力。

宋朝幾次對外戰爭的失利,導致宋朝改變政策,以金錢換和平的方式保持雙方的和平相處。宋朝向遼國以及後來的金和蒙古,還有西夏都是年年送錢保平安。在兩宋時期,北面有遼國後來的金國,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南面有大理等政權並立。宋朝沒有那個軍事實力對幾個政權的統一,誰都統一不了誰,只能並存。宋朝在歷史上不能算是一個大一統朝代,只能算局部統一的朝代。反觀上一個大一統時期的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對外戰爭大部分都是打勝了的,沒有這個基礎那個國家會心甘情願的拜他為“天可汗”,都是大唐的附屬國,對大唐稱臣。而宋朝打輸了就送錢保平安,稱兄道弟。從這點來看,宋朝雖然經濟上富裕,但是軍事上屢屢戰敗,年年送歲幣,給後世的感覺就是很軟弱。

金滅遼後,大軍南下侵宋,攻佔宋都,這就是歷史有名的靖康之恥。靖康之恥無疑是漢民族歷史上的一場大劫,也給當時的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更是大宋這個王朝的百年國恥,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更讓後世對弱宋的這一看法更加認同。

由於北宋建立除實施重文輕武,在北宋湧現出了不少的名相,如寇準、李剛、司馬光等。到了南宋初期,為了抵抗金人繼續南侵,南宋改變了政策,加強了軍隊的管理,出現了岳飛、韓世忠等抗金名將。這就是北宋出相南宋出將。如不是政治因素,我個人相信南宋收回北方失地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也應該能改變宋朝對外一直積弱的印象。可惜南宋皇帝趙構的十二道金牌召回岳家軍,以莫須有罪名殺掉岳飛,導致再也沒有能收復北方山河的將領。南宋第二個皇帝空有一腔收復山河的熱血而武將可用。

兩宋的積弱是軍事上的積弱,而非經濟上的積弱。宋朝從960年建朝開始到1279年滅亡結束,前後總共經歷了十八位皇帝。由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組成,而宋朝經濟最發達的時期則出現在北宋時期。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以及科技最繁榮富裕的時代。公元1000年的時候,中國的GDP在世界上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記載,宋朝當時的GDP總價值比例佔世界總量的22.7%,一個國家的GDP在世界中就能佔有如此高的份額,其財力可見一斑。其中人均GDP為450美元,而當時的西歐也才400美元。


錚寶瀟寶都是胖寶


宋王朝兩度亡於北方少數民族入侵,“ 弱宋” 幾成歷史定論。但兩宋長達三百一十九年,以文治立國, 在國家治理、制度文化、文學藝術等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北宋皇帝大都是有作之君, 三度推行變法, 王安石變法影響尤為深遠; 宋代名士輩出, 將星閃耀, 士人風骨最盛, 成就了我們民族精神發展史上的史詩般的記憶。

在殺伐、武力、開疆拓土方面, 宋人留給後人引為自矜的功業甚少, 但在國家治理, 以及精神與文化之域, 宋人留下了濃墨重彩。所謂的“ 弱宋” , 其實堪稱“ 盛宋” :她創造了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高峰。


風嬙遙度天際


弱宋是指無論北宋還是南宋由於失去了長城這道屏障和宋初的杯酒釋兵權不重視武臣時常收到異族威脅和攻略,疆域也很小。但實際上宋朝的文化經濟水平居世界前列,佔世界總量的一半還多,所以我們不能只單方面從軍事領土方面簡單將宋朝稱為弱宋,尤其在當前,我們都知道軟實力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