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道歉!全面整頓

水滴籌創始人沈鵬公開道歉!


日前,知名網絡籌款平臺水滴籌被曝工作人員在醫院“掃樓式”籌款,審核漏洞多,被質疑“公益變生意”。


報道稱,水滴籌籌款顧問讓兼職人員以志願者的身份在醫院裡“掃樓”,成功拉到5單以上,就能獲得80元/單的績效獎勵。籌款顧問還稱“有百萬房產也能發起水滴籌”,因為“捐款人看不到”。打著“志願者”或眾籌顧問名號的地推人員,每單最高提成可以拿到150元,月入過萬,末位淘汰(此前報道)。



水滴籌創始人公開道歉:

全面排查整頓


12月5日晚,水滴籌創始人、CEO沈鵬在微博發表公開信致歉。


公開道歉!全面整頓


公開信中,@水滴籌沈鵬 回憶了自己離開美團點評、創立水滴籌的初衷和經歷,表示在11月30日看到相關報道後,第一時間就成立了工作組展開相應調查,並且全面暫停了線下服務,對辜負了愛心用戶的信任感到很抱歉。


沈鵬稱,截至目前的初步調查,線下人員違反服務規範的類似現象確實有不同程度存在。


目前,公司成立了三大檢查組全面排查整頓,分別是線下團隊深度自查組、總部特別質檢組以及公司獨立督查組,全面排查線下服務情況。公司已查明相關報道中涉及的違規線下工作人員,違規相關的所有直接或間接參與的同事都將為此承擔責任。為了水滴籌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有勇於擔當和刮骨療傷的勇氣,後續會落實相關的處罰。


公開道歉!全面整頓


“壓力最大的時候,甚至我曾想過,如果水滴籌線下團隊再管不好,是不是要像別人說的那樣把水滴籌交給相關公益組織?但我本身是一個很堅韌的創業者,相信全體水滴小夥伴只要以更高的標準去自我約束、嚴肅整頓和持續努力改進,一定能攻破難關!”


信的最後,沈鵬表示,水滴籌將會全力以赴優化當前工作,接受大眾的監督,希望重新贏得更多用戶的信任。


這是水滴籌11月底被爆出管理危機以來,沈鵬首次公開表態,相關話題迅速登上熱搜,目前閱讀接超2億,網友褒貶不一。


公開道歉!全面整頓

公開道歉!全面整頓

公開道歉!全面整頓

公開道歉!全面整頓

公開道歉!全面整頓

公開道歉!全面整頓

公開道歉!全面整頓


這不是水滴籌

第一次道歉


就在幾天前,水滴籌官方曾致歉稱:有媒體報道水滴籌線下人員服務環節出現問題,公司第一時間成立工作組展開相應調查,並且全面暫停線下服務。水滴籌的宗旨是“經營信任”,對於這類事件的出現,我們感到愧疚和痛心,辜負了愛心用戶的信任,我們深表歉意。



公開道歉!全面整頓


回溯到幾個月前,今年5月,德雲社相聲演員眾籌事件引發公眾關於網絡眾籌平臺規範的質疑和討論。當時,網友質疑稱,那位相聲演員在北京有兩套房、一輛車,大病也有醫保,怎麼會需要眾籌?


當時,據北京青年報報道,水滴籌一位負責人稱,平臺“沒有資格去審核發起人的車產和房產”,只能要求發起人公開說明自己的家庭經濟情況,“去做公示”。


當時,水滴籌創始人、CEO沈鵬同樣也在網上稱“實在抱歉,給大家添亂了”



公開道歉!全面整頓


媒體最新調查:

假病歷能眾籌,1分鐘過審


據悉,新快報6日報道,在水滴籌事件曝光後,該報記者近日在第三方平臺購買了一張偽造的診斷證明(疾病名稱和病情不符),上傳至水滴籌平臺,用於發起籌款申請。


診斷證明提交後,在未對記者患病情況、經濟條件、家庭住址作過多瞭解的情況下,平臺在1分鐘內審核完畢,並顯示可以進行轉發籌款。接下來,水滴籌還設置了一對一客服顧問,對記者進行籌款填寫指導。整個指導過程中,顧問未對申請人信息再做更多的核查。


公開道歉!全面整頓


“只需要任意提供一張帶有患者姓名和疾病名稱或者疾病相關描述的診斷報告,就可以發起籌款申請。”籌款平臺顧問貼心地告訴記者,每期籌款期限只有30天,可以先轉發鏈接籌款,之後再慢慢補齊相關證明材料。


今年3月,水滴籌公司創始人兼CEO沈鵬曾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提及,由於足夠下沉,水滴籌每個捐款用戶的獲客成本只有3毛錢。


瀏覽水滴籌的《用戶協議》發現,有一條為“贈與人向發起人、求助人進行贈與之前,需要成為平臺的註冊用戶,接受本協議及隱私政策”。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9月,水滴籌已累計籌款達235億元,近2.8億人參與救助。


透過寬鬆審核、瘋狂“吸粉”,海量用戶的背後是缺乏盈利能力的眾籌平臺,對運營資金的需求。


人民日報發聲:

別讓好心人寒心!



公開道歉!全面整頓


對於水滴籌“掃樓事件”,人民日報此前發表評論,稱這次“掃樓事件”最需要反思的,是水滴籌到底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能否有勇氣直面自己的問題。在過去一些騙捐事件發生之後,水滴籌曾一再解釋過,他們不是慈善機構,只是搭建網絡互助平臺,他們不從善款提成手續費。

儘管這種專業區分有一定道理,可是在公眾眼裡,這類籌款平臺就是在做“好事”,就是應該對發佈信息的真實性負責。無論是打車平臺,還是民宿平臺,還是互助平臺,都不能把責任留給用戶、把利潤和流量留給自己。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公益的擦邊球打不得。


互聯網眾籌這類新生事物,對一些因貧困而無法救治的人而言,不亞於“及時雨”。但這種救助模式要持續發展,就必須嚴格規範流程和管理,剷除違規行為滋生的土壤。唯有如此,才能被公眾信任和支持。殷鑑不遠,給善良留一點淨土,給真正需求扶助的人留點希望,別讓好心人寒心!


你還會在網絡平臺捐款嗎?





來源:湖北日報綜合(時間視頻、觀察者網、新華社、新快報、人民日報)

編髮:黃偉

微博:@湖北日報

出品:湖北日報融媒體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