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商鞅與商鞅變法?

過客129054211


商鞅與他的變法,都具有兩面性:

對功利的渴求,客觀上造就了最偉大的改革家

戰國時期,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出身在某個諸侯國,但卻並沒有為母國奉獻的概念;本著良禽折木而棲的理念,他們四處遊走,只為尋找一個能發揮自己所學的平臺。

在秦國,這類群體有一個特殊的稱呼:客卿。但實際上,當時各個諸侯國政權中都大量存在這種人才:

戰國初期的軍事天才吳起是衛國人,在魯國殺妻求將、擊敗強齊;投奔魏國後替魏文侯打下河西,並打造了魏武卒;投奔楚國後則一手主持了變法,北擊三晉,令魏國苦不堪言。

合縱戰略的集大成者蘇秦是洛陽人,根正苗紅的周天子直屬百姓,但他學成之後首先考慮的是替秦國出謀劃策,在遭到拒絕後則義無反顧的投入到合縱反秦的事業中;

蘇秦的同學張儀是魏國人,起初在被困楚國,後來得益於老同學的幫助進入了秦國政治核心,他一生中貫徹連橫,為秦國策劃了無數陰謀詭計,玩弄東方六國於鼓掌中,受傷害最深的,除了楚國,就是自己的祖國魏國;但在秦武王上位後,他見勢不妙又設計逃到魏國安享晚年。

後來的范雎、呂不韋、李斯等大腕也都屬於這類人。可以說,在各諸侯國人才的共同努力下,秦國終於統一了六國。

那麼這些人的目的是什麼?難道是為了華夏統一大業?並不是。

對於蘇秦張儀這樣“一怒而諸侯懼”的人物,孟子確認為他們並不是大丈夫,因為他們所有舉動的出發點,只是為了自己的富貴,這跟孔子的追求完全相反。在這些人眼裡,世事並無對錯,只有現實的利益。

商鞅(即公孫鞅)也屬於這一範疇。他與吳起一樣是衛國人,投奔了當時的頭號強國魏國多年,卻在公叔痤的手下一直沒有出頭之日;在得知秦孝公為了強國、許下了“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的重賞承諾後,他通過秦王的寵臣幫忙得到了出人頭地的機會;在受命主持變法後,他本著為了目的不擇手段的務實風格,通過大量的血腥屠殺,保證了變法的實施;在為秦國奪回河西后,他被封為商君,位極人臣,榮華富貴達到了頂峰,所到之處前呼後擁;在趙良勸其急流勇退時,商鞅卻置若罔聞;在秦惠文王下達通緝令後,他竟然首先想逃回被他踩進深淵的魏國避難;被拒絕後為了求生,他又想到發兵攻打鄭國的主意。

所以說,無論商鞅主持的表法作用有多積極,但他的最主要出發點,都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儒家也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過那些把他吹的無比高尚的言論,則可以歇歇了。

殘暴無情的變法,卻奠定了中國兩千年封建制度的基礎

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最徹底、最全面的社會改革,具有深遠的積極意義。

從短期看,變法改變了天下的實力分佈格局,創造了一個能夠結束戰亂、統一華夏大地的大秦政權;

從長遠看,商鞅變法的一系列思想及制度成果,比如以法治國、軍功制、郡縣制、強化君權等,既奠定了秦國成功的根基,又為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的大一統政治提供了理論基礎。可以說,其後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制度,都是得益於商鞅變法打下的系統理論基礎與現實實踐。

但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在短短十餘年中在秦國付諸實施,靠的是無比血腥的殺戮手段。史書稱,商鞅變法之下,用法極其嚴酷,人們動輒觸犯死刑,每年朝廷在渭水旁集中殺人,令河水為之變色;上至王公貴族,下到黎民百姓,死在變法之下的秦國人數不勝數。

同時,以鼓勵農戰為核心的商鞅變法,用苛刻的制度,逼迫人們從事到無休止的耕種與戰爭中,甚至稱得上只知道種地、打仗的戰爭機器。這種被屠刀逼著竭力往前不停歇拼命的生存狀態,令秦國朝野苦不堪言。

