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多措並舉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產業發展

12月2日一早,江華瑤族自治縣水口鎮如意社區66歲的趙德英正在自家樓下的耳機廠安裝耳機,耳機安裝按件計價,裝100個給3元錢,一天干下來也能掙個30多元。趙德英老人是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貧困戶,是從原貝江鄉黃沙村搬來的住戶,一家三口住在75平方米的房子裡。這是該縣2013年啟動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以來,著力推動搬遷和發展同步推進,讓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創業、增收致富的一個縮影。

易地扶貧搬遷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頭號工程”,是破解深度貧困的關鍵之舉。近年來,江華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全縣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確保搬遷群眾“挪窮窩、拔窮根”、“穩得住、能致富”。為此,該縣堅持易地搬遷與後續發展“兩手抓”、“同謀劃”,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分類扶持後續發展。探索創新了“規模企業進園區、小微企業進鄉村、農業產業建基地、旅遊產業謀全域”的產業扶貧發展模式和精細化的安置點服務管理模式,基本實現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要麼有產業、要麼有就業的目標。在規劃和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時,將第一層規劃建設成架空層,簡單裝修後成為小微企業的廠房,實現樓上住人,樓下就業。同時,配套設計、建設標準廠房,設立產業發展引導資金,引進企業。目前,該縣共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175棟近30萬平方米,其中一樓架空層5萬平方米,建成標準廠房 10萬平方米,共引進小微企業461家,提供就業崗位1.5萬個,解決搬遷貧困人口3869人就業,人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

與此同時,該縣還把園區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和實驗區,創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引進和培育規模企業107家,提供就業崗位1.6萬多個,有產業工人1.2萬餘人,其中貧困勞動力3100多人,人均年收入3萬元。此外,該縣還通過流轉土地為搬遷貧困人口增加土地流轉收入,通過打造民族特色旅遊景區景點,把安置點建成具有瑤族民俗風情特色旅遊區。目前,水口“中國愛情小鎮”、桐衝口“千年瑤寨”等景區景點,吸納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2000人左右,為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產業發展走出了一條新路子。

與舊家園的告別,也是新徵程的開始。該縣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產業建設,貧困戶真正實現了“挪窮窩、拔窮根”,為開啟美好幸福新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楊丁香 左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