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VS濟南,最真誠的對比


青島VS濟南,最真誠的對比

青島和濟南之間的爭論,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濟南作為省會,自然想坐老大的位置,而一些青島人打心眼裡也瞧不起濟南這個落寞的貴族。

就現狀來看,結論是一邊倒,“中國青島,山東濟南”就是最好的例子。那麼,在這場老大之爭中,誰能是最後的贏家呢?在漁翁看來,這不能取決於他們當下的現狀,更不能僅僅依靠他們所處的區位,而取決於兩地接下來十年的規劃落實。

1、談實力

就實力來看,當前的青島明顯在濟南之上。

在新一線城市的評比中,有幾個關鍵因素:經濟狀況、中產人群、政治資源、輻射能力、教育資源、文化積澱、交通狀況、城市魅力。在這些關鍵因素中,青島佔據了優勢,尤其是排在第一位的是經濟實力。

在2018年的全國GDP百強榜中,青島位於全國第12位,而濟南處於23位,在山東省分為為第1和第2.青島的GDP為12001億,濟南的GDP為8862萬元,相差3139萬元,相當於一個聊城的GDP(聊城為3152萬元),在山東省內排名,濟南還曾經一度落後煙臺,濟南追趕青島,似乎已經遙不可及。

在輻射能力方面,濟南打造的是省會城市群經濟圈,以省濟南為核心,與泰安、淄博、萊蕪、德州、聊城、濱州等周邊6市組成的“1+6”都市圈區域。以濟南為發展核心,推進濟南都市圈一體化和同城化,並增強濟南輻射帶動能力,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區域性經濟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

而青島打造的是青島都市圈由青島、濰坊2市和煙臺市萊陽市、海陽市構成。山東省將加快提升青島國際化水平,深度融入全球城市網絡,促進青島、濰坊協同發展,建設開放合作、海陸統籌、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都市圈。

上述來看,就輻射能力方面,不相上下,但是有一點沒有提及,那就是青島的海域輻射。

再看教育資源。如果是10年前,青島與濟南市沒有可比性的,如果你10年前高考,腦海中肯定會有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大學、山東財經大學、山東建築大學、濟南大學、山東警察學院、山東藝術學院……“山東”命名的牌子大學非常多。

而當時,能想到的青島的高校,最好的只有中國海洋大學,此外是中國石油大學青島校區,再就是青島大學、青島科技大學、青島農業大學……大多是“青島”頭字的大學,排名在全省並不靠前。

但是如今,青島的高校力量,真是今非昔比。2016年山大青島校區正式招生,青島因為山大的迴歸,在高分生中的印象中已經改變。根據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發布“2017年山東省大學綜合實力排行榜”,排名前十位的高校分別為:

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師範大學、青島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科技大學、濟南大學、青島科技大學、山東理工大學。由於山大的雙重身份,駐青高校共有6所,駐濟高校則只有3所。

城市魅力方面,青島與濟南市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格。

青島開放自信,有“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城市風貌,也有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人文特色。因其獨特的海域資源,青島成為蜚聲中外的旅遊城市,有著“海上名山第一”的嶗山、“萬國建築博覽”的八大關、蜚聲海內外的“世界最美海灣”、奧帆賽及持續舉辦的國際知名帆船賽事、“與世界乾杯”的青島國際啤酒節……高水平旅遊項目和產品的彙集吸引海內外遊客前來休閒度假。

而濟南低調內斂,是一個古老的城市,歌曲《濟南濟南》中:我抬起眼睛是千佛山的輪廓,我閉上眼睛是大明湖和護城河就是對濟南最好的描述。

但是在內斂與開放的對比中,失敗的往往是不善於表達內斂。

2、看潛力

但是就潛力來看,漁翁認為濟南比青島更具優勢。

迴歸經濟實力來看,青島GDP大於濟南,但是近幾年增速卻是落後於濟南的。在2018年的山東省地市GDP初核版中,青島增幅為8.87%,而濟南增幅為9.86%(不含萊蕪),遠超煙臺的6.66%,即使不吞併萊蕪,其經濟實力已經超過煙臺。再向前看一年,2017年青島的GDP增幅為7.5%,而濟南為8.0%。就增幅來看,近兩年濟南已經超過了青島。

政治資源方面是濟南佔優,這毋庸置疑,此外濟南的醫療、金融、信息等公共服務優勢也較為明顯。

上一章節提到的輻射能力,就潛力來看,濟南市要大於青島的。省會城市群區內有52個縣(市、區),總人口3348萬,佔全省的34.7%;總面積52075.6平方公里,佔山東省面積的33.2%。該區域優勢明顯,省會城市群經濟圈輻射河南省濮陽市、河北省邯鄲市、邢臺市。而青島都市圈覆蓋的青島、濰坊2市和煙臺市萊陽市、海陽市實力還是略有差距。

教育資源來看,雖說青島的再前列的高校居多,但是在整體數量上還是處於劣勢。我們來看看兩地的學校數量對比:

