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貴州的很多漢族人,祖籍都是江西呢,特別是吉安府,大石板,大橋頭?

山間白衣人


如果你問貴州人他們祖籍來自哪裡,很多人都會回答“江西”,特別是吉安府廬陵縣大橋頭、江西省朱氏巷等地方,他們的祖上是江西人,是記載在他們的家譜之中的。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很多貴州人為江西人的後裔呢?其實主要還是因為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四次大遷徙。


第一次在明朝初期,朱元璋登基稱帝,為了進一步加大控制權,朱元璋開始派兵,當時的首要目標就是湖廣和雲貴地區,出兵必然就意味著大量的官兵招募,當時江西地區作為重要的人口聚居地,自然也很容易滿足這一需求。

當年,大量的江西老百姓加入了軍隊之中,而後,朱元璋將這些軍隊派到了雲貴高原之上,將這些地方攻佔之後,為了防止動亂的發生,那些來自於江西的明軍們就駐守在了這裡。

等到他們退役之後,因為路途遙遠,再加上古代交通極其不便,想要回到江西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於是,他們便選擇留在了這裡生息繁衍。


除了交通問題之外,那些人之所以選擇就在這裡,還有國家政策的原因,畢竟這裡在古代屬於蠻夷之地,為了讓貴州地區發展速度更快一些,朱元璋下令讓這裡的老百姓們大規模開墾荒地,同時朱元璋也下令減少老百姓的賦稅。

既然有地可種,賦稅也不多,之前那些江西的老百姓自然也就心甘情願的留了下來。

第二次遷徙發生在明朝中期,相比第一次老百姓們出於各種原因自願留下來,第二次人口遷徙就是強制性的了。隨著明朝中期經濟的復甦繁榮,我國也逐漸出現了資本主義苗頭,造就了許多富豪,富豪為了進一步擴大資源優勢,自然也就無休止的對明農民進行壓迫剝削,資本家的心本來就是貪婪的。

除此之外,政府官員也變得越來越腐敗,相比從國家拿到的好處,富豪們給官員們的好處更多,更豐厚。於是,大多數政府官員就開始和富豪們沆瀣一氣,合起夥來壓榨農民,通過這樣的無恥手段,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作為明朝比較富庶的地區,江西地區的官僚壓榨更為嚴重,底層的老百姓們忍受不住殘酷的剝削,開始向著貴州遷徙。相比明初的那次遷徙,這一次的規模更大。

第三次發生在清代初期,特別是康熙和雍正兩位皇帝時期,江南地大量商人開始進入貴州做生意,其中,江西商人最多,在今天貴州境內依然有大量當時的江西會館,非常著名的“萬壽宮”,都是當時江西商人興建的會館。

最後一次遷徙發生在近代,抗戰時期,隨著江南和北方很多土地被日本人佔領,發生了“北方人”和“下江人”到貴州避難的遷徙事件,其中“下江人”中也是以江西人居多,這個時期遷徙到貴州的多達七十多萬人,其中江西人佔到了少一半。


夏目歷史君


貴州的漢族,主要是黔北和黔中地區,比如遵義、貴陽、安順這些地方,還有黔西南、六盤水等地的漢族人口比較聚集的地方,很多都是祖上遷徙過來的,比如六盤水,至今仍有不少人是北方口音,當年三線建設時期,到貴州西南支援建設的人不少。

還有歷史上的,比如清朝的“湖廣填四川”、朱元璋時期的“調北征南”,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比如安順和貴陽一帶的黔中地區,很多那種石板房屋構造,也就是過去說的“屯堡”建築,就是用來屯兵用的,後來逐漸演變成了民屯。

△湖廣填四川路線圖

而“湖廣填四川”,也是歷史上的一次大規模移民,因為當年的四川因為戰亂,導致人口減少,而當時官方通過一些政策優惠,吸引人口往西遷移,清末《成都通覽》曾描述“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據說有湖北、江西、福建、廣西等十幾個省份的居民都有在移民行列之中。

在遷移的過程中,也許一部分人不願意再往西,也許是覺得貴州這個地方風水還不錯,特別是氣候很適宜人類居住(這一點,其實和遠古時代的古生物也有淵源,貴州地質富產煤礦,而很多煤就是遠古生物的遺骸演化而成,說明遠古時期,這片地帶就很適宜物種生存了)。