所以,在秦惠文王上位後,為了平息朝野的憤怒,商鞅變法的總導演公孫鞅本人,很不幸的成了平息民憤的替罪羊。

後世的西漢,吸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教訓,開創性的實行了“外儒內法,兼之以道”的治國手段,為法治披上了一層仁義的外衣,終於將統治階級與百姓的關係控制在雙方都能接受的範圍內。

總而言之,商鞅及其變法,無論出發點如何,但在客觀上實現了富國強兵,並提供了大一統的思想與制度基礎,促進了中國古代社會發展進入了全新的階段,功莫大焉。


正史漫談


首先,我認為,商鞅變法順應社會潮流,變法的成果深入人心,商鞅變法是成功的。商鞅變法是一個偉大的工程,在探討商鞅變法內容、作用和意義時,必不可少談論之處就是商鞅變法的背景。

社會背景

戰國時代,各諸侯國不停發生兼併戰爭。如果一個國家的戰鬥力不強,綜合國力不顯著的話,有可能就會成為眾矢之的。這有點像《三體》裡的黑暗森林法則,柿子總是挑軟的捏。大家都會攻打實力較弱的國家,奪取城邑和土地,以擴充本國的疆土面積。秦國當時是諸侯國裡最弱的一個,誰都可以欺負。秦穆公時期,雖然有收復河西之志,也無其力。為了提高秦國的綜合國力,變法勢在必行。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運動,共分為兩個階段實行。在農業上,商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廣大農民開墾荒地,大面積的種植糧食,除此之外,商鞅廢除了井田制,這一做法,極大的鼓舞了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土地不再是秦國大世族私人的,農民有地可耕,百姓家有餘糧。

在軍事方面,商鞅主張獎勵軍功這一做法。在軍隊中,對於屢立戰功的士兵,給予豐厚的獎賞,以此來提高士兵們的作戰積極性。一改以往壯士回鄉無人問的情況,自此,秦國百姓人人踴躍當兵,都以加官封爵為榮。

除此之外,商鞅實行了郡縣制,郡縣制的頒佈意味著商鞅廢除了分封制,使秦孝公的統治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郡縣制的實行,也讓秦孝公便於管理。

商鞅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商鞅統一了度量衡,這一點,放到今天也是先進的。

商鞅變法從秦國各個方面入手,推動了秦國社會發展和法治化進程。

如何評價商鞅變法

在歷史上,商鞅變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加快了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的轉型。對於秦國而言,商鞅變法是一次轉折點,它促使了秦國由弱變強。

商鞅變法改變了秦國積貧積弱的困境。重農抑商政策,鼓勵廣大農民開墾荒地,大面積的種植糧食。廢除了井田制,鼓舞了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獎勵軍功,提高士兵們的作戰積極性。從這幾點來看,商鞅變法是很符合國情,也是很成功的。

商鞅變法,為以後秦國收復河西,東出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商鞅變法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商鞅貫徹李悝的重農抑商措施,鼓勵百姓多多開墾荒地,發展農業和手工業,壓抑了商業的發展。在文化方面,商鞅焚燒了儒家經典著作,壓抑了秦國先進分子的思想潮流,這一做法雖然有利於統治者加強統治,但是從另一方面阻礙了進步思想的發展。商鞅的變法是進步的,但是也有明顯的歷史缺陷。

吧啦幾句,拋磚引玉,歡迎來噴~


歷史時間線


1.商鞅變法 是秦國由弱變強的一個分界點 秦孝公的時候重用商鞅進行變法,在經濟、政治及社會其他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是一次比較深刻、徹底的改革,相對於其他的諸侯國的的改革,比如魏國吳起的改革,雖然最後商鞅被舊貴族勢力迫害車裂而亡,但是他的變法的思想被秦國的繼任者傳承了下來,使秦國逐步強大,為嬴政吞六國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3.商鞅變法,為中華第一帝國夯實了地基。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他廢除了三皇五帝以來的分封制、公田制,設立了軍功授爵、開墾荒地等法令,打通了經濟流通和個人上升渠道





