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長渠出九重 一泓碧水潤北國——寫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5週年前夕

“南水北調·渠首陶岔”系列報道

全媒體記者 賈林偉

(一)

正是南陽好時候,高鐵開通恰逢君。

猶如“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光陰,一轉眼,丹江碧水源源不斷流向北中國,已到了5週年的重要當口。

碧水輕搖之間,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雄姿英發,巋然挺立於淅川縣九重鎮湯、禹二山之間,引得四方世人如潮來訪。

步入南水北調新時代,中國北方因丹江水滋潤變得更多姿多彩,中部大城市鄭州、奮力建設大城市南陽,已讓我們看到高質量發展的美麗模樣。

樹高千尺總有根,江河萬里總有源。

今年10月16日,南水北調中線渠首和黃河、龍門石窟等,在北京展覽館“偉大曆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型成就展”中,一起名列“河南元素”。其解說詞是這樣的:“陶岔渠首樞紐工程,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陶岔村,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更是丹江口水庫的副壩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標誌性建築。2014年中線工程完工後,陶岔渠首成為向中國北方京津冀等地區送水的‘水龍頭’!”

再訪九重,宛如初見。

除了渠首大壩,今日的九重還有更多驚喜。這一次,我們走進九重山水間,走進九重鄉親中,感受通水5年間的變和不變,感觸近年來由外到內的魅力。我們期待在這裡,通過南水北調這個偉業工程找到奔騰時代的“原動力”。

(二)

九重之“重”,因水而名。君不見北調之水九重來,奔流向北不復回。

作為渠首所在地,九重是1432公里中線乾渠“零公里”,千里長渠從此出發潤澤北國,被稱為“南水北調中線第一重鎮”。全鎮136平方公里國土面積中,有將近一半在國家一級和二級生態保護區內;全鎮32個村,有將近一半在國家一級和二級生態保護區內。

渠首水質大如天,九重鎮扛穩汙染防治政治責任,堅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聚焦汙染防治三大攻堅,守護好“藍天、碧水、淨土”,守護渠首清水。九重鎮黨委書記馬飛帶領全鎮黨員幹部,把“水質優先”作為戰略掛在心上、捏在手中,從未有過絲毫懈怠。去年10月16日,唐王橋村人居環境改善受到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的現場肯定。

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全面推行7河6庫河長制,關停取締畜禽養殖場42家,建成鎮級汙水處理廠1個,垃圾處理廠1個,配套集鎮一、二級汙水管網,啟用11個村級生活汙水處理系統,落實庫區水上環境整治,實施庫區溼地治理和圍網工程。組建450餘人的護水員、保潔員隊伍,強化渠首、渠線、庫區的管護。

紮實推進淨土保衛戰。去年投入100萬元清理陳年垃圾3000餘噸,投資3000萬元在渠線兩側實施面源汙染項目工程。以仁和康源等為首的十大生態產業基地,推行有機肥代替化肥、物理滅蟲等方法,每年減少化肥使用量5000噸,減少農藥使用量3噸,最大限度減少面源汙染。

渠首人對水質萬分呵護,千般寵愛。

家住九重鎮陶岔村的獨臂老人李進群,因46年不間斷守護渠首大壩,被評為“河南好人”,“感動南陽人物”。1970年,他在參與修建丹江口水庫引丹渠首老壩時,被鋼絲繩絞斷了右臂。大壩建成後,他做起了守護渠首的“義務環衛工”。沒有報酬,但他懂得,南水北調是國家大事,渠首陶岔連著首都北京。他常說,“水淨,渠首美,不能丟了咱九重人的臉。”

長年保持在Ⅰ類標準的丹江之水,像一面潔淨的鏡子,映照出九重人的奉獻和擔當。

(三)

拆網箱、清畜禽,關企業、停礦山……九重鎮緊跟淅川縣委、縣政府走,丹江水綠如錦緞。

可九重百姓咋致富?這裡集工程佔壓區、移民遷安區、水源核心區三位一體,地上不能養殖,水裡不能捕魚,汙染企業不能進,全鎮2萬戶7萬餘人裡,仍有貧困896戶2340人。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馬飛講,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脫貧的關鍵在產業“造血”。2017年3月上任伊始,就提出把軟籽石榴作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黃金”產業傾力培育,奮力打造中原最大軟籽石榴基地。

