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虎紋蛙-水稻”生態種養“物質循環”系統

建立“虎紋蛙-水稻”生態種養“物質循環”系統

翁民欽

1 基本理論

1.1 生態學理論

在稻田中劃出2%~7%左右的田塊,挖深30~50cm,通過養殖既可攝餌又可吃蟲的雜交虎紋蛙建立生態種養模式。一方面,利用稻田淺水位和稻株蔽蔭的生態環境作為雜交虎紋蛙良好的棲息地,同時,稻田害蟲又為其提供優良的食料;另一方面,虎紋蛙的排洩物和殘餌又為水稻提供有機養分。因此,稻田養殖雜交虎紋蛙,建立“虎紋蛙-水稻”生態種養“物質循環”系統,不僅能控制水稻病蟲害的發生,而且能減少農業用品投入量,尤其是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減少了環境汙染,還使產出的稻穀達到綠色健康食品的標準,從而提高了產品價值,真正做到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1.2 經濟系統

在水稻田中,通過養殖虎紋蛙來減少化肥、農藥的投入,而養殖一定數量的虎紋蛙又能增加稻田的產值與收益。一般概算:

水稻畝產量400~500kg,稻穀單價可提高1倍以上,畝產值2700元(6元/ kg);蛙畝產300~500kg (12元/kg),產值3600~6000元。兩項效益合計:畝經濟效益可增1800元以上。


建立“虎紋蛙-水稻”生態種養“物質循環”系統


2 種養技術

2.1 做好田間準備

2.1.1 稻田選擇:養殖稻田要求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排灌方便、環境安靜的地方,每塊稻田面積不宜過大(過大要用網隔開),便於操作管理。

2.1.2 夯實田埂,架設防逃網:幼蛙投放前(4月中下旬)將田埂夯實、加固、挖休息窪地,在稻田四周設置防逃網。防逃網用質量好的1.2m60目的聚乙烯網片製成,沿田埂四周內側佈設,每間隔1m用竹竿或木棍固定,防逃網下部埋入地下0.25m。在稻田的進出水口安置密眼的鐵絲網,防止虎紋蛙外逃。

2.1.3 開蛙溝、設置食臺,鋪設防鳥網:水稻秧苗返青後,根據田塊大小在稻田四周開挖“田”“口”與“井”字型蛙溝,溝寬0.3~0.5m、深0.1~0.3m,移出秧苗往蛙溝兩邊移栽。在田埂四周的蛙溝中放置規格1.0×2.0m 2 的餌料臺3~9個,餌料臺可用竹板或木板製成,要求平整無縫隙、設置高出蛙溝水面3~5cm,可作為蛙休息和攝食的場地。由於白鷺等鳥類是虎紋蛙稻田生態種養的最大敵害,應採取了豎稻草人、定時放鞭炮等辦法進行驅趕,有一定的效果,但白鷺等鳥極為聰明,一段時間後均失效。根據白鷺攝蛙範圍和飛翔特點,在蛙溝特別是飼料臺上方2.5m處放置多個3×8m 2 的網片(網目8cm左右),效果較好。如果實行連片大面積推廣,應該使用專人驅趕的辦法。

2.2 選擇適養苗種

2.2.1 虎紋蛙品種選擇:用泰國虎紋蛙實施稻田養殖模式存在明顯的不足,一則由於泰國虎紋蛙不耐低溫;二則泰國虎紋蛙生產太快,造成蛙養殖時期與水稻生長不同步,使稻、蛙管理極為不便。因此投放養殖生產的虎紋蛙苗種是經過本地多年選育、繁殖、培育改良的。同時還要注意選擇活力好、無傷無病、規格相對整齊的幼蛙。

2.2.2 水稻品種的選擇:選擇耐肥、抗病力強、莖稈粗壯、不易倒伏、品質優的品種,最好在單季稻田開展,如優質稻65002、汕優10號等。

2.3 把好運輸放養

2.3.1 抓好運輸環節:幼蛙由於體質較弱,如果運輸、操作不當,極易出現下田3~5天后大量死亡。試驗的主要做法:一是選好起運時間,選擇在持續晴天的早上起運,10:00前下田,避開中午高溫;二是做好包裝準備,苗種包裝採用規格為0.3×0.3×0.25m 3 的泡沫箱,箱四周打26~30個煙眼大小的洞,並放置適量的水葫蘆,每箱放幼蛙400~450只。

2.3.2 選好放養時間:秧苗返青後10~15天(6月底或7月初)進行虎紋蛙幼蛙投放。放苗時間選擇在晴天的早晨,放養密度為每畝投放2500~4000只為宜(蛙養殖50~60天就可輪捕上市)。

2.3.3 投放大規格蛙苗:投放蛙苗的規格大於7~9g/只為好,保持幼蛙較高的成活率最好大於15g/只,但也不宜太大,規格平均是關鍵。合適的虎紋蛙放養規格與密度是保證虎紋蛙養殖產量,確保稻田生態種養、不施肥的關鍵。


建立“虎紋蛙-水稻”生態種養“物質循環”系統


2.4 抓好田間管理

2.4.1 選好料、投餵足:由於養蛙的殘餌和糞便等作水稻的肥料,通過一定數量的虎紋蛙來保證稻田不施肥。因此,如果是上季有養殖過蛙或魚的,肥力足的可不施肥。如肥力不足則要施,以基肥為佳(有機稻生產)。前期所用飼料最好是質量過硬的品牌料,後期也可使用自配顆粒料。在投餵上做到定點、定質、定量,直接投在餌料臺上。投餵1次/天即可,時間在傍晚6-7時。同時,在餌料臺上方懸掛黑燈光,晚上8時至夜間12時開燈誘蟲(隔壁田打藥時注意)。

2.4.2 勤巡田、常檢查:堅持早、中、晚巡田,常觀察、檢查蛙的活動、生長情況和水稻的長勢、病害情況;常檢查田埂是否有漏洞,防逃網是否牢固、破損;及時驅趕蛇、白鷺等敵害生物;隨時注意蛙溝水質,常排換水,疏通蛙溝;特別是在下雨和打雷時要及時做好防洪、防逃工作。

2.4.3 抓好蛙病防治:養蛙稻田,水稻基本不發生病害,主要是做好虎紋蛙防病工作。一是要注意蛙溝水質的肥瘦;二是飼料的營養質量要保證,在營養需求上能滿足虎紋蛙生長需要。目前發現的主要病害是爛皮病,通過飼料中添加魚肝油或多維維生素可以預防此病發生。

2.4.4 蛙的輪捕:在水稻生長的中後期,根據蛙生長與市場情況,適時將生長速度快,達到100g/只以上的蛙可捕獲上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