△屯堡是明太祖朱元璋調北征南,在通往西南邊陲要道安順一帶屯兵屯田而形成的

封建的古代,之所以有一些文獻會認為雲貴、兩廣等地帶是“煙瘴之地”,其實是人為的因素導致的:主要是因為遠離中原權力中樞,所以被認為是西南邊陲,但實際上,雲貴、四川和兩廣等地的自然環境,未必會輸給北方那些有沙塵暴和酷寒酷暑的北方城市。

除了這些有意識的遷移歷史,另外一些可能就是古代為了躲避戰亂而逃過來的,貴州遠離中原權力中樞,不在“中原逐鹿”的範圍內,所以比較少有戰亂,哪怕是當年蔣介石選擇陪都,也選的是重慶(水陸交通要塞),而不是貴陽,所以貴州也因此躲過了世間的很多紛爭,成為亂世年代的“世外桃源”。

△貴陽安順一帶的民居民俗,很有江南特色和明代遺風

總之,貴州之所以有很多人的祖上往上數幾代,很多都能找到外省人的淵源,特別是江西,因為江西自古是魚米之鄉的江南,人口不少,現在很多貴州人說話的口音,特別是說普通話,貴普話的口音就和江西普通話口音比較像。

不管怎樣,曾經的一個段子,很多人都深信不疑:江南千條水,雲貴萬重山,五百年後看,雲貴賽江南。而今,距離這個“段子”的網傳出處劉伯溫的那個年代,恰恰好有五六百年的歷史了。


貴陽小數據


為什麼貴州的很多漢族人,祖籍都是江西呢,特別是吉安府,大石板,大橋頭?其實原因很簡單

中國地大物博,自始皇帝派兵收拾南越,一統中華之後,原屬化外之地的廣東,廣西,湖南,貴州,江西等南方諸省份變成了漢地,各民族雖然來源,風俗不同,但都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

隨著時間的延長,中原這這些地方的交流日益繁盛,是以貴州人祖籍江西,其實這也不是什麼難以理解的事情

據考證,歷史上江西的人口有許多次大遷徙,一些是由於國家下令遷移的,比方明代的“調北填南”、明中期的“流民進雲貴”等,其時,許多軍戶、民屯,進入貴州,解決江浙、江南一帶人多地少的對立,現在黔中地區的安順、貴陽,都還看得到“屯堡文化”,也就類似於屯兵的軍戶。而且貴州地勢險要,多年來因為躲避戰亂,逃到這裡的人不計其數,這就是問題的答案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這個問題我已經在2018年1月31日在一個類似的問答中做了回答,已有19萬人閱讀獲300多人點贊,還有許許多多的評論和回覆,在此就不重複了。

貴州省許多人都認為自己祖籍是江西,而且族譜上有白紙黑字的明確記載。他們絕大部分都是來自吉安府,有泰和縣,吉水縣。少量的自稱來自新幹縣(古稱“新淦”縣)還有臨江府(現樟樹市臨江鎮,清朝以前臨江設府)。而來自吉安府的都是說“大橋頭”、“小橋尾”、“十字街”、“大井頭”、“筷子街”、“剪子巷”、“朱市港”、“石灰街”、“大石板”等等。我曾經在泰和縣政府網站上貼過一幅帖子,就是詢問泰和縣有沒有十字街?以及上面列舉的這些地方?過了兩個多月有人回覆說:沒有。後又在吉安市政府網站上詢問,也說沒有。有一熱心人指出:這些地方現在沒有,並不是說以前沒有。很有可能這些地址是移民的集中點,也就是官方指定的移民集合的地點,也許是個臨時地名。我覺的這種說法有道理。我在遵義期間遇到過一位姓肖的中年人,他說他祖籍是吉安府泰和縣馬家洲,經過打聽果然有這個地方。這說明雖然經過幾百年,一些準確的地名還是存在,因此,說上述地名可能是臨時集合點是有道理的。

至於說貴州很多漢族人祖籍是江西,這一點我不認同。2002年我在黔東南遇到一個陳姓男子,他說祖先來自江西德安縣,他是苗族。我告訴他,全國各地陳姓人氏許多都是來自德安縣的“義門陳”。德安義門陳是漢族,他祖先是什麼時候,什麼原因移民貴州的,為什麼是苗族,這個我沒有多問。

(非常感謝各位江西老鄉的回覆,你們的回覆完善了我的這篇回答,也讓更多的祖籍是江西的貴州朋友有了更清晰的尋根問祖的線索,希望貴州的朋友能看到)


