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记忆」怀念百年老屋

小时候常随祖母走亲戚,有时一住十来天。在亲戚家呆了几天后我就拽着祖母要回家,亲戚们问我想谁了?其实一家人我都想。我说:“我想我家的大北屋。”是的,在我的印象里,我家的大北屋是村里最高最大,既气势磅礴,又古朴典雅的老房子。

「邹平记忆」怀念百年老屋

图片源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这座房子在村里的中轴线上,建于祖父七岁时(虚岁),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房子是砖坯混合结构,半瓦半麦秸的海清房。房门与窗户天窗雕梁画柱,门口两三米见方的有月台,显得房屋厚重稳重。房子里面有明朝留下的八仙桌、太师椅和传统木雕的一张顶子床。听祖母说,老屋承载的历史太多,老屋的前身是砖瓦结构的前出厦锁皮厅,可能建于明朝,是清朝征南将军,湖南兵备道吕绎如的府邸。我们村与邻村吕氏同根同源,但也分东支西支。我们这东支忠公支是湖南兵备道的后人。大约清朝光绪初年本村本家老太太膝下无子,让邻村的高祖父出嗣过来。本村近支眼红欲分家产,高祖母不动声色,等老太太去世后先隆重操办后事,随后去至县衙。县官判曰:后事谁料理,家产归谁。当时跟着高祖出嗣的曾祖才八岁,因为不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受到本村欺负是免不了的。到了清末祖父的出生这一歧视才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

「邹平记忆」怀念百年老屋

祖父七岁旧房翻盖,百年的老屋历经我们家五代,一度成为我们的自豪,也有过纠结。清末的时候建盖此房,在安装门窗时,因为窗户天窗和屋板门镶有三交六椀式造型不同图案的棂花,象征五谷丰登,天长地久,寓意深刻。但是木工做好房门安装的时候不是门小了就是门大安不上,既耽误功夫又浪费材料,引起了曾祖父大怒。曾祖父忍不住抡起巴掌,狠狠打了领头木匠一个嘴巴。也怪,再安门就做到了准确无误。

在邹平农村因为大门的不同走向,确定那间房屋是正房,一般是北屋和西屋做正房。我家是东南门,自然北屋是正房,那时曾祖父母在此屋居住。那张刻有蝙蝠,镶有香炉、花草的顶子床都是曾祖母和曾祖父先后在此床度过余生。相传顶子床是明朝孙娘娘发送给她姐姐的,能工巧匠需用三年时间才能做出两张。文革时候可惜把顶子锯掉了,不过床围床光所幸还在,所有花纹都是在一张木板上雕刻而成。有客人到家,都要在床上坐坐。曾祖母爱养小狗小猫,有一年,养了一条狗,有一天到村外的场院里打场,晚上回来发现狗没有回来,也就没有在意(早前狗都是在北屋的门口)。第二天又到场院里发现狗趴在绳子上,看到主人来了赶忙跳起来,狗趴在绳子上待了一宿,看护着绳子呢?人物一理,家畜也通人性呀!那狗死后,肉都没吃,找地处埋了。听大姑母说,她六七岁的时候根据当时的风俗要缠脚,但是1931年梁漱溟先生在邹平创办乡村实验县,逯家庄响应号召,革故鼎新,破除陋习走在邹平前列,因此改名新民村。移风易俗当然不能缠脚,这样缠了不长时间的大姑母白天在众目睽睽之下放脚,晚上在和曾祖母居住的北屋里又被悄悄缠了起来,使脚“解放”的不彻底,影响了以后走路。

