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五糧液”的前世今生

一文讀懂“五糧液”的前世今生

這是輝月有話說的第 29 期分享

01 五糧液的配方

公元765年,53歲的杜甫乘船東下路過戎州(宜賓),戎州長官楊史君設宴東樓。杜甫對宴席上的“重碧酒”情有獨鍾,欣喜之餘不禁賦詩一首:“勝絕驚身老,情忘發興奇。座從歌妓密,樂任主人為。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樓高欲愁思,橫笛未休吹。”

這首詩的大概是說:“喝著土特產的小酒,吃著新鮮的荔枝,左右美女如雲。雖然吃吃喝喝興致高漲,可惜的是身體不再年輕,想浪也浪不動了。”

杜甫詩中的“重碧酒”,就是宜賓本地採用4種糧食釀造的春酒。

宋代,宜賓姚氏槽坊姚君玉改良了傳統釀造技藝,使用5種糧食釀造出“姚子雪曲”,被奉為上品,這也是五糧液的雛形。

明初,陳氏接手姚氏槽坊,改名“溫德豐”,陳氏是個好鑽研的傢伙,他在“姚子雪曲”的基礎上不斷實驗改進,終於釀出質量上乘的大麴酒。陳氏將總結出來的秘方視若珍寶,生怕秘方外傳,於是立下“傳子不傳女”的規矩。

一個故事,但凡有“傳子不傳女”說法,都會有轉折。“陳氏秘方”傳到第六代陳三時,遇到一個尷尬的問題,陳三無兒,絕後了。無奈之下,陳三把秘方傳給了他的弟子趙銘盛。

趙銘盛是個講究人,臨死沒有把秘方傳給兒子,而是傳給為他養老送終的徒弟鄧子均,故事到這已經是清朝末年。

作為陳氏秘方隔代傳人,鄧子均在1911年收購了陳氏的“溫德豐”糟坊,改名“利川永”。鄧子均雖出身貧苦,卻有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他繼承陳氏秘方之後,開始用高粱、大米、糯米、玉米、蕎子、大麥、黃豆、綠豆、胡豆9種糧食生產雜糧酒。

最初,鄧子均去掉含油質的黃豆和含鹼的胡豆,只保留高粱、大米、糯米、玉米,蕎子5種糧食。接下來的生產過程中,他發現蕎子放多酒尾苦澀,玉米放多酒性帶燥。最後在宜賓名醫孫我山的幫助下,根據醫藥配方原理增減配料,並結合時機以及藥曲定量,加以改進。

經過多年實驗,鄧子均終於釀出了比“陳氏秘方”質量更高的大麴酒。至此雜糧酒配方已和最初的“陳氏秘方”大不相同,而是更加接近如今的五糧液。

鄧子均的雜糧酒產量很小,但在宜賓城久負盛名,但凡大的宴飲,席間大多出自他的槽坊。一次晚清舉人楊惠泉在座,眾人對美酒讚不絕口之時,他開口問這酒叫什麼名字?

鄧子均回答說:此酒採用五穀雜糧釀造,一般人都叫“雜糧酒”,我覺得不好聽,就改成了“春花”。楊惠泉一聽,氣不打一處來:“這倆破名字,一個低賤、一個低俗。此酒汲取五穀精華而成瓊漿玉液,我覺只有“五糧液”才能襯托此酒之不凡!”

