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水利工程巡禮丨湖漫水庫:縣辦第一座中型水庫興建史

編者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盛世治水百業興,社會發展水支撐。為綜合展示溫嶺水利工程的歷史成就,展現溫嶺農林水利人形象,本報今起聯合市農業農村和水利局開設《獻禮70年:溫嶺水利工程巡禮》專欄,以親歷者的視角講解溫嶺水利事業的滄桑鉅變。

口述者:黃純,溫嶺電力公司退休幹部,1956年至1969年任職於溫嶺縣水利局

温岭水利工程巡礼丨湖漫水库:县办第一座中型水库兴建史

溫嶺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海偉攝

建國初期,全國進入了大建設時期,湖漫水庫是縣辦的第一座中型水庫,由省、地、縣三級水利部門設計,是一座綜合利用的水庫。

在軟基礎上建壩築水庫

1955年,我從南京來到了溫嶺,並於1956年被分配到溫嶺縣水利局。不久,我就參與到了湖漫水庫的建設工程中,主要負責場地監工工作。

1957年10月,湖漫水庫一期工程動工興建,縣裡組織全縣受益區的6000多名幹部、民工參加湖漫水庫的建設。在當時,最先進的工具也不過是斗車,水庫興建過程中,靠的是人海戰術,即由民工鋤挖、肩挑、手推、人抬。民工們自帶鋤頭、畚箕和糧食,搭著毛巾,戴著竹笠來到工地幹活。指揮部在工地上建起了衛生室,各區有衛生員,頭痛腦熱之類的小毛病都可以解決,為了解決吃飯問題,還辦起了食堂。

庫區位於原城南區石橋頭鎮和原大閭鄉之間,壩址位於原城北區巖下鄉筻下塘和原大閭鄉湖漫堂之間山口,距澤楚公路5公里,有公路可通。大壩攔截了黃西岙、桐橋、彭家等溪水,集雨面積32.48平方公里,主流長度7公里。壩型為黏土心牆壩,壩高20.6米,防浪牆高0.9米,壩頂長206米、寬3.7米。總庫容3517萬立方米,正常庫容2671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367萬立方米。

但因壩址為軟黏土基礎,地基鬆軟,給工程建設帶來了不小的難度。為了打實基礎,工程指揮部後來採用了拖拉機拖動滾輪的方式進行壓土。當時的壓土工具,是德塔—35型履帶拖拉機拖帶4噸的石質羊角碾,填土厚二三十釐米,一般需要來回8至12遍。在施工工藝優化之外,技術上還採用了外壩腳增加鎮壓層的方式來穩固壩基。

1958年3月,湖漫水庫一期工程竣工。1958年8月至11月,湖漫水庫二期工程竣工。此後,經過了多輪除險加固。2016年11月,湖漫水庫通過省級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驗收。

初衷為改善農業生產

1957年,溫嶺縣每畝平均產量為816斤,提前實現並超過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規定畝產糧食800斤的指標。為了在1958年達到糧食畝產量900斤,爭取實現“千斤縣”,必須要在水利建設方面下功夫。因此,湖漫水庫就是為保證農田有效灌溉,改善農業生產,提高抗旱能力,實現農業生產“千斤縣”的目標而修建的。

在選址時,經過多次勘察,因地理條件和建庫條件優越,最終選定了現在的庫址。原城北區巖下鄉筻下塘和原大閭鄉湖漫堂之間,山口肚大口小,地勢平坦,不用建很高的壩就可控制較大的流域面積,可使全縣37萬畝農田提高抗旱能力15天以上,使水庫下游6萬畝農田免除洪澇威脅。

1969年,縣裡在庫區東南側原石橋頭鎮大巖下村半嶺處開鑿了輸水隧洞,使境內東南沿海17.6萬畝農田抗旱能力提高。1979年,為了增加來水量,建成了肖溪引水工程,年引水量400萬立方米。

城區人民的“大水缸”

1959年,湖漫水庫開始綜合運營,首次開展水庫養殖,放養魚種42萬尾,年產淡水魚5萬斤。

1961年,湖漫水庫配套工程湖漫電站建成,選址在原巖下鄉筻下塘,為壩後式電站。總裝機容量400千瓦,平均年發電量33.5萬千瓦時。工程於1962年11月竣工投產,投資33萬元。1961年,由電站建一條10千伏線路和溫嶺電廠聯網,在當時為城關鎮供電做出一定貢獻。

除了灌溉農田、發展養魚、發電、種植業外,湖漫水庫還從1984年11月開始,向城關地區供應生活和生產用水,日供水量1萬噸左右。1996年,因市自來水廠二期擴建工程完工,向湖漫水庫大量增加取水,水庫的職能由以灌溉為主改為以供自來水為主。

如今的湖漫水庫,是我市重要的飲用水水源地,擔負著城區及周邊地區20萬名群眾的飲用水供給任務,是溫嶺城區人民的“大水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