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守信者更多受益、讓失信者寸步難行

【誠信建設萬里行】

  部分訂票平臺頻現“大數據殺熟”亂象,讓不少消費者困擾不已;一些交友、招聘平臺發佈虛假信息,令廣大用戶防不勝防……截至目前,我國網民規模已達8.54億,如何在網絡空間更好地構建誠信體系,提升信用水平、防範失信行為,成為互聯網領域一項重大課題。

  “讓守信者更多受益、讓失信者寸步難行,匯聚網絡誠信建設的強大合力。”在近日舉行的2019中國網絡誠信大會上,中央網信辦副主任、國家網信辦副主任盛榮華表示,主管部門要各司其職,堅決打擊和整治網絡誠信缺失等擾亂市場秩序行為;互聯網企業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嚴格管理審核,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各級網絡社會組織要紮實推進誠信教育、行業自律等工作,通過行業公約、行業標準、誠信倡議等形式,引導互聯網行業規範運營。

依法治網與技術管網有效結合

  會上,商務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任鴻斌公佈了一組數據:電子商務交易額從10年前不足4萬億元到2018年突破30萬億元,網絡零售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貢獻率超40%。“相關法規政策陸續出臺,促進監管效率顯著提升,違法失信行為得到有效遏制。”任鴻斌說。

  近年來,中央網信辦也會同有關部門加快推動網絡誠信工作,開展了違規失信專項治理等系列行動,創辦了全國網絡誠信宣傳日活動,推動出臺《網絡安全法》《電子商務法》等法律法規,在宣傳誠信理念、推進依法治網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要堅持依法治網與技術管網相結合。在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基礎上,提升對售假販假、網絡詐騙等違法行為的檢測、預警、發現、處置的能力,探索將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於信用監督,著力淨化網絡環境。”盛榮華說。

  如何藉助科技優勢促進城市徵信體系建設?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副主任汪育明認為,智慧信用體系須實現信用信息的記錄、建檔、採集、存儲、歸集、處理、傳輸、交換、共享和應用等環境的自動化、智能化,可自動檢測全國範圍、地區、部門、重點領域、重點信用主體的信用狀況,並根據信用狀況和信用輿情職能做出信用評價、出具報告,實現信用信息在社會場景中的自動化、信息化應用。

  隨著技術不斷進步,誠信監管手段也日趨智能化。“藉助‘互聯網+’實現全流程監管、分類精準監管、聯合協同監管,推動信用手段在事前、事中、事後監管和跨部門聯合獎懲中的應用。”蘇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楊曉峰說。

強化行業自律,改善網絡生態

  “媒體是網絡內容建設的主力軍,要堅守職業操守和行業倫理。”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許正中認為,網絡媒體、社交平臺應積極承擔平臺主體責任,提高政治站位,清除“害群之馬”。

  中國記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吳兢提到,網絡媒體既要眼睛向內加強管理,又要眼睛向外接受監督,不斷築牢誠信防火牆。光明網總裁、總編輯楊谷也認為,在網絡誠信建設方面網絡媒體要“衝在第一線”,不斷加強自身精神文明建設,做網絡誠信的標杆、旗幟。

  近年來,不少互聯網平臺也在相關垂直領域探索“科技打假”。“我們針對謠言治理,建立了謠言識別、事實核查和闢謠處置等一系列機制,共同打擊違反網絡誠信的違法行為,為鑄造清朗網絡空間履行主體責任。”騰訊公司公共事務副總裁陳勇說。

  在本屆網絡誠信大會期間,中央網信辦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組織16家網站、平臺簽署《共同抵制網絡謠言承諾書》,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

完善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

  “加強制度建設,完善誠信體系,積極推進網絡誠信制度化建設,加快完善互聯網領域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提高制度的執行力和約束力,推動構建更加完善的網絡誠信體系。”盛榮華說。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趙辰昕介紹,目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斷取得積極成效,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實現全覆蓋,所有法人和非法人組織都擁有了唯一的經濟身份證號碼;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已聯通所有省區市,歸集各類信用信息超400億條。

  “要重點抓好制度的‘制’和治理的‘治’,將信用建設和信用監督中行之有效的辦法上升為制度規範,鼓勵開展差異化的信用評價服務。”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尚冰提到,信息通信行業已組建業務經營不良名單和失信名單的管理制度,向全社會公示經營不良企業1.96萬家;44家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委以及相關單位聯合簽署聯合懲戒備忘錄,加大對失信主體的懲戒力度。

  會上,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與31家互聯網企業啟動平臺經濟領域信用建設合作機制,併發布了由成員單位聯合起草的《西安倡議》。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會長任賢良說,要廣泛深入地開展網絡誠信活動,打擊網絡詐騙和數據造假,包括電商平臺刷單、殺熟、虛假廣告、信息洩露等不誠信行為。“牽住網絡誠信這一牛鼻子,打造誠實守信的網絡空間,讓誠信真正成為互聯網上的‘通行證’。”

  (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