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肇慶高新區“變身”綠色園區

新華社廣州12月3日電(記者壯錦)廣東省肇慶高新區,獨水河匯入珠江河口。冬日,北風拂過菖蒲叢,美人蕉林驚起一灘白鷺。昔日汙水四溢的沼澤,如今變成尾水處理溼地公園。

每天,近10萬噸經過汙水處理廠處理的清澈尾水從地下管道汩汩冒出,注入350畝溼地公園,經再次處理後,尾水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IV類水標準。近年來,10多種鷺鳥重返此地繁衍生息。

6公里長的獨水河橫穿肇慶高新區。由於工業廢水排放,河道一度汙水橫流。

黨的十八大之後,經過3年整治,獨水河再現水清岸綠,成為當地群眾休閒的好去處。

肇慶高新區人居環境建設和管理局副局長伍海華介紹,2014年,肇慶高新區河段生態修復工程全面啟動,邀請武漢大學對獨水河修復進行技術研究。

修復工程首先截斷了獨水河上游工業區汙水,抽乾河道後,河底淤泥統一運往上游集中堆放。利用土壤修復技術對淤泥進行固化處理,處理後的土壤再用於建設綠道公園。

同時,在原河道一側新開挖一條長約5.4公里、寬30米的景觀渠,引北江、白沙排渠等外水系與獨水河連通,形成江湖水系循環,保證了河道整體水系的流動性。原河道的另一側建起了綠道、親水平臺、休閒亭。

這一工程被授予2017年廣東省宜居環境範例獎。通過公開徵集命名、公眾投票,獨水河更名為“興旺河”。

伍海華說,獨水河的生態修復不止於河道治理,全區已建成地下管道約130公里,實現了雨汙分流,所有工業汙水都先進入汙水處理廠。

目前,綠色生產已成為肇慶高新區企業的自覺行為。肇慶大華農生物製品有限公司設備部主任姚偉良說,從2015年起,該公司汙水處理外包給深圳的專業技術團隊處理,每年支付30多萬元。企業近年汙水處理技術改造已投入250多萬元。

肇慶市生態環境局高新區分局副局長黃燕新說,高新區企業產生的廢水必須達到環保標準,才能排入市政管網進入汙水廠。今年,肇慶市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獲得了工信部頒發的“綠色園區”稱號。

高新區的產業結構也逐漸從以金屬加工、金屬材料產業為主,向新能源汽車、先進裝備製造、節能環保產業轉變。2018年,這三個產業產值佔全區總產值的三分之二。今年前三季度,三個產業實現產值371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