歷史哈哈哈


說起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就不得不先說商鞅其人。


商鞅本名叫衛鞅,是衛國的國君的後代,按照“諸侯之子曰公子,諸侯之孫曰公孫”的禮制,他又名公孫鞅。秦孝公後來封他在商丘之地,號為商君,後人乃稱他為商鞅。商鞅先仕於魏後離魏入秦,據《史記》記載經由寵臣景監舉薦,商鞅前後四次與秦孝公交談,最終以霸道強國之術得到孝公的認可。獲得的最高當權者的支持後,商鞅便大刀闊斧地進行變法,但變法的同時也一步步促成了他的悲劇結局。


商鞅變法的內容學過歷史的人都不陌生。如果說,春秋時的管仲變法是重商主義的試驗,那麼,三百年後的商鞅變法則是重農主義的典範。重農抑商政策也是這時候確立的並一直為歷朝所沿用。


商鞅的變法前後一共有兩次,主要有以下幾點:1.用法令形式廢除奴隸制的井田制,“開阡陌封疆”,以法令形式承認土地私有制;2.實行重農抑商政策;3.獎勵軍功,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4.普遍推行縣制;5.建立什伍連坐制;6.統一度量衡。


但凡進行改革就必定會觸碰到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這是歷史上所有變法改革者不得不面對的頭號難題,而商鞅對此卻是採取激進的方式,沒能處理好不同階級的利益,這是商鞅變法的一大錯失,致使變法沒能獲得一個好的結局。變法中有一項是廢除西周以來世襲的五等爵制,建立新的二十等爵制,它嚴重地損害了秦國保守派的利益。《史記》曾有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在第一次變法期間的太子犯法事件,就說明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間的矛盾已經達到不可調和公開對抗的程度。當朝太子不惜以身試法,而商鞅表面上說必“罰太子”,最後“刑其傅,黥其師”,而太子以“君嗣”可以逍遙法外,說明法家依然受“刑不上士大夫”的傳統文化影響,開啟了“法外有漏網之魚”的大患。商鞅主持變法近二十年,普通百姓重視及遵從法令甚過於國君的命令。但太子犯法,使得商法變成“只行於下,難行於上”的局面。因此,商鞅變法雖使得秦國變得強大,但也使得自己陷入危機的處境:一方面變法得罪了宗室貴族,另一方面就他個人而言得不到普通老百姓的擁護與理解(其變法的措施不容許他人異議,以鐵血手腕壓平一切阻礙。史書曾記述這樣一個例子,變法初民眾因於渭水邊論法,被商鞅一口氣殺死七百餘人,“渭水盡赤,號哭聲動於天地”。),使得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利益對立更為嚴重。

  

商鞅改革的另一個錯失就是自己接受了於、商十五城的封地。當宗室貴族的封地逐一被回收,商鞅卻領有十五城的封土。“南面而稱寡人”,不但不能以身作則,反而帶頭破壞自己的法律。推行變法者自身卻擁有法律豁免權,這就更加增加了和保守派之間的矛盾。


由此可見,商鞅的悲劇從變法一開始就早已經註定好了,只是差那麼一個時機讓它到來而已。等到了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繼位的是秦惠王,也就是二十年前以身試法的太子。作為商鞅變法的唯一支持秦孝公的離去,加之與惠王為首的保守派的矛盾,商鞅最終為秦國的變法圖強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綜上所述,造成商鞅的悲劇的因素有社會客觀的原因也有個人主觀的因素,我認為其主觀因素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細看歷朝改革者,他們面對的社會客觀條件大致相同,如管仲、王安石、張居正的變法,同樣會受到保守派的阻撓打擊,但他們卻沒落得商鞅如此不堪的下場。倘若他在變法過程中不那麼激進,手段不那麼血腥,且沒接收那十五城的封地,懂得功成身退的話,結局必定會大有不同。可惜歷史沒有如果,今人唯有以史為鑑,以免重蹈覆轍。


