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大連理工教授王譯在《Science》上發表突破性成果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

硬核!大连理工教授王译在《Science》上发表突破性成果

2019年11月29日,大連理工大學物理學院、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譯教授與新加坡國立大學Hyunsoo Yang教授,在世界頂級期刊Science (《科學》)上發表重要工作: 利用自旋波翻轉磁矩實現數據存儲與邏輯運算。

硬核!大连理工教授王译在《Science》上发表突破性成果
硬核!大连理工教授王译在《Science》上发表突破性成果

遵循摩爾定律飛速發展的現代電子器件尺寸越來越小,芯片中因電荷高速運動和頻繁碰撞引發嚴重發熱,不但造成高能耗,同時限制芯片處理速度與集成密度的提高,成為阻礙當前器件發展的一個嚴重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切身體會到電子產品耗電、發熱而帶來的嚴重不便。

聚焦上述關鍵科學技術問題,王譯教授與新加坡國立大學Hyunsoo Yang教授創新性提出利用自旋波(準粒子: 磁振子)來驅動磁矩翻轉,實現芯片“0”和“1”的信息存儲和邏輯運算,這完全不同於以往通過有熱耗散電子自旋注入的傳統技術。 自旋波不侷限於電子導體,可以以“波”的方式在多種介質中無熱耗散、低阻尼、長距離傳播自旋信息,重要的是該過程不需要導電電荷參與,因此這種新機制可以從根本上突破傳統芯片發熱、耗電等瓶頸。

硬核!大连理工教授王译在《Science》上发表突破性成果

圖A-B: 磁振子轉矩(A)與傳統電子自旋轉矩(B)對比示意圖; 圖C: 磁振子轉矩器件光學照片; 圖D: 磁振子轉矩驅動NiFe磁矩翻轉器件示意圖; 圖E: Bi2Se3/NiO/NiFe器件的自旋轉矩鐵磁共振測量示意圖; 圖F: 磁振子轉矩強度與NiO厚度關係; 圖G: 不同厚度NiO器件中磁振子轉矩與溫度的關係; 圖H: 磁振子轉矩效應驅動磁矩翻轉磁光克爾成像。

在前期工作基礎上,他們設計了異質薄膜結構,反鐵磁絕緣體NiO作為磁振子高效傳輸通道,拓撲絕緣體Bi2Se3作為高強度磁振子產生源,開創性利用磁振子轉矩效應實現商業廣泛應用的NiFe和CoFeB鐵磁薄膜自旋磁矩180°翻轉。 器件在室溫下運行,磁振子轉矩效應顯著,預期通過進一步調控器件,磁振子轉矩強度有望進一步增強。

此工作實驗證實了自旋波可有效翻轉自旋磁矩,開闢了實現低功耗、高速度信息存儲和邏輯運算芯片的新途徑,必將發展磁振子學新研究方向,激發磁振子器件廣泛探索,促進後摩爾時代器件革新。 該工作中,我校王譯教授為第一作者,成果部分得到大連理工大學人才啟動資金的資助。

硬核!大连理工教授王译在《Science》上发表突破性成果

王譯,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大連理工大學“星海青千”人才獲得者,入選2018年“大連市重點產業緊缺人才”。 連續12年從事自旋電子學器件物理及應用研究。 目前重點開展自旋軌道矩磁隨機存儲器的基礎應用研究。

王譯教授在Science (一作),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一作),Nature Communications(一作),Nano Letters(一作),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ysics,Advanced Materials等國際著名期刊發表SCI論文24篇。 現擔任Physics Review Letters, Nano Letters,ACS Nano,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等國際期刊審稿人。

全國產經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