省屬公辦本科院校中,濟南有17所,而青島只有5所;省屬民辦本科院校中,濟南有4所,而青島有3所;在高校的總數量方面,濟南有大約43所,而青島市31所。這樣看來,濟南的選擇更多一些。

所謂交通帶動經濟發展,濟南的對內交通擁堵,地鐵發展不如青島早,目前修建的總長度及開通的線路也不如青島多,但是對外交通方面濟南明顯佔優。濟南作為南北京滬和東西青銀兩大通道交會的樞紐,濟南對外聯繫便捷,有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底,濟南在全國高鐵直達城市數排名第二,腹地廣闊,尤其是當前外需波動較大、內需加快發育的宏觀形勢下,這一優勢將更為凸顯。高鐵時代,飛機已經成為商務人士出行的第二選擇。

3、論規劃

2016年,濟南進一步明確了未來發展的框架和結構。將致力於打造1個主中心、1個副中心、5個次中心、12個地區中心和2個衛星城,劃定城市邊界,實現精明增長和組團發展。

青島則在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首次提出“三灣三城”的概念,即構築“中心灣區、西部灣區、東部灣區”海灣型城市新格局。

兩個大的戰略定位,是在差不多的時間裡提出,那麼如今落地如何呢?首先看濟南。

濟南的1個主中心指的的主城區,1個副中心指的是中央商務區,5個次中心分別指的是西客站片區、新東站片區、孫村、臨空、濟北片區,12個地區中心包括北湖、華山、洪樓、桑梓店、董家、唐冶、港溝、柏石峪、王官莊、美里湖、崔寨、高官寨12個地區。兩個衛星城是長清和章丘。

目前濟南的中央商務區規劃的近期目標為:地區級專業型CBD;遠期目標為:國家CBD格局中動脈節點,國家級特色商務中心區。已經形成規模,吸引了大量的高端企業入駐,已經成為濟南的新富人區。

5個次中心中的西客站片區以京滬鐵路樞紐為依託,以商務、金融和物流產業為支撐,以會展、行政辦公、文化、體育為核心的濟南市西部新城區,同時也是濟南市新的“門戶”和“窗口”,是濟南市代表山東省對外聯繫的口岸,是濟南市由內向型城市向外向型城市轉變的主戰場。目前居住氛圍漸濃,但是規劃商業商務體量人氣有待提高;

新東站片區居住氛圍已經形成,但是商業配套匱乏;孫村片區近兩年土地出讓漸增,產業導入態勢良好,但是臨空片區和濟北片區仍沒有實質性進展。12個地區中心中除去北湖、華山、洪樓、王官莊、美里湖有多年積澱外,其他區域目前變化不大。

再看青島的三灣三城,中心灣區是以膠州灣群為依託打造中心城區,優化城市功能,集聚高端要素,延續歷史文脈,彰顯“紅瓦綠樹、碧海藍天”城市風貌;西部灣區,以靈山灣群為依託打造西部灣城,建設董家口港城和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打造海洋強國戰略支點;東部灣區,以鰲山灣群為依託打造東部灣城,建設世界知名、以海洋教育科技為特色的“中國藍谷”。

中心灣區意在推動膠州發展,海灣大橋膠州連接線建設、地鐵M8號線規劃等一系列舉措意在讓膠州融入“青島半小時經濟圈”。各種世界級的口號也讓膠州站在了風口,房地產市場一夜春風,但是伴隨調控政策的深入,膠州樓市一地雞毛。

西部灣區重點打造靈山灣片區,靈山灣處於青島西海岸新區東西城區的中心地帶,匯聚了青島東方影都、慧與全球大數據基地、中鐵博覽城、國際文化健康生態谷等百億級產業項目,擁有全球最大全產業鏈影視基地,航空母艦母港和高端旅遊度假區,目前已經成為青島最熱的板塊之一。

鰲山灣片區重點在於藍色硅谷藍色硅谷核心區是青島市委、市政府著眼未來發展,突出發揮青島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戰略核心作用而設立的新區,對於推動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意義重大。藍色硅谷核心區的發展定位是:中國藍色硅谷、濱海生態新城。目前藍色硅谷核心區已經出具規模,吸引了大量人才入駐。

從規劃來看,兩城均已鋪開,生機勃勃,青島給了城市更多想象的空間,而且從落地來看,青島更勝一籌,但是這麼多與國際接軌的口號能否兌現,有待時間驗證。

綜上,現狀青島已經明顯強於濟南,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從城市底蘊與資質來看,濟南優勢略多。如果濟南一直將中庸的文化發揮到極致,那麼會被青島越甩越遠,如果青島只浮在表面的大規劃,那麼就是假大空。

所以未來誰更強,不能因現狀而下定義,還要看哪個城市在落實口號中付出的努力更多,結果將來10年後揭曉,並且這個勝出的城市會在較長的一段時間一直領先。

聲明: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組織,此外部分資料、數據並未查實,來源網絡收集,全文僅供參考,不可作為投資與置業或者其他用途的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