用戶4454429173


其實在漢朝之前,江西屬於不毛之地,人口也比較少。最多的時候40萬不到,在全國排到20名左右。後來由於中原戰亂,大量的人口往南遷移,江西的經濟迅速發展。


等到元朝初年,江西人口已經高達1700多萬,位居全國第一,是當時的四川、湖南、湖北、貴州、雲南五地人口之和。但是江西本來就不大,所以人口密度越來越大,不得不向外遷徙。

整個遷徙過程以明清時期最為明顯,出現大規模的遷徙運動總共有三次。

明朝初年江西填湖廣:當年朱元璋在北方稱帝之後,全國內仍然沒有完全平靜下來。他以江西為根據地,不斷派兵進駐湖廣以及雲貴地區。

古代打仗不同於現在,一是需要人,二是需要錢。古代國庫來源於勞役,因此大大加重了江西本地人的生活負擔。但是朱元璋又是以愛民著稱,所以在兩湖地區放寬賦稅政策,吸引了大批來自江西的農民。

明朝中期流民進雲貴:等到明朝中期的時候國力雄厚,出現了大批的富豪。但是這些富豪的出現,都是以剝削農民為基礎。甚至在山西地區,出現了富豪和官府勾結,壓迫農民的情況。

有的人走投無路落草為寇,膽子小的人只能被迫遷移。不過湖廣地區的人口已經飽和,只能選擇雲貴地區。當時江西遷徙到雲南地區的人多達70多萬,根據當時的人口基數來算,已經相當之巨了。



明末清初大肆屠殺:明朝末年天下大亂,農民紛紛揭竿起義。張獻忠,吳三桂等人的出現,造成大量的流血事件,整個四川基本上不見人煙。為了彌補這一空檔,清朝初年頒佈了很多政策。

政策頒佈之後,吸引了很多來自湖廣地區的農民,紛紛湧入四川地區。由於這一部分不是我們今天的主要內容,所以下面不再詳細描述。

如今雲貴地區的很多人,之所以說自己祖籍來自於山西。就是在第二次移民階段,大部分山西人被迫背井離鄉,來到了雲貴地區。除了這一次之外,之前講的元末明初也不容忽略。

朱元璋時期:徵北調南亦稱太祖平滇。當時在東北和雲南地區,仍然有一批人打著元朝的旗號。朱元璋命穎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藍玉、西平侯沐英三人,率領大軍30萬,平定雲南地區。

平定雲南地區的叛亂之後,西平侯沐英也留在了此地。他是朱元璋早年的養子,對朱元璋可謂是忠心耿耿。朱元璋後期大肆屠殺開國功臣,沐英就沒有深受其害。

留在此地的官兵多達幾萬人,外加朱元璋又下了一道指令:就地屯田養兵,家屬隨後遂焉。這些駐守人員不僅僅是官兵,更是本地的農民,他們成了雲貴地區最初的開荒者。

而這一批人當中,有很大的山西籍士兵存在,因為山西在之前人也多,招的兵自然多。

除了第一部分所說江西填湖廣之外,還有一部分是江西定雲貴。後來在貴州地區擔任土司一職的很多人中,江西籍貫的士官佔據了很大一部分。畢竟雲南地區人們之後,自然而然會向貴州滲透。

於是有的人家譜當中如此記載:

曾鞏後裔曾德一祖居江西南豐,至明朝初年,任徵遠將軍之職,率師來黔,鎮居安順府。王倒犁系王家牌王氏始祖,於明洪武年間隨父由江西來到黃平舊州,王倒犁與苗寨女潘“阿扁”結為連理。畢節撒拉溪路氏,先祖從江西隨軍入黔,路元升於清雍正中歲貢後,其子孫中出三位進士。


而且雲貴地區地處偏遠,自然就成了很多罪犯的逃避天堂。他們為了躲避追捕,有的人拖家帶口來到了雲貴地區。當然這一部分只是少數,相對於其他人來說可以忽略不計。

除了之前所講到的軍屯之外,江西的商人也在遷移貴州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明朝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很多人選擇棄軍從商、棄農從商,大批商人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而且江西本就非常重教育,經商頭腦也可謂是數一數二,江西的贛商(江右商)在全國也比較有名。相對來說貴州地區比較貧瘠,於是大批的商人來到貴州販賣商物。

比如說貴州貴陽的油業,曾經就被江西豐城人壟斷。曾經仁懷茅臺“永隆裕”鹽號,貴陽“永發祥”鹽號,曾經都是江西人的產業。

如今在貴州地區,很多地方仍然叫江西村、江西路。如今的貴陽四中(後被七中整合),它的前身就是豫章中學。豫章是古代設立的郡,管轄範圍相當於現在的江西省。


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代表著貴州曾經確實聚集了一大批的山西人。當然這是近代資本主義萌芽發生之後,由於商業活動的展開,而出現的山西人遷移貴州的故事。

