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萬億的教培市場,為什麼85%的培訓機構仍然無法盈利?


超2萬億的教培市場,為什麼85%的培訓機構仍然無法盈利?

我國教育培訓行業市場規模在2013年破萬億後,2015年再迎來爆發,截至2018年我國教育培訓市場規模達到21775億元。不少社會資金紛紛注入教培行業,甚至有人預言,教培行業將是下一片投資的熱土。


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的,目前教培行業的經營現狀並不容樂觀。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有70%的培訓機構處於虧損狀態,15%的培訓機構處在彷徨狀態,只有15%的培訓機構是真正盈利的,其中利潤率還下降了14%。這與股市“一盈二平七虧”的規律頗為相似,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市場競爭的異常劇烈。


教培市場的規模如此之大,為何培訓機構盈利卻如此之難,問題到底出在哪裡?該如何扭轉運營不利的局面?

超2萬億的教培市場,為什麼85%的培訓機構仍然無法盈利?

培訓機構虧損原因探究


盈利總會有模式,虧損也一定有原因,那麼,是什麼“偷”走了培訓機構的利潤?有業內人士估算過,當前培訓機構的經營成本,起碼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加上市場上很多培訓項目已趨於飽和,假如節流困難、開源無望,必然會導致培訓機構陷入虧損經營狀態。


招生不足

生源是培訓機構生存的根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生源,培訓機構想要盈利不過是一廂情願。


缺乏專業招生團隊

由於部分培訓機構沒有專業的招生團隊,缺乏科學的招生規劃,對於前來諮詢的學生和家長,可能因為接待不周,或是話術不到位,難以說服家長報名繳費。


缺乏有效宣傳渠道

酒香也怕巷子深。培訓機構在沒有足夠的口碑之前,如果宣傳不到位,同時缺少其他招生渠道,吸引不了有需求的學生和家長,結果導致生源寥寥。


缺乏前瞻性眼光

招生是一項潛移默化的工作,需要長期堅持,有的培訓機構臨急抱佛腳,在開班前才匆匆忙忙做招生宣傳,缺少系統的計劃,結果可想而知。


課程收費不合理

由於教培行業缺乏統一的定價標準,導致有些培訓機構的課程收費隨心所欲,定價過低影響利潤率,定價過高影響招生率,如何找到二者的平衡點是關鍵。


市場競爭白熱化

近年來培訓機構的數量有增無減,許多經營者在夾縫中求生存,加上一些知名大機構紛紛下沉到三四線城市拓展市場,給中小培訓機構帶來了巨大沖擊,這也是導致招生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在幾年前的廣東中山,就有業內人士反映稱8成以上的培訓機構不盈利,加上一些知名培訓機構的進駐,造成機構多、生源少的現象,導致培訓機構難盈利,部分機構的教學分點只好無奈撤退。

在江西南昌的情況也類似,孺子路成為了教育培訓一條街,競爭同樣異常激烈,新東方、學大教育等大鱷進駐,使得其他小機構的生存更是異常艱難。


管理不當

培訓機構想要盈利,離不開科學的管理。然而中小培訓機構的創辦人不少是教師出身,所謂隔行如隔山,他們在教學領域裡相對出色,但是經營管理方面可能就有所欠缺。


教學管理不科學

有的培訓機構對教學沒有明確統一的規劃,缺乏科學管理,有的校長成了“差不多先生”,對於教師沒有嚴格的要求,這樣只會導致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嚴重影響培訓機構的形象和口碑。


教師分工不明確

教師的分工缺乏嚴格的界定,哪裡有需要就到哪裡去,說白了就是機動人員。有的教師身兼數職,分身乏術,苦不堪言。分工上的不明確,嚴重挫傷了教師的積極性,影響了培訓機構的正常運作。


機構文化不完善

培訓機構的文化氛圍不夠濃厚,教師們缺乏歸屬感和凝聚力,整個教師團隊就像一盤散沙,沒有戰鬥力,培訓機構也因此缺乏核心競爭力,在市場競爭中步履蹣跚,導致盈利困難。


經營不善

經營是培訓機構盈利的保障,管理是對內,而經營則是對外,一個節流,一個開源,二者相輔相成,同為培訓機構的盈利服務。


資金斷鏈

因為資金操作不當,如將全部資金用於盲目擴張,而其他方面資金供應不上,最後導致資金鍊條斷裂。有些培訓機構是貸款辦學,一旦資金週轉不過來,很容易使培訓機構陷入泥沼而難以自拔。


