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刑警陳華軍:給案件“把脈問診” 做公平正義的“守衛者”

他曾是刑偵戰線的一把“利劍”,奮戰在案偵一線20餘年;現在,他轉戰“幕後”,成為一個嚴把案件審核關的一位“質檢員”;他更是一線案偵民警的“定心丸”,讓大家在辦案時心裡更有底。

他就是萬州區公安局刑警支隊法制工作室民警陳華軍。3年的法制崗位工作,他嚴格對案件事實證據、辦案程序進行把關,確保“不冤枉一個好人,也絕不放過一個壞人”,累計審核案件1000餘件,讓770餘名犯罪嫌疑人伏法,先後被市公安局和區公安局記功嘉獎。

萬州刑警陳華軍:給案件“把脈問診” 做公平正義的“守衛者”

把脈案件的“質檢員”

不能冤枉一個好人,也絕不放過任何一個壞人。這是陳華軍擔任法制民警以來,給自己定下的一個工作圭臬。因此,對於每起案件的事實、證據、定性,他都講求嚴謹和專業,對發現的問題會毫不留情地給予糾正。

“雖然我很少與案件當事人直接接觸,但我好比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將觸角延伸到案件偵辦的每一個環節,對案件事實證據、辦案程序嚴格把關。”陳華軍說,這不僅需要有過硬的法律知識,更需要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得時刻掌握正確的執法導向,把好審核關。

2016年底,刑警支隊接到一起盜竊的報警。偵辦過程中,案偵民警產生分歧,有的認為只是普通的民事行為,有的則認為是盜竊犯罪。

陳華軍介入案件後,通過對相關信息和資料進行綜合研判,結合自己20多年的案偵經驗,斷定這就是一起盜竊類的刑事案件。於是,他圍繞案情找出問題難點,找出對應的法條。接著,他給辦案人員提出新的偵查方向和思路,最終認定這就是一起盜竊案件,讓嫌疑人受到應有的懲罰,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得到了維護。

“如果把每一起案件看作一件‘產品’,那麼我好比是質檢員,產品質量不合格決不允許出‘廠’。”陳華軍如是說道。

正是憑著這樣的態度,擔任法制民警以來,陳華軍總是能夠準確捕捉到一些案件中的“紕漏”,再對“症”下藥,答疑解惑,做到服務、指導與監督三者的有機統一,同事們都稱他是給案件把脈問診,嚴把案件審核關的法制“質檢員”。

萬州刑警陳華軍:給案件“把脈問診” 做公平正義的“守衛者”

辦案民警的“定心丸”

法制民警面對的往往只有一堆材料。不過,在陳華軍看來,材料是死的,但案件是活的。別人眼中枯燥無味的案卷審核工作,他卻津津有味。

“案件形形色色,一個案件就是一個故事,在審查案卷的過程中,時常會有新的東西發現。”陳華軍說,法制民警的職責就是當基層民警辦案遇到困難時,及時跟蹤指導,對一些重大、疑難案件提前介入,從案件定性,證據和法律依據等方面著手,確保及時準確地打擊犯罪分子,給辦案民警服下“定心丸”,為案件辦理把準“命脈”。

2017年,刑警支隊在一起網絡詐騙案件中抓獲多名犯罪嫌疑人,其中有一名嫌疑人在認定其實行詐騙的證據上顯得不充足。但是,辦案民警憑著經驗,始終感覺這人有問題,跟詐騙團伙有著密切的關係。

為防止嫌疑人逃脫打擊,陳華軍及時、認真梳理案件的前前後後,發現這名嫌疑人是該詐騙團伙中一個隱形的小頭目。隨即,他給辦案民警指出偵查方向,讓他們圍繞這一點進行調查取證,最終將這名嫌疑人成功打擊,讓他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對於犯罪嫌疑人,陳華軍總是嫉惡如仇,絕不手軟。但對於一線民警,他總是不厭其煩,熱情幫助。只要民警打來電話諮詢,他都會耐心給出解答,哪怕是在深夜。

“軍哥好比是刑警支隊案件辦理的一堵‘防火牆’,有他在,大家心裡有底。”一位支隊偵查民警如是說道。

萬州刑警陳華軍:給案件“把脈問診” 做公平正義的“守衛者”

半路出家的“幕後人”


審核案卷,指導辦案,法制宣傳……別看陳華軍現在把法制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得輕車熟路,有條不紊,但作為一名法制民警,他算是不折不扣的“半路出家”。

陳華軍今年46歲,從警已有24年。多年來,他始終奮戰在刑偵一線,憑著一腔熱血和一股衝勁,成為刑偵戰線上打擊犯罪的一把“利劍”。

2016年,由於工作出色,業務突出,陳華軍被抽調到刑警支隊法制工作室擔任法制民警。

法制工作比較繁瑣,涉及從接警、偵查、取證、抓捕、審訊、起訴、庭審等方方面面,除開案偵技術和經驗,還需要掌握豐富的的法律知識。因此,從走上崗位的第一天起,陳華軍除開正常上班時間,基本上不是在加班就是在看書,只要一有空就會鑽研大量的法律書籍,熟記各項法律條款,即使有空在家,也基本上是在“啃”書中度過。同時,他還積極找以前的法制民警學習指導,並結合自己多年的案偵經歷和實際案例研究、總結,很快完成從案偵民警到法制民警的角色轉變,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得到領導和同事的一致認可。

萬州刑警陳華軍:給案件“把脈問診” 做公平正義的“守衛者”

回首3年的法制崗位工作,陳華軍說,雖然現在從事的是默默無聞的“幕後”工作,見不到以前那種與各種犯罪分子鬥智鬥勇的場面,聞不到與違法犯罪分子刀槍相向的“火藥味”,也無法讓人看到實實在在的“銀幕”前出彩的故事,但只要看到經他審核的案件能夠高質量地辦結,保障辦案同事的努力沒有白費,就是對自己“幕後”工作的最大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