為何有人說自己祖籍是大石板、大石橋、吉安府?其實這和山西大槐樹的故事差不多,想必這個很多人都聽過。就是說自己的祖籍來自於山西大槐樹下,而且自己的小腳拇指是兩半的話,也說明了是來自這裡。

因為當時山西大槐樹是一個很大的中轉站,很多人移民的時候都要從這經過,時間長了就忘記了自己本來住在哪,只知道走的時候有一棵很大的槐樹,因此只記住了山西大槐樹。

同樣的大石板、大石橋,應該和這個原因差不多。吉安府很有可能是當初移民的中轉站,移民之前具體的住址,由於時間太過久遠已經記不清楚了,只記住了走的時候看到了大石板、大石橋。


史之策


如果問起貴州人他們祖籍來自哪裡,很多人都會回答“江西”,特別是吉安府廬陵縣大橋頭、江西省朱氏巷等地方,他們的祖上是江西人,是記載在他們的家譜之中的。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很多貴州人為江西人的後裔呢?

1、政權擴張

出現這一歷史現象與明朝的政權擴張有莫大的關係。

明朝初期,朱元璋登基稱帝,為了進一步加大控制權,朱元璋開始派兵,當時的首要目標就是湖廣和雲貴地區,出兵必然就意味著大量的官兵招募,當時江西地區作為重要的人口聚居地,自然也很容易滿足這一需求。

當年,大量的江西老百姓加入了軍隊之中,而後,朱元璋將這些軍隊派到了雲貴高原之上,將這些地方攻佔之後,為了防止動亂的發生,那些來自於江西的明軍們就駐守在了這裡。等到他們退役之後,因為路途遙遠,再加上古代交通極其不便,想要回到江西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於是,他們便選擇留在了這裡生息繁衍。

2、政策因素

古代的皇帝為了鞏固自身政權,會將軍隊、物資等調遣到貴州,來維護當地的穩定。

漢朝漢高祖時代,為了防止六國舊貴族的殘餘勢力仿照推翻秦朝那樣推翻漢朝,強制將這群人遷移到了關中(如今江西等地);漢武帝時代,為了加強朝廷權力,漢武帝強行將各地豪強遷移到關中。

明朝朝廷也曾制訂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比如免除賦稅,鼓勵開荒,讓江西過剩的一部分人口進入到貴州生活。

3、商品經濟的發展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經濟因素是人口遷徙的一個重要因素。

特別是康熙和雍正兩位皇帝時期,江南的大量商人開始進入貴州做生意,其中,江西商人最多,在今天貴州境內依然有大量當時的江西會館,非常著名的“萬壽宮”,都是當時江西商人興建的會館。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江西贛商在全國影響力很大,是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商幫之一,所以,前往貴州從事貿易的贛商不在少數,因經商而遷往貴州的江西人也隨之增加。

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著名收藏家朱啟鈐所編纂的《紫江朱氏家乘》記載其始遷祖德泰公,世居江西臨江府新喻縣擢秀鄉長樂裡吳塘長髮太皞洞,後至貴州貿易,並最終定居貴州開陽縣。


又如黃平縣王家牌王氏,始遷祖王倒犁,以開坊鑄鏵為業,後人繁衍昌盛,八十年代曾任貴州省省長的王朝文即為王家牌王氏族人。

4、躲避戰爭

戰爭打破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所以當地一旦出現戰亂,人們就會逃難到別地。

抗戰時期,隨著江南和北方很多土地被日本人佔領,發生了“北方人”和“下江人”到貴州避難的遷徙事件,其中“下江人”中也是以江西人居多,這個時期遷徙到貴州的多達七十多萬人,其中江西人佔到了少一半。


春朝青牛


華夏的擴張

關於遠古的中國,近代以來有這樣的說法:認為最古老的中國只包括河南省(夏朝),之後歷代王朝不斷擴張,終於在清朝,奠定了今天的版圖。在版圖膨脹的同時,歷代統治者還會出於各種原因強行讓百姓移民——比如漢朝漢高祖時代,為了防止六國舊貴族的殘餘勢力仿照推翻秦朝那樣推翻漢朝,強制將這群人遷移到了關中;漢武帝時代,為了加強朝廷權力,漢武帝也強行將各地豪強遷移到關中。

