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50年代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機械化露天煤礦--阜新

上了一定年紀的人都熟悉1960年版的五元人民幣,人民幣背面有一煤礦用電鎬採煤的圖案,那就是現在的阜新海州露天礦。

阜新海州露天礦曾經是50年代亞洲最大的機械化露天煤礦,設計年產量為300萬噸,產量位居世界第二,亞洲第一,是共和國的驕傲,煤礦由蘇聯列寧格勒煤礦設計院設計。據資料記載:投產後的阜新海州露天煤礦當年產量就達到了170萬噸,到1956年年產煤炭達到了設計水平300萬噸。

半個多世紀以來,阜新累計生產原煤5.3億噸,用裝載60噸的卡車排列起來,可繞地球4.3周,僅一個海州礦,最多的時候就養活了3萬多工人。

據來自相關部門統計資料,國家曾先後分三批確定了69個典型資源枯竭型城市(縣、區)。其中:煤炭城市37座、有色金屬城市14座、黑色冶金城市6座、石油城市3座、其他城市9座,涉及總人口1.54億,阜新名列其中。

2001年12月28日,阜新被國務院正式認定為全國第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

網上公開資料顯示,2001年3月30日,佇立在阜新大地上的東梁礦、平安礦、新邱露天煤礦經國務院批准實施全面破產。2002年海洲礦和阜新礦務局所屬其他煤礦因資源枯竭而申請破產。1996年到2000年,阜新全市GDP年均增幅僅為2.1%,低於全國平均水平6.2個百分點。當地經濟結構單一,全市工業產值中煤電工業佔了76%;到2000年底,阜新每月收入低於最低生活保障線(156元)的城市特困群眾占城市總人口的25.3%。全市下崗失業人員15.6萬人,佔全市職工總數的36.7%,城鎮登記失業率達7%以上,居遼寧省之首。

2018年1月27日,阜新煤礦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名單。

如今,阜新在露天礦原址建立了遺址公園,在城西建起了新的工業園區,新能源行業為阜新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阜新經濟逐漸找到了新的立足點,發展的步子已經邁開。

下面請您跟著我的鏡頭走進它,走進阜新礦海州,走進海州人,走進他們輝煌的曾經。


走進50年代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機械化露天煤礦--阜新


走進50年代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機械化露天煤礦--阜新


走進50年代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機械化露天煤礦--阜新


走進50年代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機械化露天煤礦--阜新


走進50年代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機械化露天煤礦--阜新


走進50年代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機械化露天煤礦--阜新


走進50年代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機械化露天煤礦--阜新


走進50年代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機械化露天煤礦--阜新


走進50年代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機械化露天煤礦--阜新

編髮此文時,我不知道用什麼影調來表現他們,我嘗試了很多變化,但不能足以表達、宣洩我拍攝時的感情,於是我放棄了嘗試,照片轉黑白直出油畫模式。祝願阜新和他的子民們發展的越來越好,生活更上一層樓。

謹以此片向阜新以及像阜新一樣曾經為共和國作出重大貢獻的城市及人民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