在縣委書記盧捍衛“三權分置、利益共享”的頂層設計下,2017年4月,沿乾渠兩側一次性集中流轉土地2000畝。當年10月至12月,以張河4000畝基地為核心,在渠首周邊集中連片發展基地6000畝,帶動800餘戶群眾蹚出一條產業致富的新路子。

張河村距渠首不到5公里,乾渠繞村而過。南水北調通水前,這裡是遠近聞名的辣椒專業村,但種辣椒施農藥化肥會讓丹江水氮磷超標。村黨支部書記張家祥帶領鄉親選擇了“樹能保水土、花能觀賞、果能賣錢”的軟籽石榴產業,成為踐行生態發展理念的典範。去年,他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張河村的綠色崛起,標註著九重鎮近3年“因綠而富”的堅定步伐——

2017年,生態產業扶持加力,沿庫區建成5000畝的中藥材基地。

2018年,生態發展持之以恆,軟籽石榴走出了九重,延伸至香花、厚坡兩鎮,新發展軟籽石榴1000畝,全縣造林觀摩評比再獲第一,12月迎接全省林業觀摩。軟籽石榴“三權分置”帶貧模式得到上級肯定,“一地生三金”在央視播出。

今年11月19日,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作交流會上,淅川縣九重鎮武店村被授予“全國十佳科技助力精準扶貧示範點”稱號,成為河南唯一獲此殊榮的鄉村。在北京延慶世園會上,九重“張河模式”備受關注。

因綠而富,九重在轉型升級中激盪著高質量發展的新活力。統計顯示:2017年,人均純收入達1.1萬元;2018年,人均純收入達1.21萬元,全縣績效考評中,九重蟬聯第一。至目前,全鎮初步形成“東部中藥材,西部生態帶,南部林果菜,北部工業群,中部商貿區”的產業格局。

(四)

徜徉九重,從唐王橋新村到樺犁扒移民新村,從張河村軟籽石榴基地到陶岔村湯山公園建設現場,再到武店村渠首北京小鎮文化民俗街,令人禁不住讚歎:“美,九重真美!”

在九重,開花與春天無關。冬日裡,嫣紅的月季、清香四溢的十月桂、漫山遍野的野菊花……九重之美,美在四季。

步入2019年,九重生態旅遊發展步伐加快。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薰衣草莊園基本建成,明年五一開園迎賓,石榴莊園開工在即。幹部學院體驗基地武店農莊,大門及部分景觀建設完畢。全長12公里的石榴生態廊道全線貫通,渠首景區連片打造,大旅遊的格局基本呈現。

3月22日,投資3200萬元的渠首北京小鎮文化民俗街項目正式動工;11月6日,投資5000萬元的二期文化民俗街項目開工。這裡融會淅川地方特色和北京文化要素,重點打造以文化旅遊為核心,集生態、觀光、旅遊、宜居為一體的特色小鎮。

今年,還一個大看點是渠首左岸的丹陽湖溼地公園。這是淅川縣委、縣政府確定的年度重點工程,投資約3.3億元,建設10個大項目:移民文化浮雕廣場、遊客接待中心、8萬平方米迎賓廣場、丹陽湖國家溼地公園科普宣教中心、湯山花海梯田、復建九重閣和8條登湯山道路等。這些項目將大大提升九重“顏值”,繼而昂起全縣旅遊的大龍頭。

山美水美,九重人更美——崇德向善,人人爭做“最美”。

3年來,九重鎮考入“211工程”以上院校的學子多達130人,王涵、吳鎮威、範圳豪等15人被清華、浙大、武大、中科大等名校錄取。九重鎮一中學生張曉茹榮獲全國首批“新時代好少年”稱號,是河南唯一入選的青少年。

“兩弘揚一爭做”中,九重鎮湧現出“中招全縣鄉鎮初中第一名”的程宏偉校長等師德標兵,還有“全國勞動模範”張家祥、“最美淅川人”郭春平、“最美村支書”繩明州、“最美孝心兒媳”王小玲、“最美退伍軍人”張家星等,形成了追求真善美的昂揚正氣。

九重之重,這裡清水滋潤心田,這裡微光燭照未來。九重之遠,生態高效發展永遠在路上,確保渠首清水永續北送。我們相信,隨著南水北調腳步越走越穩,九重與外界的合作之手將握得越來越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