此外,更多的移民,是出於戰後重建關係,比如明朝初年對貴州的移民。

千載貴州

貴州在中國歷史上,曾因為山地太多,而被中原的士大夫視為蠻荒之地,甚至還留下了“黔驢技窮”這個成語。貴州的歷史,讓大多數人感到茫然。

秦漢時代的貴州和雲南一起,被視為“西南夷”的一部分。漢武帝時代,漢朝朝廷和西南夷建立了朝貢關係,並留下了“夜郎自大”這一典故:夜郎王問漢朝使臣:漢朝和夜郎國哪個大?後世為此譏笑夜郎王沒見過世面。但如果結合雲南、貴州等地的地理情況來看,或許我們會理解,建立在山區的夜郎國交通何等不便?指望一個大山中的國王對外界有深入瞭解,頗有些強人所難的意味。


之後歷朝歷代,貴州都處於土官治理的狀態——中原天子不斷更替,戰亂時常爆發,而貴州由於特殊的地理性,總能避免這些戰亂的衝擊,對於貴州土民來說,或許這也算是一種幸福。這一切到元朝末年發生變化。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元朝進入北元時期。北元朝廷雖然被後世稱為北元,但是雲南和貴州的不少土司,依舊奉北元朝廷的號令。為了防止北元有東山再起的一天,朱元璋決定剪除北元在西南地區的勢力——於是,有了明朝大軍征討雲南、貴州的歷史事件發生。

江西移民

明朝確立在雲南和貴州的統治以後,朱元璋考慮到:大明朝廷如果想長期掌控雲南和貴州,就需要在雲南和貴州駐軍。朱元璋將養子沐英封在了雲南,是為著名的雲南沐王府,此外,明朝還在雲南、貴州設置了大量的軍屯——其中,有大量的軍士來自江西。朱元璋命這些軍士將家屬也帶到軍屯地點,在這裡繁衍,於是,貴州有了最早的江西移民。

此外,由於江西人口過剩,明朝朝廷又制訂了一系列的政策,讓江西過剩的一部分人口進入到貴州生活。一般認為,這些軍士和民眾,就是貴州境內祖籍江西的漢人祖先。

有說法認為,江西各州府中,以當時吉安人口最多,也有說法認為明朝朝廷在推動江西移民進入貴州的過程中,曾以吉安為中轉,為此,很多貴州的江西裔漢人自稱祖先來自吉安府,而所謂大石板和大橋頭,一般認為,可能指的是吉安境內的某處重要的路標。


藤樹先生


貴州的漢族人最早來源於西漢時期,有記載的是唐朝平定南昭起義後,留軍駐守,以後的朝代,漢人到貴州的原因,一是三千里充軍,發配到貴州,二是駐軍屯田(類似於現在的生產建設兵團和三線建設),三是戰亂或自然災害,從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市的災民湧入。

知道了以上歷史,你就知道了貴州的漢族人的來歷,那麼,為什麼以江西的漢族人居多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1,早期江西經濟發展較好

秦統一中國以後,各地經濟客觀上得到了發展,而此時,江南還沒有規模開發,惟有江西、湖南發展較快,尤其是江西,當時的經濟甚至能與中原省份相比較。

2,早期江西文化發展較快

由於江西的地理位置,便於文化交流,特別以南宋文天祥為代表的江西人,大大促進了文化變流與發展,與貴州、四川、湖南的文化交流,客觀上為移民打好了基礎。

3,早期江西人口比較繁榮

與中原地區相比,江西的戰禍相對很少,安定的生活,必然促進人口的增長,而在生產力相對落後的古代,一旦有天災與人禍,居住地的人必然會向外遷移,當時的中原人習慣遷往南方省份,而江西人則習慣遷往西南地區,尤其是貴州。

吉安府在江西地位十分突出,大石板,大橋頭,實際上應該是移民的出發地,就與同中原人永遠記住,他們的老家是洪洞大槐樹一樣,都是把對故鄉的思念依託一塊石扳,一座石橋,一棵槐樹上。





中國工藝一紫玉


以前江西的漢族發展很好,很團結。聽說百犬同食的故事嗎?所以皇帝分了分散勢利。把漢族趕往貴州。然後又把貴州的苗族追到高山上去,就是歷史上的追苗趕漢的故事。



遵義聖力農產品


本人姓彭,祖先也是來至江西集,朱市巷的,上字輩是,元,繼,許,忠,朝,士,正,天,興,順。。下字輩,家,運,起,宏,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