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多數高中不願意學習人大附中,寧願模仿衡水中學?

知乎上有個高中生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為什麼大多數高中不願意學習理念更先進的人大附中,寧願模仿衡水中學。


學生問:我作為一名高中生,十分費解一點,明明有著更好的教育理念,並且在北京四中、深圳中學這樣營造出來的自由開放的氛圍裡,更有利於學生應試分數的提高。而大家卻寧願學習衡中而非他們。
當應試環境敗下陣來,一個學校所能留下來吸引他人的,難道不是校園文化與校園精神?


為什麼大多數高中不願意學習人大附中,寧願模仿衡水中學?


網友給出了162條評論,條條都很扎心:


其中點贊最高的是一個匿名用戶,他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


最大的區別並不在理念上,而在資源上。


兩所學校注重高考成績的本質是一致的,但人大附中有更好的資源,也有更好的生源,這些都是其他地區學校學也學不來的。


早在1999年,人大附中就已經開始聘請博士任教。2016年時,招聘教師基本上是985碩士起步,博士佔到60%,海歸碩博佔到20%。


2016年人大附中新招聘的教師人員名單:


為什麼大多數高中不願意學習人大附中,寧願模仿衡水中學?


其實不止是人大附中,中國百強中學榜上很多排名靠前的學校都是如此。比如前段時間刷屏的新聞:又一批清華、北大畢業生去當中學教師了。


11月18日,位於武漢的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公佈了2020年第一輪教師招聘擬錄用名單,9人都來自於國內外頂尖高校,其中來自北大、清華的碩博士佔了6人。


此份“豪華陣容教師”名單在網絡引發熱議。不少人認為這是“好事情,沒有好老師不行的”。也有人認為,中學招聘名校碩士和博士授課屬“大材小用”,顯示了目前就業形勢的嚴峻。但不管外界如何評論,從結果看,以人大附中、華中師範等一批在全國高中百強榜中位居前列的學校,一直霸佔在全國百強高中不是沒有原因的。


人大附中位於海淀區,本身就是高素質家長的聚集地。中科院,北大、清華等諸多高校、企業的高級知識分子後代就是人大附中的優質生源。


他們不僅可以為自家孩子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而且他們的教育理念跟人大附中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不會讓孩子變成刷題機器,而在學習中保持獨立的個性。


為什麼大多數高中不願意學習人大附中,寧願模仿衡水中學?


再比如華中師大附中,該校早在2003年就引進了第一位生物學博士,此後每年都有招聘名校碩博畢業生進校擔任教師。之前第一批引進的博士和清北的畢業生,在學校成長很快,已經成為競賽教練和某一個學科的優秀教師。


比如,北大畢業的碩士物理老師李志強,能把複雜的物理問題簡單化,深受學生和家長歡迎,已經成長為物理競賽教練;北大的博士鄭曉蕙老師,除了講授化學常規科目,還兼任化學競賽教練工作,工作投入,為學校化學競賽工作開闢新的天地。


這些資源都是一些普通中學所不具備的。


難怪一位學生在帖子下這樣答覆:我也一度質疑過為什麼要拋棄自由的傳統二中精神,去模仿衡水做一個四不像?但我後來明白,我討厭的不是教育體制,也不是日夜苦讀,我討厭的只是向現實妥協的無奈以及和二中起先不結合實際照辦照抄學皮毛的做法。


還有一位網友這樣回覆:你們高中跟人大附的差別大概類似於兩個人去工地挖坑,你拿著一把鐵鍬廢了半天勁挖了一百立方的土,人家人大附的孩子傍晚開著挖掘機來了,五分鐘就挖完了一百立方的土——白天的時間人家幹嘛去了?素質教育啊。


這些回覆統統指向一個詞:資源。只有掌握了充足的資源,跳出了競爭之外,凌駕於他人之上你才有資格侃侃而談,否則你只能接受現實,拼殺在高考的獨木橋上。


其次,高考,已經變成一些上層孩子的“備胎”。


根據教育部的數據,2018年出國留學人數中自費留學共54.13 萬人,佔出國留學總人數的88.97%。相較以往研究生才選擇出國留學,越來越多的學生在高中甚至是中小學階段就開始規劃出國留學。


但每個自費留學生背後,都需要家庭提供大量的資金支持。


據啟德教育統計,在熱門留學國家中,英國和美國的公立學校及私立學校學費最高。英國公立學校學費每年需要15到20萬元,私立學校學費則高達每年25到30萬元,最便宜的日本也要9萬到13萬一年。


也就是說,絕大部分中產階級都負擔不起。


為什麼大多數高中不願意學習人大附中,寧願模仿衡水中學?