漢時明月


商鞅是一位偉大的改革家,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是中國三大改革家之一,排名之首。商鞅為了秦國的改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為了把變法堅決執行到底得罪了很多人,其實他也預料到自己的下場,但是他還是堅定不移的執行,可以看得出商鞅是非常的偉大。後面變法在秦國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秦國國力日益強盛,商鞅也被稱為商君,影響力特別大甚至威脅到了秦惠文王,再加上曾經得罪的一些老士族,所以他的死也就是必然的。

商鞅是衛國人,也是魏國公孫痤的學生,

公孫痤是想把商鞅舉薦給魏王。但是魏王並沒有重用,他公孫痤就說了一句話,如果不用商鞅,就建議把商鞅殺了,魏王以為公孫痤語無倫次病入膏肓,所以並沒有把他的話當真。

後面由於贏渠梁想改變秦國貧窮落後的面貌,舉薦人才,求賢若渴,商鞅就去了秦國。山羊到了,秦國之後得到了孝公渠梁的重用,推行改革,當時人們紛紛沒有把他看在眼裡。他就在城門外的廣場上,叫人抬一塊木頭,開始給五金,沒人去搬,又加價到20金,依然沒有人去搬,後面加到50金中,終於有一個人去班了,最後果然把50金給他了,這就是歷史上的“徙木立信”。


開啟了商鞅變法的篇章,商鞅在秦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從軍事方面,土地,秦國的貴族階級等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經過短短的十幾年時間,把秦國從一個弱小的國家變成一個強大的國家,為後來的秦國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雖然在這過程當中,他的刑法過於苛刻,嚴格,但是在當時卻非常必要。由於他執法嚴格,不避權貴,就連當時太子犯了錯,連太子的太傅贏䖍也被割了鼻子,可以看得出他是執法必嚴了,違法必究的。當然也得罪了,以甘龍杜摯為首的老士族和贏虔等人,為他後來的死埋下了伏筆。


他為秦國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雖然他死了 ,商鞅之法已經深入人心。


孝公渠梁


商鞅,衛國人,魏國丞相公孫座的學生。公孫座去世後,商鞅收到秦孝公的求賢令,見到求賢令的商鞅義無反顧的前往秦國。在秦國官員景監的帶領下,連續見秦孝公三面後,秦孝公知道商鞅滿腹經綸,重用商鞅。之後,商鞅變法,秦國由弱變強,從西隅外,山東各國看不起的蠻夷國家,變成山東各國忌憚的“怪物”。秦國變強的奠基人商鞅功不可沒。

商鞅嚴厲刻薄,人盡皆知

戰國時期,山東各國都將商鞅稱為酷吏,秦孝公稱為暴君。商鞅變法之時,明令禁止私鬥,世族以為法令沒那麼嚴重,在灌溉季節,為了爭一點水,爆發私鬥。雙方人數多達一千餘人,死傷無數。商鞅得知後,直接將參與私鬥的人全部處死,駭人聽聞。其中參與私鬥的百姓平時都是良民,只不過是到了灌溉季節,為了爭一點水,被迫無奈,舉起田具私鬥。面對百姓的辯解,商鞅不聽辯解,只知道犯了法就必須得處置。商鞅無情的變法家。

商鞅變法富國強民

富國: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年紀大,上不了戰場的百姓,在家努力耕種,糧食收成好的話,會根據不同情況來進爵。以進爵作為封賞,吸引力很大。秦國年紀大的百姓,耕種非常捨得用力,每天想的是怎麼樣才能把田種好,怎麼樣糧食產量才能提高。在這種情況下,秦國的糧倉變得非常充盈,國力日益旺盛。

強國:商鞅變法之後的軍功爵制度和鼓勵生產一個道理。按照在戰場上斬獲的人頭來依次進爵,斬獲的人頭越多,進爵的爵位也就越大。秦軍一但上了戰場就會奮起拼殺,敵方士兵在他們看來不是士兵,而是進爵的機會,殺得越多,進的爵位就越大,等到回老家時,就能風風光光的回老家。當時的秦國老百姓家裡都是盼著兒子能夠快點長大上戰場,立軍功進爵好日子就來了。在軍功爵制度的鼓勵下,秦國的士兵異常勇猛,被山東列國稱為“虎狼之師”。