在我们村1938年,有很多人追随马耀南参加八路军,既是八路军又是国军家属的远近闻名的武术大师吕允中躲在我们家里怕伪军骚扰,祖父祖母热情招待,有时候过年都在我们家里过。与祖父在大北屋里经常彻夜促膝长谈,教会祖父整骨医术,也为以后教授父亲武术真传做好感情的基础。当年祖父开澡堂、酿酒作坊,开办纺织裹腿实业,专为八路军以及后来解放军提供,这北屋见证了当年的家庭实业的兴盛。建国后祖父因为学了一套正骨的技术而惠泽乡里。在我的记忆里,有的病人还住在家里。祖母从不嫌弃,腾出房子和床位让病人和家属住,吃饭也是家里有啥一起吃,祖父从不收病人家一分钱,最多人家放一盒“小鱼”或“金杯”烟。在北屋后面原先是官邸的后花园,祖母曾经说过,很早以前这里出过铜矿,在这里曾铸造过铜钱,家里有一个生铁的铁砧就是淘井淘出来的,铁砧四条腿缺一根,可以打铁和铸炼,在村里常被借来借去,小时候有的人家借去不还,我还专门去讨要回来。北屋东面的院子有一座木楼,村里叫陈家楼,其实原本祖上官邸绣楼,只因后人分家家道中落,绣楼早已易主换姓了。陈家楼我没见过,听说过楼里狐仙的传说。因为楼去人空,物是人非,据说楼里住上了狐仙。有人曾听到楼里狐仙的笑声,说是见不到人影但是能看到一双绣花鞋在楼梯上走动。上初中时学到鲁迅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到了园子里的美女蛇,与其和曾相似,这狐仙是善良仙客保佑一方平安无灾。上世纪六十年代该楼主人自幼失怙丧恃,贱卖楼板,勉强盖了两间低矮的土坯屋后入赘异乡,绣楼故事慢慢淡化,但是每逢节日祖母会摆点贡品,朝着绣楼方向祭奠一番。

「邹平记忆」怀念百年老屋

祖父喜欢结交江湖三教九流,常年人来人往。大约七十年代初中期,有那么一家“客人”春来秋走,既令人欢迎有令人厌烦,这就是常见的益鸟——燕子。先是这些燕子垒窝筑巢在北屋屋檐下,后来干脆迁到了屋梁顶上,为了燕子出入还要开门关门,当然每天听到的是叽叽喳喳的鸟叫声。燕子不进愁家门,燕子进了门会带来吉祥,但是在屋梁上筑窝令人头疼的事粪便常常落到桌子上。有句歌谣“小牛子跑得快,抹抹桌子摆上菜,你一盅我一盅,咱俩喝了拜弟兄”,桌子刚抹好,饭菜端上结果落下一摊鸟粪令人哭笑不得。祖父好友,邻居陈爷是裱糊匠,用高粱秸秆制作了一个空心五星,糊上红纸,吊在燕窝下面用来接鸟粪,那个年代用红五星做装饰品也算紧跟形势,与时俱进吧。再后来再在五星下面放上了一片苇箔,彻底抵挡了鸟粪的侵扰。七十年代末,北屋房梁檩条进行了大修撤换,母亲曾埋怨父亲不翻盖房子,因为那时翻盖房子出功出力皆有生产队包圆,但是父亲认为新建的房子从内质和外观上都不如这百年老屋气派。八十年代中期,举家迁住县城,老屋成了念想,虽然几经修缮,但是毕竟没有人住,成了提心吊胆的危房。没逢阴雨天,心里有复杂的矛盾心里,天旱盼下雨,又怕雨大老屋倒,有家不能回。遇雨战兢兢,坐卧不能宁,老屋依旧在,归根梦才成。2009年,鹤伴二路东延,伴随推土机、挖掘机械隆鸣,百年老屋与那些新房旧屋一起樯橹灰飞烟灭,幸好还有一个坐标,百年的两棵老松柏(原吕氏祠堂后为新民供销社门市部)西北约三四百米处。

「邹平记忆」怀念百年老屋
「邹平记忆」怀念百年老屋

吕品,男,山东邹平新民村人,多年从事宣传工作,习书法、爱文学,酷京剧,好烹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