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週年峰會開幕 北約越發“找不著北”

為期兩天的北約峰會3日在英國倫敦開幕。北約成員國之間的諸多分歧,讓這次本來是紀念北約成立70週年的聚會,難以形成熱烈的氣氛。許多歐美媒體認為,不讓爭吵主導這次峰會,恐怕就很不容易。

70週年峰會開幕 北約越發“找不著北”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談 新華社發(北約供圖)


美法就稅收鬥法

70週年峰會開幕 北約越發“找不著北”

美方威脅令人無法接受,我們沒想到美國會對一個主要盟友做這樣的事。 勒梅爾


70週年峰會開幕 北約越發“找不著北”

“我不喜歡那些(技術)企業,但它們是我們的企業”,不會允許法國佔美國企業的便宜。特朗普


法國經濟與財政部長布魯諾·勒梅爾3日說,一旦美國對法國香檳、手提包等產品徵收報復性關稅,法國和歐洲聯盟準備還擊。美國政府2日威脅對24億美元法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以回應法國數字稅。美方擬徵稅對象包括法國葡萄酒、手提包、化妝品和乳酪,稅率可能高至100%。

冤冤相報

勒梅爾3日在法國首都巴黎告訴一家電臺:“一旦美國施加制裁,歐盟準備報復。”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2日說,美方調查認為,法國數字稅違反國際稅收政策普遍原則,這一稅制“對美國企業或構成區別對待,或造成過度負擔”。谷歌公司、蘋果公司、亞馬遜公司和臉書公司等美國互聯網技術巨頭是法國數字稅徵收對象。作為回應,這一辦公室提議對24億美元法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擬徵稅對象包括法國香檳、手提包、化妝品和乳酪,稅率可能高至100%。

勒梅爾2日與歐盟委員會聯絡,商討歐盟回應舉措。歐盟委員會發言人丹尼爾·羅薩里奧說:“就所有貿易相關議題,歐盟都將統一反應、統一行動。”這意味著,任何報復性舉措將在歐盟範圍內實施。

美國和歐盟陷入多起貿易糾紛。美國去年6月1日起對歐盟鋼鋁產品加徵關稅,歐盟同月對總額28億歐元的美國產品加徵關稅。根據世界貿易組織對“空中客車補貼案”最新裁決,美國獲准對歐盟採取貿易報復措施。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10月說,決定對歐盟大型民用飛機加徵10%關稅,對法國葡萄酒等歐盟農產品和其他產品加徵25%關稅。

公平之爭

特朗普3日在英國首都倫敦告訴媒體記者,“歐盟在貿易領域對待美國“非常不公平”。

勒梅爾說,法國數字稅“不針對任何一個國家”,只為“恢復稅收公平”,對歐洲企業和美國企業一視同仁。但他先前承認,30多家可能繳納數字稅的大企業中,大多數來自美國。

法國今年起施行數字稅。全球互聯網技術企業中,年營業收入超過7.5億歐元和在法國境內年營業收入超過2500萬歐元的企業按3%稅率納稅。

勒梅爾說,如果美方支持一項更新國際稅收規定的計劃,法方可能會為美國技術企業“退稅”。“我們想要的是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框架內談判國際稅收方案。”

法國和美國8月在七國集團(G7)峰會期間就“數字服務稅”商定,在經合組織框架內更新國際稅收規定。勒梅爾3日說,一旦經合組織就數字稅達成一致,法國將予以採納。他要求美方就是否依然認可上述共識表明立場。

峰會伊始矛盾凸顯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70週年峰會在英國首都倫敦舉行。成員國各有算盤,峰會伊始矛盾凸顯。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3日前往倫敦出席峰會前重申,土方要求北約認定庫爾德武裝“人民保護部隊”為恐怖組織,以拒絕支持北約一項防禦計劃相威脅。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重申共同防禦是北約的核心條款,堅稱一旦波蘭或波羅的海三國遇襲,北約將作出回應。因堅持從俄羅斯購買S-400型防空導彈系統,土耳其已經得罪一些北約盟友。

斯托爾滕貝格接受路透社記者採訪時承認北約面臨困境、成員國持不同觀點,但認定這一軍事聯盟多年來共同承擔的事情多過分歧。

德國防務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3%,招致特朗普不滿。北約成員國2014年同意在10年內把各自防務支出提升至佔GDP2%。不過,29個成員國中只有9個達到這一目標。

時評

70歲,前途迷茫

70歲,本應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齡,然而如今的北約,內部不和,前途迷茫,似乎越來越“找不著北”。

各方裂痕清晰可見。美國總統特朗普大念要求其他北約成員國增加軍費的“緊箍咒”;法國總統馬克龍拋出“北約腦死亡”觀點,批評美國帶錯節奏、北約內部缺乏戰略協調;德國總理默克爾則認為馬克龍言過其實;被馬克龍認為對“北約腦死亡”有責任的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更直接強硬回懟馬克龍。

儘管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努力施展外交手段,設法掩飾分歧,但美歐之間、德法之間、法土之間此起彼伏的爭吵,令北約內部矛盾日益公開化。一些西方學者認為,跨大西洋的裂痕已不是換個美國總統就能解決的,有可能長期持續。

改革方向缺乏共識。法國和德國在11月的北約部長級會議上都提出了各自對北約的改革設想,據德國新聞電視臺報道,法德希望在北約中發揮更大作用。然而,一直是北約主導者的美國,豈會輕易讓歐洲國家主導北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質疑德法提出北約改革設想的時機,並辯解稱美國正在恢復在北約中的領導力。歐洲加強獨立防務的努力也讓美國警惕。出於對“美國優先”、北約似乎難再靠得住的擔憂,歐盟謀求加強自主防務。

北約是冷戰對抗的產物,所以在冷戰結束後,就一直有聲音認為,北約已無存續的必要。如今的北約,儘管試圖不斷調整自身職能,且努力把觸角擴張到全球各個角落,但是,在世界各國相互深入融合、追求和平發展的今天,這樣一個帶有對抗“基因”的組織,始終面臨自身定位的困惑,也常常成為一些地區緊張局勢的推手。俄羅斯外交和國防政策委員會主席盧基揚諾夫給北約未來把脈說:“若是本質不變,它轉而履行更廣泛的全球性職能就註定會失敗。”

在不久前舉行的北約部長級會議上,蓬佩奧煽風點火,要求北約將應對“中國威脅”作為新的任務。這種陳舊的冷戰和霸權思維,沒有得到北約其他成員國的認同。

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霸權和對抗不可能讓北約尋找到自己的未來。如果罔顧時代潮流,罔顧國際社會希望合作共贏的普遍期待,北約恐怕只會越發與時代格格不入,越發難脫“迷茫”,乃至徹底“找不著北”。

來源 北京晚報 據新華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