永樂解史


商鞅原名叫衛鞅,也叫公孫鞅,後來封地在商,才叫商鞅。

商鞅本來是衛國人,而且是衛國公族子弟,曾到魏國丞相公孫痤門下做門客,頗具賢才。

門客中最年輕的衛鞅,每次看法跟他人都別然不同,而事後都能夠證明唯獨他的見解深刻而實在。於是,公叔痤對衛鞅刮目相看。但是,公叔痤在位高權重時,並沒有把衛鞅推薦給魏王。直到,公叔痤將死之時,魏王來見公叔痤時,向魏王推薦商鞅做丞相,並且交代魏王,如果不用商鞅,就殺之。可魏王並沒有聽公孫痤的話,不但不用,更沒有殺之。直到後來,商鞅在招賢令的感召之下,順利地來到秦國。

商鞅這個人變法有兩個特點。第一,一心變法,不顧個人安危。第二,不顧人事,為了變法,手段狠辣。

總結下來,商鞅之所以能夠在秦國變法成功,主要功勞還是由於秦孝公的全力支持。大家知道,商鞅只是一個客卿,他在秦國並沒有任何政治勢力,而任何變法就一定會觸動,秦國原有貴族利益集團的利益,一定會造成貴族集團的反撲。最後,全憑秦孝公一力扛住,這才讓商鞅接下來,能夠安然持續變法。所以,秦孝公是承接著極大的政治壓力的。

衛鞅和孝公親密無間合作二十餘年。商鞅這個人運氣很好,孝公儘管承擔巨大壓力,四十四歲就病逝,但畢竟陪伴商鞅變法持續二十一年以上。孝公一死,商鞅立即被貴族反撲,最後被車裂。但下一任國君秦惠文王,雖然車裂了衛鞅。但是,秦惠文王深知商鞅變法的成效,繼續延續了商鞅變法,並且,歷經後面六世君王之推行,直到秦王嬴政,統一天下。

商鞅變法的細則,總共有以下幾項,我們可以簡單看看。

第一,強制人民學習禮儀,擺脫荒蠻之風。

第二,強迫每一個國民都要有正當職業,任何人不得遊手好閒,並且採取重農措施,也就是把秦國的荒地全部開發出來。

第三,規定一家有兩個成年男子的,必須分居。他目的是為了提高勞動積極性,增加稅基,擴大稅基。

第四,獎勵農耕、獎勵兵戰。首先,壞井田,開阡陌,土地私分,按秦國農戶人頭平分土地,土地私有,大大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第五,商鞅壓抑商業,不允許秦人經商,有力的保護秦國農耕。

第六,優惠外商,就是給其他世界各國的商人優惠政策。所以,秦國當年秦民只務農,而外商經商,形成極其繁茂而合理的國家經濟結構。

第七,商鞅倒置累進稅,規定凡是農耕織布產出最高者免稅。產出越低稅率越高。這樣的目的,還是為了強迫國民勤勉務農。

早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前一百多年,商鞅變法就已經達到了,諸如:建立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焚書等等。其實,這都是商鞅採取的措施。包括,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所採取的一系列舉措,其實都是把商鞅變法,當年在秦國的法政推行到整個天下而已。

總之,商鞅在秦國變法十分深徹,成效不亞於一場革命,實在是個超級政治家。


超凡博弈


商鞅變法是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歷史作用:經濟上: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為秦國農業生產帶來生機。

政治上:使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

軍事上:極大地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秦國在對外兼併戰爭中掌握了主動權。總之,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一次變法。變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後來秦的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歷史侷限性:商鞅變法處在一個歷史交替時期,新舊勢力鬥爭異常激烈的歷史特點和變法的階級屬性使變法不可避免帶有一定的侷限性。變法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變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變法也未與舊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

評價: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方向,推進了秦國社會的發展,體現了那個時代的要求.商鞅變法雖有侷限性,但這些並不能掩蓋其變法的巨大進步性。其積極性是主流,其消極性居於次要地位。