鄧子均聽從了楊惠泉的建議,1932年註冊五糧液商標,“利川永”糟坊的五糧液開始行銷海內外。

解放前,除了“利川永”,宜賓還有3家比較大的槽坊“長髮升”、“德勝福”、“張萬和”:

1)“長髮升”擁有明朝初年建造的老窖池,所產雜糧酒品質也非常高;

2)“德勝福”槽坊雖說與“溫德豐”建造年代相仿,規模也比較大,雖然是後世子孫不大給力,少數老窖所產“尖莊麴酒”最為有名,質量僅次於“利川永”和“長髮升”。

3)“張萬和”窖池大多清中期所挖,勝在工人釀技精良,少數的幾口窖池中可以釀出上等雜糧酒,取名“元曲”,此酒曾代表中國參加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並獲金獎(1915年的事,哪個酒廠都想搭上關係)。

解放後的1951年,政府組織“利川永”和“長髮升”成立“宜賓市大麴聯營社”,開始釀造“五糧液”、“尖莊麴酒”,之後在聯營的基礎上逐漸接納了十餘家槽坊,最終組成“四川宜賓五糧液酒廠”,五糧液在各家槽坊的配方基礎上,對五種糧食的配比做了適當的調整:高粱24%,大米28%,糯米7%,蕎麥31%,玉米10%。

60年代開始,五糧液開始進行研究實驗。歷經化學分析、反覆驗證。在釀酒過程中發現高粱產酒香、玉米產酒甜、大米產酒淨、糯米產酒綿、小麥產酒躁。為解決酒中微帶苦味的問題,五糧液正式將配方中的蕎麥更換為小麥。

最後,五糧液將配方固定為:高粱36%,大米22%,糯米18%,小麥16%,玉米8%。

02 五糧液的窖池

老話說“千年老窖萬年糟,酒好全憑窖池老”。這句話吹的有點大,但也充分說明老窖池對濃香型白酒的重要性。哪怕60年代困難時期,國家也沒有停止五糧液和瀘州老窖的糧食供應,目的就是為了保持老窖池的菌落群。

五糧液的窖池採用黃泥黏土建造,新窖使用7、8個月後黃泥變烏,再過大約兩年,逐步變灰白色,泥質由綿軟變脆硬,酒質隨窖齡增長而提高。再過20餘年,泥質重新變軟,脆度進一步增強。泥色由烏白變為烏黑,並出現紅綠等彩色,開始產生一種濃郁的香味,初步形成“老窖”。百年以上老窖池的窖泥在陽光下顯斑斕色彩,產品質量也隨之顯著提高。

酒窖越用越老,窖香越來越濃,酒質越來越好。一般來說5年內的窖池不出優質酒,10年以上可能產國家級名酒1%-2%,30年以上20%,50年以上40%,100年以上窖齡出優質酒率達60%以上。陳年老窖對產品質量有決定性影響,可以說老窖就是濃香型白酒的命根子。

別人家的命根子都握在自己手裡,而五糧液命根子卻和“長髮升”的尹氏家族一直糾纏不清。

這個問題說來有點話長,解放前期尹氏家族第十八代孫尹伯明是“五卅”運動中被捕的四十九名愛國學生之一,曾與劉少奇、劉華等一起從事工人運動。

文革時期尹伯明受到牽連,被打成宜賓“三號特務”,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改造,並扣上了“叛徒”、“特務”、“劉少奇同夥”三頂帽子,之後不久後在幹校病逝,1980年尹伯明案件才得以平反。

1984年國家開始落實以前政策,宜賓市政府將錯改的18.17平米房屋和16口明代窖池的所有權,歸還給了尹氏家族。本來五糧液有機會用8萬將這16口古窖買斷,結果當年五糧液覺得16個破坑要8萬太貴。政府通過做工作,尹氏家族同意把價格降到5萬,五糧液還是貴賤不要。

五糧液心想憑本事佔的地,為啥還要出錢買?再說挖個小坑哪用這麼多錢?於是拿著8萬塊錢,撅屁股吭哧吭哧的在邊上連挖好幾十個坑,這些坑後來成了五糧液的504車間。

面對油鹽不進的五糧液,市政府反覆協調督促。最終五糧液不情不願的每年象徵性付些租金。就在2009年,五糧液連TM租金都不打算給了。尹氏家族一氣之下把五糧液告上法庭,官司陸陸續續打了10來年。直到現在,這16口明代古窖所有權還沒有定論。

