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分家過日子”,如今油地校“一家親”

原來“分家過日子”,如今油地校“一家親”

東營區因油而建、因油而興。此前,因體制原因,中石化勝利油田、地方政府和石油大學(華東)三方在一些領域存在著“分家過日子”的現象。近年來,東營區多舉措著力推進油地校深度融合,開啟了三方共同發展的新徵程,成了“一家親”。

機制“通”,產業興

作為東營區發展石油裝備和高端智能製造產業的主陣地,東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轄區內的企業對高新技術人才一直“求賢若渴”。放眼轄區的高校與油田單位,各類人才與技術集聚,很多科研成果也在這裡誕生。藉助油地校融合機制的推動,這些成果在企業的手上被順利轉化成了市場碩果。

原来“分家过日子”,如今油地校“一家亲”

前不久,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與東營高新區簽署合作協議,共建東營技術轉移中心,雙方重點在高端石油裝備、智能製造與信息化、新材料等領域將開展緊密的科技合作和成果轉化。借力這一“東風”,東營區還實施了勝利創新孵化器的建設,通過盤活油田現有人才、團隊,探索建立整合科技資源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化體制機制,勝利油田也計劃投入1500萬元支持創新創意項目,培育創新創業人員,帶動企業發展壯大。目前,已有10個勝利油田創新創意項目,2家勝利油田創業公司,3家社會初創科技企業入駐。

機制一通天地寬。“今年以來,東營區著力推進油地校深度融合,成立油地校融合發展辦公室,出臺了相關實施意見,著力建立暢通的三方溝通機制。”東營區油地校融合發展辦公室主任邵世磊介紹,他們通過主動對接油田與高校尋求合作,建立油地校協同發展聯盟,將油田高層次人才信息及專利成果一併納入油田科技成果庫、專利庫,供企業選擇,推動了技術與市場的高度融合。

原来“分家过日子”,如今油地校“一家亲”

城市“融”,居民樂

身為一名地道的“老油田人”,張兆基對前期30萬油田人所居住的社區管理劃歸到地方管理有所顧忌,擔心供水、供氣、供熱以及物業管理以後沒有保障。如今,看到社區環境、服務出現的可喜變化,他忐忑的心落到了地。“以前我們有啥事都找單位、物業。現在,已經習慣找新社區,社區就是咱的貼心管家!”

為服務好移交地方的油田小區,東營區重新組建了國有企業對油田資產進行接收和管理。“目前,東營區對油田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移交管理工作全面展開,涉及住宅小區85個、10萬多戶,新設立油田職工家屬區社區居民委員會42個,‘大網格、大服務’格局基本形成。”邵世磊告訴記者,針對油田小區存在的老舊問題,東營區投資23.4億元對轄區油田近百個小區的“三供一業”進行維修改造,預計明年全部完成後,油田老舊小區的現狀將會實現全面改觀。

原来“分家过日子”,如今油地校“一家亲”

圍繞西城片區的設施老舊、廢棄油僅供平臺多等問題,東營區與油田共同成立了城市發展戰略研究專班,並委託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對西城片區進行科學謀劃,爭取納入東營市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他們還開展了油井平臺集中整治專項行動,對西城散落、廢棄等油井平臺進行集中整治,並擬定西城更新改造三年行動計劃,全力引導油田工業企業“退城入園”。

感情“和”,一家親

黃河路街道玉景社區是原勝利油田職工居住的城市社區,雖然緊鄰地方的豐澤社區,但兩個社區之間交流卻很少。

原来“分家过日子”,如今油地校“一家亲”

作為東營區油地融合工作開展以來到玉景社區任職的首位居委會主任,劉靜雯在任職後的磨合中逐漸找到了工作的突破口——以文化引領油地居民情感融合。“油田居民中文化活動愛好者眾多,地方政府有更多的文化惠民政策,文化多動多了,油田居民參與的積極性也就高了。”劉靜雯介紹,目前,在社區的帶動下,已經註冊成立了6支歌舞團隊,累計帶動了數千餘名居民參與。

東利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劉官權是一名在油田工作幾十年的老職工,他親身經歷了今年社區抗擊颱風“利奇馬”行動,對社區融合有更深的認識。據他回憶,社區工作人員和救援隊伍第一時間到達積水嚴重的訊利、運旺這些油田小區,幫助居民實現了快速搶險救災。“油地一家共擔風險就是咱們今年抗擊‘利奇馬’最溫情的瞬間!”劉官權感慨地說。

原来“分家过日子”,如今油地校“一家亲”

促進油地感情融合的事情,還遠不止這些。今年以來,東營區油地雙方共同開展了“小手拉大手”油地青年共植友誼林、油地青年志願服務文化月等活動,受到了居民的一致認可。今年的東營區元宵節文化展演活動也首次在西城勝利廣場舉行,短穗花鼓、霸王鞭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民俗非遺文化節目成為了油地居民共同的節日大餐。(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賈瑞君 李廣寅 本報通訊員 徐淑霞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