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德首個世界遺產,造福百姓上千年

福建寧德首個世界遺產,造福百姓上千年

隋朝,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短命王朝,與首次一統中國的秦朝一樣,歷二世而亡,卻對後來的王朝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隋代所創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都給後世留下了可供借鑑的政治遺產,隋朝雖然在隋煬帝治下分崩離析,但隋煬帝開鑿的大運河至今仍在南北溝通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隋煬帝是一位功與過都非常顯著的暴君,唐朝人有詩曰: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隋煬帝在位之時,好大喜功,東征西討,靡費天下民力,當時的百姓深受其苦,朝中有一位官至上大夫名為黃隆之人,據理力爭,犯言直諫,最終觸怒了隋煬帝,被打入天牢;黃隆子嗣頗多,他見隋煬帝殘暴不堪,天下必將大亂,因此吩咐他的二十一兒子:帝非明君,吾當盡職,爾等兄弟,應遣散他鄉,以免後患。

黃隆十子黃鞠,曾任隋朝諫議大夫,聽從父親的囑咐,率領家族自海路遠入閩東,飽經風雨,最終定居在了寧德霍童溪畔。霍童溪發源自深山之上,源源不絕匯聚而下,是寧德婦孺皆知的母親河,沿河兩岸有著大片的平原,然而由於古代生產水平、水利設施落後,霍童溪中的水竟無法為人所用,造福一方,甚至在臺風暴雨之際,還會興風作浪,沖垮堤岸,荼毒沿岸百姓。

福建寧德首個世界遺產,造福百姓上千年

黃鞠自幼出生書香世家,博覽群書,隋代又曾大力開鑿水渠,在各地發展水利設施,更有利在千秋的大運河工程,曾在朝中為官的黃鞠想到,若能引霍童溪之水灌溉沿岸平原,不僅可以解決百姓生活之用水,還能極大的提高沿岸農田糧食產量,令百姓們衣食無憂,讓霍童真正成為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然而福建多山,要想引霍童溪水灌溉,就要挖斷攔在溪水當中的“龍腰”山,中國古人講究風水,當地人勸黃鞠:要是挖斷龍脈,你就會代代官絕。黃鞠大義凜然,聲稱:若能發萬家香火,不問代代官貴。此後,黃鞠率領兒女子孫一干人等,歷經艱辛,排除萬難,在長達九年的時間裡,終於開鑿出了一條長一公里、寬一米的引水渠。在古代沒有任何機械工具的使用下,單單靠人的雙手,以錘、鑿硬生生在堅硬的花崗岩中挖出這樣一條水道,其毅力、刻苦可想而知,這就是霍童溪南岸的龍腰水渠。

福建寧德首個世界遺產,造福百姓上千年

讓人驚奇的是,在霍童溪北岸,黃鞠竟然因地制宜,在崎嶇的山路中開鑿了眾多隧道,隧道高約兩米多,寬一米,長數百米,有數個洞口,溪流通過七拐八彎的隧道洞窟流向各個村落,被當地人稱為:琵琶洞。那麼在古代生產條件極度落後的情況下,黃鞠又是如何開鑿出這些山洞的呢?原來他借鑑四川都江堰李冰所創的火燒水爆之方法,先用柴火焚燒石壁,再用冷水澆之,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使石壁爆裂,再讓人們用錘鑿等工具鑿之,就這樣一點點的將整個霍童灌溉工程完成。

經過現代考古專家的考察發現,現存的霍童灌溉工程長約10多公里,造福沿岸百姓農田兩萬多畝,當地百姓傳說,黃鞠的兩位女兒丹鸞、碧鳳因隨父開鑿水渠,而終身未嫁,人們在其死後立“姑婆廟”以祀之,而工程主導人黃鞠死後,被後人神話為“開山黃公”,成為當地的土地公,世代受香火祭祀而不絕。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黃氏後人在這裡繁衍生息,成為一大望族,至今遍佈全世界,有數百分支,子孫後裔高達40萬人。2017年,霍童黃鞠灌溉工程因其完整的保留了隋代最完備、技術水平最高的灌溉系統,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2019年,國務院將其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