不得不說五糧液前領導挖坑確實專業,現在填都填不上了。

03 五糧液的酒

五糧液屬於濃香型白酒,從配料上看濃香有兩大流派:單糧和多糧。單糧濃香酒體窖香濃郁,香味協調,綿甜爽淨,以瀘州老窖為代表;多糧濃香酒體醇厚豐滿,幽雅細膩,以五糧液為代表。

五糧液酒廠成立之初,共有酒窖144口,年產36.8噸,其中五糧液只有2.6噸。剛開始工人對生產過程不能完全掌握,以至於生產受挫。1954年宜賓領導三番五次拜訪鄧子均,最終這個保守的老爺子終於答應出任酒廠技術指導。在鄧子均的指導下,五糧液生產終於走向正軌,產量大幅提升。

1952年的第一屆評酒會,五糧液忙著聯合整頓沒參加。1963年第二屆全國評酒會,五糧液被專家贊以“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淨爽、各位協調、恰到好處”,在大麴酒中以酒味全面著稱。在這屆評酒會上,五糧液被評為第一名並榮獲中國名酒稱號(茅臺酒只得了第五名)。之後的第三、四、五屆評酒會,五糧液一直蟬聯中國名酒稱號。

八十年代,為了保持五糧液的獨特風格,酒廠採用系統分析方法,形成了五糧液計算機勾兌專家系統,保持了五糧液產品質量的穩定。

濃香型白酒與醬香、清香不同,要想擴大生產就要建新窖池。即便採用“人工老窖”的方式,也會產出大量達不到五糧液品質的白酒。五糧液很早就開始多品牌戰略,最初比五糧液稍差的就是“尖莊麴酒”,再差就是“火爆”、“乾一杯”等等。五糧液早期出品的“尖莊麴酒”,酒質上乘,老酒市場裡的價格也逐年走高。

隨著產能的不斷釋放,五糧液除自身運營品牌,開始大規模做貼牌產品,高峰時期貼牌產品達到一千多個。這些貼牌雖然為五糧液帶來巨大的利潤,但也嚴重稀釋了五糧液的品牌價值。

普通裝五糧液,在和茅臺的追逐中漸落下風。如今茅臺價格一騎絕塵,五糧液在糾結中追隨趕著茅臺的步伐。追的步子邁小了,怕落的太遠。邁的太大,又怕扯著蛋。在與茅臺的競爭中,五糧液已經亂了陣腳。

由於五糧液的多品牌戰略,導致中低端產品混亂不堪,結果就是徹底摧毀了大眾對其中低端產品的信任感。市場上形形色色的五糧液股份公司產品,叫好又叫座的屈指可數,大部分都是包裝精美的垃圾貨色。

目前五糧液中端產品中,品質相對穩定的只剩下五糧春、五糧特曲、亞克力裝1995專賣店酒;原本盛典六和液還不錯,但改版後基本報廢;至於國五液、元曲、國賓酒之流,酒質極不穩定。

低端產品只有五糧頭曲、五糧醇、尖莊還可以,其它亂七八糟看都不用看。

早在2002年,五糧液就意識到貼牌問題的嚴重性,開始主動整頓清理,並出臺了198工程(1個世界品牌,9個全國品牌,8個區域品牌)。

如今來看,這個198工程基本宣告失敗:世界的五糧液喊這麼多年,依然在國內轉圈圈;9個全國品牌除了五糧春、五糧醇,尖莊稍有名氣,其餘走的走,散的散;至於8個區域品牌,現在都不知道死到哪裡去了。

2018年底,五糧液以“長髮升”16口古窖池為基礎,再加上其它100多口明清窖池,組成501車間。開始推出超高端新品:“明池釀造501”。

198工程早就不提了,1+5產品戰略也改成了1+3戰略,這個“明池釀造501”就是戰略新品,至於市場買不買賬還是未知。

據說現在五糧液又開始了瘦身運動,希望這次它能減肥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