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做出了一個承諾並被歷代皇帝沿用,這個承諾是什麼?

漢武帝做出了一個承諾並被歷代皇帝沿用,這個承諾是什麼?


來源丨喜馬拉雅APP餘秋雨的精品課《餘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

秦王朝為中國文化打下了一個永恆的底盤,漢王朝為中國文化樹立了一個永恆的框架,提供了一副永恆的目光。

漢王朝文化的業績

任何專家學者都有自己目光,也都不盡相同,也不能被整個文化史認同。但在中國文化史上有一副整個民族數千年的共同目光,那就是司馬遷的目光。

司馬遷的著作《史記》,成為全部二十四史的母本,因此他的目光也成了以後幾千年間所有歷史學家目光的母本,代代延續。正是代代延續的目光,使全部歷史獲得了比較近似的精神價值歸向,進入了上下相通的一種文化傳承系統。

但司馬遷的悲慘遭遇卻讓我們的眼光卻不敢在他的身上停留太久。難道只有經歷驚人的苦難,才能產生驚人的體驗、驚人的目光嗎?

漢武帝做出了一個承諾並被歷代皇帝沿用,這個承諾是什麼?

漢王朝的文化業績是兩項,一是為中國文化樹立了一個永恆的框架,二是為中國文化提供了一副永恆的目光。第一項參與者眾多,從皇帝大臣到文人學士,浩浩蕩蕩;第二項,完全由一個人完成,連一個幫手都沒有。

這就是文化工程和土木工程的巨大區別。文化工程最重大的構建常常完成於孤燈夜雨之中,參與者只有一個人,而且往往是不很健康的一個人。但正是這個孤獨的人,讓漢朝出現了超常的文化重量。

絕不遠征的漢武帝

漢武帝殘害了司馬遷不能被原諒,但是他對待文化的態度是認真且誠懇的。

他和張騫發起的通西域這件事,被稱之為鑿通西域。這個鑿通的“鑿”字非常形象,好像是用一把鑿子一點點的去開鑿原先阻擋在路上的一座座石山。注意,是鑿通,而不是打通,用的只是最平和的工具——鑿子,而不是大刀長矛。

漢武帝做出了一個承諾並被歷代皇帝沿用,這個承諾是什麼?

本來漢武帝是很能打仗的,他手下也有一批名垂史冊的必勝將軍,但對於遼闊的外部世界,他不用兵,他平常用兵也只是為了掃除疆域邊防的戰禍。對於他很不瞭解的西域,他放下了刀劍,拿起了鑿子,這種和平主義的思想帶來了和平主義的結果。

會有很多人不認同“絲綢之路是人類文明的第一通道”這個觀點,因為按照世界歷史的傳統觀念,人類文明的第一通道應該是地中海。但是,絲綢之路和地中海通道的最大的區別,是以和平為主調還是以戰爭為主調。很容易明白,絲綢之路和地中海通道哪一個是文明的。

漢武帝做出了一個承諾並被歷代皇帝沿用,這個承諾是什麼?

漢武帝有能力征戰他國而不遠征,這使他與世界上其他帝國的君主劃出了明顯的界限。早在漢武帝之前,亞洲、歐洲、非洲的那些古文化的帝國,都已經一次次的打得昏天黑地。

遠征,已經是一個帝國的一個帝王的最高榮譽所在,目的是要打敗對方的帝國,俘虜它的臣民,消滅它的文化。

永恆的承諾

中國文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本性:那就是不跨國遠征,不破壞文化,這成為中國文化永恆的承諾。為非侵略性文化本性打下基礎的正是漢武帝,以後的皇帝也沒有發動過跨國戰爭。

漢武帝做出了一個承諾並被歷代皇帝沿用,這個承諾是什麼?

後來這條承諾,也成了中國文化長壽的重要原因,因為在世界的古代,任何跨國遠征都是文化自殺。

概括漢代對於中國文化作出的三大貢獻:一,樹立了一個永恆的框架;二,提供了一副永恆的目光;三,留下了一條永恆的承諾。

戰爭很可能是在破壞文化,而鑿通卻一定有利於文化。因為,文化的本意就是鑿通。

關於主播:

餘秋雨,國際最具影響力的華文作家之一,文化學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他為“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

餘秋雨用260堂中國文化課,從百家爭鳴的儒釋道講起,連接唐宋元明清的思想文化,涵蓋了古今文化大師,並將現代中國文化置於全球性視角考量。

漢武帝做出了一個承諾並被歷代皇帝沿用,這個承諾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