老孔談歷史


我看來商鞅變法是秦國能一統天下的根基,沒有秦法就沒有大秦帝國,沒有秦法就沒有關中的沃野千里,就沒有秦軍的所向披靡,就沒有秦王的血脈傳承。

商鞅變法

任何法律要和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相適應,並得到徹底的貫徹和執行以後,才能發揮他最大的作用。商鞅變法之前的秦國,滿目瘡痍民生凋敝,地廣人稀大量的荒地無人開墾,秦人以種地為恥。紛紛從事手工業和商業,有的人更是離開本國到其他國家去謀利,私鬥成風、國戰無人,君主的指令不能得到很好的執行,形成了君弱臣強的局面,秦國隨時面臨著亡國的危險。商鞅因地制宜,抓住了秦國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從幾個方面入手,達到了富國強軍加強君權的目的。

一、重農抑商

鼓勵大家去種地,把人和土地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對於手工業者和商賈徵收十倍的賦稅,讓農民務農成為唯一獲利的途徑。同時鼓勵三晉的人入秦開墾關中的荒地,並三代不徵收賦稅,用來充實秦國的人口鞏固國本。大家都專心務農了,國家就有了糧食,就有了財富,有了發動對外戰爭的資本。重農抑商政策,造就了關中沃野千里。

二、鼓勵國戰

為國家去戰鬥成為了獲得爵位的唯一途徑,爵位不能世襲制,任何人無功則無爵,獲得爵位的唯一途徑就是獲得軍功。這讓所有人都積極參軍,加入到國戰中來,人人均以私鬥為恥,以國戰為榮。提供了打破階級固化,實現個人階級突破的途徑。秦人自此不僅好戰善戰,且戰不畏死,被東方六國的人稱為虎狼之國。鼓勵國戰,讓秦軍皆畏死所向披靡。

三、嚴刑酷法

無嚴刑不足以治奸佞,無酷法不足以揚善行,不懲惡就不能揚善,以善治惡則惡不絕,以惡制惡則惡乃絕,輕罪用重刑,則可無大罪。法律制定的嚴苛,是為了讓人對法心存敬畏之心,則惡念不生人心向善,法則不需用矣。嚴刑酷法約束了惡行,強化了君權鞏固了統治者的地位。

商鞅

司馬遷對於商鞅的評價是“薄情寡恩”,在我看來這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做為變法者,有情有義就無法貫徹法制。所謂“薄情寡恩”,就是去私情少人恩,一切獎罰均以法為是從。

商鞅對得起秦國,但是對不起自己,變法者必不謀其位,不善其身,最後都會成為犧牲品。但是他義無反顧,生而燦爛,死而輝煌!


花武昌魚


商鞅是衛國貴公子出身,本名是衛鞅,後來到秦國後,得到了商地的封地才被後人稱為商鞅。此人身兼雜家學說,能力極強。魏國大臣公叔痤病重時曾經推薦過商鞅,此人看人極準,他說:“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可惜當時的魏王並沒有把他當回事。

後來商鞅在衛國鬱郁不得志,輾轉來到秦國,當時的秦國君主是胸懷大志的秦孝公,韓愈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如果把商鞅稱為千里馬的話,秦孝公無疑是伯樂。一個想要國家變得強大,一個是希望施展生平所學,兩人一拍即合,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於是《論衡》中便有了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

由於之前吳起和李悝分別在魏國和楚國變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於是商鞅針對秦國的國情,吸取二人變法的經驗和教訓,為使秦國儘快變得國富民強,於是全盤採用了法家的治國方略,為了讓秦國人民知法不犯法,即便是貴族大臣觸犯法律,也要依法處理,所以商鞅取得了很高的威信,但也極大地觸犯了貴族們的利益。當秦孝公死後,繼位的秦惠王為了向貴族們示好,給商鞅安了一個謀反的罪名,最終車裂而死。

商鞅死後,秦國的君主依舊沿用著商鞅的法律,自此,秦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均大大增強,為以後一統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個人認為商鞅是個優秀的政客,雖然在改革過程中觸怒了少數貴族的利益,而且貪戀富貴,不知全身而退,但卻為秦國留下了深厚的國力,促進了大秦帝國的崛起。如果沒有商鞅變法,戰國亂世就不知道何時會終結,中國的大一統自然也就無從實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