深圳市某舞蹈培訓機構,經營狀況還不錯,原有200多學生。校長為了擴大規模,多方籌措資金,並將近年來的盈利全部投入其中,還搬遷了新教室,購置了新設施,並高薪聘請了多名舞蹈教師。然而新校區的招生狀況並不理想,開支比以前多了一倍多,資金又跟不上,導致培訓機構的運營入不敷出,進退兩難。


固步自封

有的培訓機構經營者缺乏創新精神,不能與時俱進,也缺少與同行的交流學習,只是根據個人想法去鑽研課程,不懂市場走向,最後被市場邊緣化,逐漸被甩在行業後頭。


盲目從眾

有的校長缺少主見,跟著感覺走,喜歡隨大流,看到素質教育盈利好,也跟著增設書畫舞蹈培訓班,最後發現自己輸的不是課程單一,而是能勝任新課程的教師百中無一。


惡性競爭

價格戰是市場惡性競爭的典型。在成本不斷上漲的今天,如果培訓機構不顧自身實際情況,一味地低價促銷,只會陷入兩敗俱傷的境地,即使招到學生,在生源數量不足和引流渠道不暢的情況下,也難以達到收支平衡。

誠信不足

個別培訓機構受利益驅使,缺乏誠信,在招生宣傳時進行虛假宣傳,忽悠消費者。一旦事情敗露,學員紛紛要求退費賠償,甚至鬧得滿城風雨,培訓機構也會因此名譽受損,導致舉步維艱。

超2萬億的教培市場,為什麼85%的培訓機構仍然無法盈利?

超2萬億的教培市場,為什麼85%的培訓機構仍然無法盈利?

培訓機構如何實現盈利

關於利潤率,有這麼一條公式:成本利潤率=利潤/成本費用×100% ,得數越大,表明企業的運營成本越小,成本費用控制得越好,盈利能力也越強。

因此,培訓機構若想盈利,唯有通過縮減成本開銷,或者通過開拓市場擴大招生,以此增加利潤。一言以蔽之,盈利的原則是:開源節流。


降低人力成本

一說到降低人力成本,估計有的校長就會想到降工資、減福利,其實這是捨本逐末的做法,只會引發教師的不滿甚至引起辭職,並不能真正解決人力成本過高的問題。

校長需要弄清楚的是,人力成本=有效成本+無效成本。所謂無效成本,是指不能為培訓機構增加經濟效益的人力成本。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降低無效成本。


精兵簡政

有的中小培訓機構不顧自身實際情況,過於追求規模,各類部門一應俱全。其實,真正常用的也就招生、教學、後勤這幾個部門,其他部門的設置無疑增加了人力成本。那麼,可以把不需要的職能部門撤掉或者合併,清退個別碌碌無為的員工,合理安排那些有能力的員工,比如增加他們的工作任務,或者協助跨部門進行工作,以縮減無效成本,達到節流的目的。


創新使用科技

科技的進步,大大降低了勞動力成本,一些高科技企業逐漸開始使用機器人工作,部分有條件的培訓機構,也可以嘗試藉助科技來降低人力成本。如英語口語課程,可以通過人機對話輔助教學,一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二來節省教師的教學時間,讓教師更專注於備課或者其他教學事務。


除了降低人力成本以外,培訓機構還可以考慮通過各種途徑縮減運營成本,如把閒置場地再利用或轉租,以節省租金;加強全體教師節約能源的意識,減少水電費開支;通過多樣化的招生宣傳渠道,有效節約廣告費用、招聘成本等,力爭以最少的投入,獲取最大的收益。


提高工作效率

通過提高培訓機構的整體工作效率,一來有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二來有利於減少機構的成本支出。


多幹實事少說空話

提高效率首先從校長做起。校長平時開會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即可,其他閒話少扯,圍繞會議重點來討論,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讓教師去執行、落實各項工作的計劃,儘快完成工作目標任務。


教師也應加強時間觀念,提前做好次日工作計劃,其中做好備課是教學工作的重點,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有目的有計劃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安排,優先完成最重要、最緊急的工作,少閒聊少玩手機,做到優質高效按時完成工作任務。


