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歷史|漢代外交活動中的譯者——“翻譯官”

漢朝為秦朝之後的大統一王朝,分為東漢與西漢兩個時期,漢朝共計24任帝王,統治時長共406年

。漢高祖劉邦在贏得楚漢之爭後,定都長安,建立漢朝。漢朝國力強盛,經濟文化發展發榮,且漢朝統治疆域極廣,曾東臨朝鮮,西達帕米爾高原。

在外交上也有所成就,自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就開啟了與世界各國的外交歷程,不僅為中西亞各國,還包括東亞高麗(今朝鮮)及倭國(日本),而漢朝在對世界各國外交的過程中,“譯者”作為語言,思想的轉化者,在整個漢朝的外交的過程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其不僅是單向的向外輸送,還包括從外對內的引進。而漢朝也設置了一整個的“譯者”體系,包括官職與規章制度

一、 “譯者”究竟是什麼?

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傳遞信息的方式,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都有其獨特的,相對的語言,這也是各個民族的重要特徵之一。而不同的民族相互交流就需要互相學習對方的語言,在不同時期,都有專門的人學習兩方的語言,

作為兩方交流的中介為兩方傳遞信息

品讀歷史|漢代外交活動中的譯者——“翻譯官”

二、譯者源自“典客”制度?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建立了大秦王朝,設立三公九卿,統一度量衡,對於其屬下國家的管理,秦朝設置了九卿之一的“典客”,專門作負責對屬國的外交與管理事務。而秦朝其本就為大統一國家,旗下屬國眾多,語言繁雜,也因此“典客”作為朝廷官職,其事務多為政治類型事務,在用詞上要求精準嚴謹,因此“典客”往往精通多國,多地區,多民族語言。且“典客”之下的也有大量學習多語言的譯者。

西漢,劉邦創建漢朝後,繼承了秦朝典章管理的制度,因此秦朝“典客”制度繼續在漢朝發展下去,在漢武帝時期更名為“大鴻臚” ,旗下設有譯長,譯官令,譯官丞,九譯令等官職。“郊廟行禮讚九賓, 鴻聲臚傳之也。”,大鴻臚的職責廣泛,涉及“接待”“中轉”“主持

”等方面的事務,但主要處理的都是關於外交類的事務。

而旗下的譯長,譯官令,譯官丞,九譯令等官職,則負責專門的文書翻譯或者口語翻譯,出使外國等事務,但九譯令有所特別,其涉及多語言種翻譯之間的疊加翻譯,“九”一字,在古代文化中代表多,很多的意思,用作數量形容詞,而“九譯官”可以看出漢朝其民族多樣性,與漢朝對於國家民族統一治理的重視程度。

品讀歷史|漢代外交活動中的譯者——“翻譯官”

東漢,基本朝政制度都繼承西漢,其外交制度與西漢基本相同。但在大鴻臚旗下的官職新加了“大行令”“丞”“治禮郎”,作為管理譯者的官職,其餘制度基本無改動。

另外,隨著張騫出使西域後,西域各國與漢朝聯繫大大加強。以此有大量的譯者作為傳遞信息的中介被派往西域各國,而這些譯者中又設立譯長一職位作為總管事務。譯長與譯者對漢朝對西域的信息傳達及經貿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三、譯者為何需要駐守外域?

譯者,作為語言的轉換者,其主要職責為語言之間的翻譯轉換,但又根據其負責的事務涉及的方向不同,在大致的方向上又有所劃分:

第一, 在朝負責口語或者文書的翻譯。 口譯,當有各國使者或大臣來朝時,譯者負責雙方間語言的轉換,但涉及政治主題,往往是幾個譯者同時翻譯,為了確保其翻譯的準確性。如《

漢書》記載“匈奴單于來朝, ......上令譯報曰:‘大司馬年少, 以大賢居位。’單于乃起拜, 賀漢得賢臣”。譯者充當單于與皇帝交流的中介,負責雙方語言與思想的轉換,但為了確保其準確性,往往由極具翻譯經驗的譯官和多人同時翻譯。

品讀歷史|漢代外交活動中的譯者——“翻譯官”

筆譯,由各國使者及大臣帶來的

公文文書或者書籍經文,需要譯者進行翻譯,漢朝大臣或皇帝才能夠看懂其中的內容。因此對各國的公文書籍進行翻譯,就成為了在朝譯者一大職責,但其對書籍經文的翻譯往往耗時極長,有的甚至幾十年才能翻譯完成,因書籍中涉及的語言往往晦澀難懂,譯者需要多方面的論證,比對,才能準確的翻譯,且翻譯內容多轉換為漢朝本國風格,便於本朝之人閱讀,查看。

第二, 作為使者出使各國,傳達信息。因為大臣不懂各國之語,因此譯者往往代替大臣,作為使者出使各國,又或者跟隨大臣,作為譯官與同行出使各國。張騫出使西域就是最好的例子,其懂得許多國家,不同地區的語言。

