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57歲母親,退出兒子“家庭”的真實經歷……值得每個家庭借鑑

01

如果,你的孩子跟你說想去整容,你會同意嗎?

有這樣一位媽媽,就瘋狂逼女兒整容。22歲的女兒被逼無奈,表示寧願斷絕母女關係,也不會再去整了。

一個57歲母親,退出兒子“家庭”的真實經歷……值得每個家庭借鑑

優媽也很好奇,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讓這位媽媽如此執著?

在主持人塗磊的問話中,得知:

媽媽在女兒6歲時離婚,獨自拉扯女兒到14歲後再婚,並與現任丈夫生下一個兒子。

為了彌補對女兒的虧欠,為了不讓女兒走自己的老路,希望女兒婚姻能一次成功,一輩子快樂,所以希望女兒外表更好,想到了整容這個法子。

一個57歲母親,退出兒子“家庭”的真實經歷……值得每個家庭借鑑

在臺上,媽媽泣不成聲地跟女兒道歉:媽媽從來沒有嫌棄你長得不好看。

坦率地講,媽媽是愛女兒的,只是方式過於激烈和不恰當。

我們也有眾多的父母,像這位媽媽一樣,正在做著同樣的事情,只不過不是整容,而是換了個形式而已。

父母用自己以為愛的方式,在錯愛著孩子,還自以為給的已經足夠,卻未想過給的對不對。


02

英國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說:“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去年綜藝《我家那小子》,火了一對母子——朱雨辰和他媽媽。

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朱媽媽對兒子愛的窒息感。

“我是用整個生命去對待我兒子的”

“我完全沒有自我……,我在家裡的位置就是我頂兩個菲傭”

“他的每段感情我都是知道的……我都是會干擾的”

一個57歲母親,退出兒子“家庭”的真實經歷……值得每個家庭借鑑

72歲的朱媽媽,為了照顧兒子,曾揹著80只大閘蟹,拎著一口鍋,搬到了北京和兒子一起生活;

怕兒子上火,每天凌晨4點起來熬梨湯,一熬就是十年;

怕兒子受傷,還要干涉他的工作和感情。

她對兒子的愛是360度無死角的愛。

“媽媽這種愛,太有壓力了。”

一個57歲母親,退出兒子“家庭”的真實經歷……值得每個家庭借鑑

在親子關係中,朱媽媽完全沒有邊界意識,陷入了病態的“非愛行為”中。

“非愛行為”,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指指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非愛性掠奪: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必須要聽我的話,否則就是不孝,就是白眼狼!

結果呢,兒子對母親又愛又恨,非常的糾結和痛苦,母子關係也很僵硬。

著名媒體評論人石述思曾對‘父母之愛’作過這麼一番評論:

從上初中起,孩子就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他是他自己,你的愛要有一個底線,得尊重他的感受,他有選擇自己生活、選擇自己幸福的權利。

密不透氣的愛,對孩子來說,是枷鎖,更是深淵。就像一隻被囚禁的鳥,當有一天籠子打開了,它也不知道飛了,儘管外面就是它曾經渴望的藍天白雲。


03

北大才女趙婕曾在演講中說道:

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做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

一個57歲的母親,在聽到這段話時,感慨地說:“雖然我的退出有點晚,但幸好來得及。”

兒子是家裡的獨子,母親一直以來都非常寵兒子。

一個57歲母親,退出兒子“家庭”的真實經歷……值得每個家庭借鑑

在她退休那年,兒子剛好結婚了,所以,她理所當然地承擔起了照顧兒子和兒媳婦的責任。

每天幫忙做早飯、打掃衛生,晚上做完晚飯、等他們洗漱、準備睡覺才回到自己家。

自認為,做得分毫不差。

沒想到自己24小時保姆式的辛苦付出,並沒有得到兒子和兒媳的感激。

一天,她像往常一樣拎著從早市上淘來的新鮮蔬菜來到兒子家,在門口就聽到了爭吵。

“你一定把新鑰匙給你媽了,誰都有拖延症的時候,衣服放著第二天洗又有什麼關係,看著晾衣杆上的短褲和胸罩,我沒有被幫忙的快樂,只有隱私被窺視的尷尬。”

“你看看你被你媽慣的,每天回家就躺沙發上,什麼都不幹,東西不收、垃圾不倒,就差沒把飯餵你嘴裡了,你就像個沒斷奶的小孩!”

“她是我媽,你讓我怎麼辦?”

……

兒子的話讓她感到心寒,自己掏心窩的對他們好,到頭來卻是各種聲討,自己倒像個不懂事的人,還瞎忙活什麼呢。

想通之後的母親,試著退出兒子的小家庭,享受自己的老年生活。

一個57歲母親,退出兒子“家庭”的真實經歷……值得每個家庭借鑑

不料,兒媳態度180度大轉變,甚至在朋友圈轉發他們的照片表白“我晚年時的楷模,我至親的公公婆婆。”

一場得體的退出,不僅自己樂得輕鬆自在,還增強了家庭關係的親密感。

英國的心理學女博士西爾維婭·克萊爾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之愛只有以分離為基礎,擺脫控制和佔有,才能更好的助力孩子成長。

正如心理學家李雪所言:“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04

孩子就像一隻風箏,父母就是那個放風箏的人,手裡的風箏線拽得越緊,風箏就越飛不起來。

要想風箏飛得又高又遠,父母就得不斷提高自己。

心理治療大師斯科特·派克說:“父母不斷地自我成長,修正自己的地圖,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

一個57歲母親,退出兒子“家庭”的真實經歷……值得每個家庭借鑑

做父母是一種修行,自身的成長和完善非常重要。

當父母有一個好的生命狀態時,便不會企圖通過愛來控制孩子,企圖從孩子身上索取能量,來填補自己內心的空洞;

反而可以給與孩子更多的接納、欣賞和尊重,讓孩子得到心靈的滋養,從而有力量建設屬於自己的人生。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可以給孩子生命,但不能給他人生,更不能代替他們去經歷人生,總有一天,孩子必須自己面對,併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適當的放手,得體的退出,給孩子一片翱翔的藍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