提高教師工作技能


有的教師工作不可謂不努力,然而效果差強人意,很有可能是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沒有掌握好,由此導致效率低下,從而影響了培訓機構的運營發展。


磨刀不誤砍柴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技能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通過以老帶新的培訓方式,讓老教師培訓新教師,校長也可以對教師進行強化培訓,還可以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多渠道提高教師的工作技能。


雖然培訓教師會增加運營成本,但是當教師的工作技能得到大幅提升之後,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往往是培訓成本的數倍,更有利於培訓機構的長遠發展。


簡化工作流程


繁雜的工作流程,只會增加教師的工作時間,加大工作壓力,降低工作效率。對於一些不必要的流程,如層層請示、經費報銷手續,應儘量精簡,以更好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


建立激勵機制

決定培訓機構整體效率高低的是管理體系,而激勵機制是其中的一部分。校長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獎勵制度、績效考核制度和薪酬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切實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為培訓機構創造更大的效益。

超2萬億的教培市場,為什麼85%的培訓機構仍然無法盈利?

拓展周邊市場


培訓機構的市場佔有率越高,表明培訓機構的經營狀況越好,在市場上處於有利地位;反之,則表明培訓機構的經營狀態較差,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因此,校長應當想法通過多渠道去開拓新市場,提高市場份額。


開拓新市場


在培訓市場接近飽和的情況下,培訓機構要勇於尋求差異化競爭,通過市場調查去發掘市場空白點,通過確立市場定位,突出教學優勢,佔據新市場的制高點,在自身擅長的領域裡獨樹一幟。


目前一二線城市的教培市場已是一片紅海,三四線城市培訓機構之間的競爭趨於白熱化,就連一些縣城的培訓機構也是多不勝數,不少小型培訓機構的運營盈利狀況並不容樂觀。


相對而言,當下的農村市場倒是更加值得期待,大部分鄉鎮的培訓市場,還是一片有待開墾的處女地。培訓機構不妨採取“培訓下鄉”策略,既可以自行到鄉鎮開設教學點進行招生辦學,也可以在當地通過招生代理多渠道拓展生源,通過此舉進一步開拓新興的鄉鎮培訓市場。


以產品佔領市場

培訓機構的產品即課程和服務,可以通過增設特色課程,提升服務品質,以吸納不同需求的學生,前提是要有足夠好的師資條件,能夠保證新課程的正常教學和運作。


此外,培訓機構也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通過一些優惠促銷活動來擴大生源,比如捆綁、搭贈課程進行促銷,提高市場佔有率,後續再進行生源轉化。


增加投資收益

多數中小型培訓機構的資金來源分兩部分,一部分來自培訓機構經營者的投入,另一部分來自於學員的學費收入。對於預收費能力強的培訓機構,比如可以做到讓每個家長預交下學年的費用,其預收資金相對充足,那麼培訓機構可以合理安排利用這些資金,為培訓機構增加收益。


加大教學投入

培訓機構的校長可以考慮將部分流動資金用於完善教學設施,改善辦學條件,增加教師和學生福利,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生活環境,以吸納更多學生,從源頭上增加收益。


此舉表面看似只有投入沒有收益,但是當培訓機構各方面條件不斷完善,自然也能吸引更多生源報名,所謂“你若盛開,蝴蝶自來”就是這個道理。


進行風險投資

培訓機構的經營者也可以將資金投資到其他行業,當然前提是能夠承受跨行業投資的風險,要考慮到一旦投資失敗,將如何快速恢復資金正常週轉。跨行業投資是一種高風險與高收益並存的行為,需要慎重考慮,儘量在有把握的前提下進行。


曾經是滬上三大英語培訓品牌之一的環亞西文現代英語,就曾因資金問題,導致四個門店全部關門,究其根源,可能與環亞西文在其他行業投資失敗有關。

此外,對於一些有一定規模的培訓機構來說,利用自身的資源和條件,發展一體化的商業經營,也是一條增加收益的出路。比如對外銷售機構自身的教學資料,開辦一家小型生活超市,以及特色小吃店等。


培訓機構盈利難的現狀並非一朝一夕能改變,但是可以通過多方努力逐步改善。未來教育培訓市場格局,將是教育行業大整合、淘汰、收購、兼併和重組的時代,培訓機構只有正確認清時勢,主動求變,切實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才有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站穩腳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