第三,駐守西域各國或者邊貿疆界。漢朝在收復西域後,曾設立“西域都護府” 作為管理西域各國的官職機構。但西域國家眾多,語言繁雜,漢朝官員根本無法與其交流,更別說對其管理。因此漢朝出現了“

譯長” ,作為朝廷使者派往駐守西域或駐守邊貿疆界,為雙方提供翻譯與信息間的傳達,可以說,“譯長”對於漢朝與西域的外交與邊貿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品讀歷史|漢代外交活動中的譯者——“翻譯官”

四、譯者在漢朝對外交流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譯者,作為漢朝與各國之間交流,傳達信息的中介,在漢朝外交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涉及的方面包含經濟,政治,文化各個層面,不僅僅是單向的對外傳輸漢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而是雙向的將漢朝經濟政治文化輸出的同時,

還將其他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引進漢朝

政治上,漢朝外交程度較高,與各國聯繫緊密,而譯者則充當雙方語言轉化的中介。其涉及方面較多:一,和親。和親發展歷史悠久,作為歷代王朝其統治政策的一部分,貫穿整個中國古代封建歷史,甚至涉及小部分近代史。其作用為中原王朝對外族或外國建立聯盟,或鞏固統治的一種政治手段。漢朝,共有9次公主外嫁外族或外國的政治和親。而其和親則帶去中原王朝大量的文化書籍與先進技術。

品讀歷史|漢代外交活動中的譯者——“翻譯官”

而當外族學習這些文化與技術是,譯者則作為陪嫁人員對雙方語言進行轉換,如口語翻譯,文書翻譯等等,且公主外嫁通常附帶龐人數眾多的和親隊伍,公主與和親隊伍在外族的日常生活與交流都得需要譯者作為中介。如:《漢書》西域列傳篇有所記載:“始張騫言烏孫本與大月氏共在敦煌間,今烏孫雖強大,可厚賂招令東居故地,妻以公主,與為昆弟,以制匈奴”。二,王莽作為西漢末期新朝的建立者,其在匈奴的外交中,曾與匈奴關係惡化,而譯者的巧妙的翻譯才緩解了關係的惡化。

經濟上,漢朝經濟發展繁榮,皆與其與各國聯繫緊密,以此漢朝與各國間的經濟貿易也是極為頻繁。而譯者則為商人們提供翻譯服務。《漢書》地理志記載:“有譯長, 屬黃門, 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流離、奇石異物, 齎黃金雜繒而往.......漢之譯使, 自此遠矣”。譯長隨同商隊一起出行,即履行了其譯者的職責,又能得到一筆不菲的工資,又能見識西域的奇特風光,何樂而不為?因此,當時其所謂“譯長”也有部分並不是官方的譯者,而是懂得各種語言,

以此謀生或工作的社會人員

五、“譯者”的影響

譯者,作為漢朝與各國交流,傳達信息的中介,其在漢朝對外外交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外交中,不管是自漢朝對外,還是外國對漢朝內的使臣之間的口語翻譯,公文書籍的文譯,都缺少不了譯者的參與,而譯者往往不僅僅只是作為譯者,更多的情況下,譯者往往以使者的身份代表漢朝對外外交,其對外宣傳漢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漢朝的影響力與威望,拉近了漢朝與各國的聯繫,減少了各國冒犯漢朝的可能性。

品讀歷史|漢代外交活動中的譯者——“翻譯官”

而譯者不僅僅只是單向的向各國傳播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生產技術與世俗文化,其傳播軌道是雙向性的,各國其獨特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生產技術與世俗文化也通過譯者的傳播,從而進入了中原文化的大熔爐中。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文化,技術,民俗交織在一起,不斷攪拌,融合,最後逐漸統一。當然,在漢朝這並沒有實現,但是已經有所趨勢,甚至已經逐漸發展,而這種變化所帶來的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尤其是張騫的帶動,以及其之後組織的十幾次出使西域之行,西域各國在不斷接受中原文化同時,已經逐漸被同化,其對於中原民族之間的牴觸已經隨著日積月累的瞭解與接觸逐漸減弱。

而中原的繁榮,強大也令西域各民族所折服,甚至可以說帶著一絲嚮往,但西域一直守著匈奴的阻礙,“欲通不得”(《史記·大宛傳》),而不得接近中原。因此,在漢朝與匈奴的角力中,西域各國都明面或暗地幫助漢朝,當匈奴投降漢朝後,漢朝極為順利的收復了西域,設置了“

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機構,西域都護府不僅僅只是管理機構,其象徵著漢朝對西域的統治權。

六、總結:

從整個漢朝來看,漢朝對外外交的發展離不開譯者的作用,譯者在漢代作外交史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其在政治,經濟上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在政治上對於宣揚漢朝國威,保衛漢土,以及對於民族大融合統一更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其作為漢朝對外的“使者”形象不可忽略。

參考文獻:

1、《中華通史》,陳致平,1996版

2、《史記》,司馬遷,2006版

3、《漢書》,班固

4、《資治通鑑》,司馬光,1956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