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雄:把用戶當上帝,上帝為什麼不領情?


1

把客戶當上帝,上帝不一定領情。

讓客戶舒服,不見得要把客戶抬到上帝的份上。

對待客戶,僅有態度不夠。方法論比態度更重要。

有方法論,才能真正把脈上帝的心思。


2

有人說,客戶是上帝,有初心就行。

可是,到處曬初心的人,多半有心無力。

你把客戶當上帝,上帝不一定感受到你的初心。


劉春雄:把用戶當上帝,上帝為什麼不領情?

初心是你的編碼,用戶不見得能夠解碼。

我只能說,初心只是一種態度。

把用戶當上帝,絕不能只是一種態度。


3


有人說,把用戶當上帝,需要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仍然只是一種態度。

位置換了,思考未必能換。

因為,思考不僅與位置有關,也與思考能力有關。


4

有人說,把用戶當上帝,用戶要什麼,我給做什麼。

我只能說,對上帝的理解太過粗淺。

上帝要什麼?有時連自己都不知道。

用戶購買時滿意的東西,還沒到家可能就後悔了。

劉春雄:把用戶當上帝,上帝為什麼不領情?


5

初心、態度,這是願望。願望雖好,不一定能做到。

工業社會早期,供給不足。這個時候,用戶是上帝,確實是實心。

過剩經濟,用戶是上帝,雖非所願,卻不得不為。這是市場倒逼。

市場倒逼,總能逼出部分把用戶當上帝的企業。

然而,工業社會的結構使然,把用戶當上帝,只能是抽象的概念。

原因很簡單,工業社會是B端商業。


6

B端商業,品牌商與用戶之間有一道屏障:B端商業機構。

營銷有兩條鏈條,一條是認知鏈,媒介是大眾傳媒;另一條是交易鏈,媒介是現代渠道和現代零售商。

大眾傳媒和現代渠道及零售商,是工業社會的兩大公共設施,這是工業社會的效率機構。越是發達國家,離開這兩大營銷公共設施,越是寸步難行,反而是中國這樣的落後國家,因為渠道的碎片化而能夠有所作為。

工業社會,除了少數直銷商,品牌商不是在與用戶打交道,而是在與B端商業機構找交道,他們充當了用戶的代言人角色。但是,他們只是自稱用戶的代言,卻因為商業利益,不能真的為用戶代言。


7

工業社會,商業是B2B,只有極少量的B2C。

也就是說,你與用戶常態交往的機會都很少。

即便有心把用戶當上帝,卻連供奉上帝的機會都很少。

品牌商接觸上帝的機會,要麼通過調研的方式、體驗的方式,或者通過第三方的所謂專業機構。這些方法都是間接方式。即使是專業調研,也不是真實的消費場景。

可以說,整個工業時代,品牌商對用戶的理解,全部是虛擬場景抽象出來的。

很多時候,得出的結論也是對的。但對與錯,概率的成分居多。

剛接觸營銷的時候,我是真心感受到了跨國公司對待用戶的那份虔誠,但是,最近發現不少跨國公司的所作所為又確實偏離了用戶導向。

沒有方法論支撐的用戶導向,可能是一廂情願。


8

互聯網時代,C2C,B2C,B2B2C,新型商業模式層出不窮。

這些商業模式有一個共同特點:直接面對C端。因此,互聯網商業整體上又可以稱為C端商業。

藉助互聯網工具,C端商業可以做到:連接用戶,用戶在線。

連接用戶,用戶在線,品牌商就能夠獲取足夠多的用戶信息,特別是用戶的行為數據(比如VR)。藉助大數據分析工具,就能準確捕捉用戶需求及需求的變化,為用戶畫像。

C端商業及互聯網工具,就把用戶導向變成了方法論、工具,而不僅僅是一種態度。

當然,並非大數據就能精準為用戶畫像,但至少在更精準地逼近用戶。

用戶導向有了更科學的方法論,哪怕畫像不夠精準,但畢竟比傳統的間接方法相對科學。

當然,像喬布斯那樣的大神永遠存在,他們不是觀察用戶的細節,而是深入洞察用戶的心靈。這樣的大神,可遇不可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