2019年中國教育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大陸國際學校有821所,其中,民辦國際學校426所、公立學校國際部(班)274所。


北京、廣東、上海、江蘇地區的國際學校數量位居前四,均超過80所。其中,廣東的國際學校超130所,居於首位。


通過就讀國際學校或國際課程班以進入世界名校,成為很多城市家長對子女教育投資的新方式。


2019年,常春藤校共招收中國學生315人,僅北京就有63位,約佔20%。


這些家長已經不侷限於讓子女在國內上一所985或211,而是讓子女成為國際化的人才。


在我們南京,南外在家長心目中就是神一樣的存在,因為他不僅有保送,更多的還是出國讀書。


能上南外的,家長心理上都已經接受孩子高中以後大概率出國讀書的現實,而面對三四年高達200-300萬的出國費用,一般的家庭還真的是負擔不起。


據說,在未來3年內,國際學校或有國際部的學校將進入“大爆發”狀態,由此看來,南京的家長確實很可憐,工資沒有辦法和北上廣深比,但是需要花在教育上的錢,卻遠遠超過工資的幾倍。


相比來說,農村和縣城教育的問題讓人擔憂。公開招聘教師是每天都在進行,但是儘管這樣,每地都有數百個崗位無人問津。


有些地方不得不降低條件,無專業限制,甚至不用筆試直接簽約等,依然無人報考。


而在北上廣杭等地,情況截然不同,數十位名牌大學生爭奪同一個教師崗的新聞屢見不鮮。


10月30日,深圳南外高級中學通過微信公眾號公佈校招2020屆畢業生擬聘名單,20人中有19人來自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


為什麼大多數高中不願意學習人大附中,寧願模仿衡水中學?


9月11日,深圳中學官網發佈了《赴外公招2019屆畢業生擬聘用名單公示》,擬聘用28名應屆畢業生。28人中,4人博士、剩餘24人全為碩士。學校方面,

10人來自北大,5人來自清華,另有來自香港大學、廈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中山大學等國內一流學府的畢業生。


杭州文淵中學的公告表示:“所有教師的薪酬待遇分為兩部分,一是參照公辦教師享受相應工資、五險一金及福利待遇,二是校髮結構工資,年總收入公辦學校的1.5倍。應屆畢業生滿工作量年總收入20+萬,在職中學高級教師滿工作量年總收入30+萬。學校伙食優質,在校工作均包吃,入校前三年學校免費提供住宿。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世界名校應屆畢業生年總收入30+萬。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年總收入50+萬。”


上上週,北京工業大學附屬中學也發佈消息招聘應屆博士生,解決進京戶口和編制,並解決配偶工作和子女入學問題,以及發放一次性安家費。


從北大、清華髮布的2018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也可以看出,教育行業已成為畢業生主要去向之一。北京大學2018年的就業質量報告中,中初教育單位已被單獨列作畢業生去向的一個類別,與高等教育單位、國有企業、機關、民營企業等並列。2018年,共61名北大學子去了中初教育單位就業,其中碩士42名,博士19名。清華畢業生去向行業裡,教育行業佔了11.1%。


為什麼大多數高中不願意學習人大附中,寧願模仿衡水中學?


“北上廣深杭”教師的身份隱含了不止一套學區房、年薪50萬+,他們的後代也能在當地接受最好的教育,這才是很多名校畢業生最值得期待的。很多人那麼拼命努力,為的是最起碼保住自己的階級地位,給自己的後代兜底。


那麼,留給寒門的還剩下什麼?


不過,我們也不能太悲觀,寒門難出貴子,但不代表普通人現在已經失去了衝破階層的機會,哪怕是微不足道。


為什麼大多數高中不願意學習人大附中,寧願模仿衡水中學?

中國的教育,更多的是針對普通大眾家的孩子,所以為什麼很多高中,不願意學習人大附中,寧願模仿衡水中學?因為學校知道,教育其實是一場家長們之間財力實力的大比拼,實力不足,就老老實實地走衡水模式,這樣還能有出頭機會,否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