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誌

據新華社北京12月5日電 2019年7月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方案》。對此,中央有關部門負責人就《方案》相關情況,接受了記者專訪。

問:請您介紹一下制定《方案》的基本考慮。

答: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發掘好、利用好豐富文物和文化資源,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革命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舉措,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確定的國家重大文化工程。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就是要整合具有突出意義、重要影響、重大主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實施公園化管理運營,實現保護傳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務、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科學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開放空間的公共文化載體,集中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誌。

制定印發《方案》,對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進行安排部署,是黨中央推動新時代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的戰略決策,對於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充分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久影響力、革命文化強大感召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強大生命力將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問: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目標、建設範圍是什麼?

答: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計劃用4年左右時間,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其中長城河北段、大運河江蘇段、長征貴州段作為重點建設區於2021年底前完成。通過建設使長城、大運河、長征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協調推進局面初步形成,權責明確、運營高效、監督規範的管理模式初具雛形,形成一批可複製推廣的成果經驗,為全面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創造良好條件。

在建設範圍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包括戰國、秦、漢長城,北魏、北齊、隋、唐、五代、宋、西夏、遼具備長城特徵的防禦體系,金界壕,明長城。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5個省區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包括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3個部分,通惠河、北運河、南運河、會通河、中(運)河、淮揚運河、江南運河、浙東運河、永濟渠(衛河)、通濟渠(汴河)10個河段。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8個省市。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以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中央紅軍)長征線路為主,兼顧紅二、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長征線路。涉及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15個省區市。

問:國家文化公園主體功能區建設有哪些具體安排?

答:國家文化公園根據文物和文化資源的整體佈局、稟賦差異及周邊人居環境、自然條件、配套設施等情況,結合國土空間規劃,重點建設4類主體功能區:一是管控保護區,由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世界文化遺產區及新發現發掘文物遺存臨時保護區組成,對文物本體及環境實施嚴格保護和管控,對瀕危文物實施封閉管理,建設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樣板區。二是主題展示區,包括核心展示園、集中展示帶、特色展示點3種形態。核心展示園由開放參觀遊覽、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相對便利的國家級文物和文化資源及周邊區域組成,是參觀遊覽和文化體驗的主體區。集中展示帶以核心展示園為基點,以相應的省、市、縣級文物資源為分支,彙集形成文化載體密集地帶,整體保護利用和系統開發提升。特色展示點佈局分散但具有特殊文化意義和體驗價值,可滿足分眾化參觀遊覽體驗。三是文旅融合區,由主題展示區及其周邊就近就便和可看可覽的歷史文化、自然生態、現代文旅優質資源組成,重點利用文物和文化資源外溢輻射效應,建設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示範區。四是傳統利用區,城鄉居民和企事業單位、社團組織的傳統生活生產區域,合理保存傳統文化生態,適度發展文化旅遊、特色生態產業,適當控制生產經營活動,逐步疏導不符合建設規劃要求的設施、項目等。

問:聚焦關鍵領域有哪些重要舉措?

答: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的關鍵是集中實施一批標誌性工程,《方案》提出,要聚焦5個關鍵領域實施基礎工程:

一是推進保護傳承工程。實施重大修繕保護項目,對瀕危損毀文物進行搶救性保護,對重點文物進行預防性主動性保護。完善集中連片保護措施,加大管控力度,嚴防不恰當開發和過度商業化。嚴格執行文物保護督察制度,強化各級政府主體責任。提高傳承活力,分級分類建設完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展覽館等展示體系,建設完善一批教育培訓基地、社會實踐基地、研學旅行基地等。利用重大紀念日和傳統節慶日組織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因地制宜開展宣傳教育,推動開發鄉土教育特色資源,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打造實景演出,讓長城文化、大運河文化、長征精神融入群眾生活。

二是推進研究發掘工程。加強長城文化、大運河文化、長征精神系統研究,突出“萬里長城”“千年運河”“兩萬五千里長徵”整體辨識度。加大國家社科基金等支持力度,構建與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相適應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結合新時代特點,深入研究闡發推動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兩路”精神等在沿線區域的傳承發展。整理挖掘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所荷載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頭故事,拍攝電視專題片長城之歌、大運河之歌、長征之歌。

三是推進環境配套工程。修復國土空間環境,發揮自然生態系統修復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水汙染防治項目作用,加強城鄉綜合整治,維護人文自然風貌。以《全國紅色旅遊公路規劃(2017-2020年)》等為依託,打通斷頭路,改善旅遊路,貫通重要節點。完善遊客集散、導覽導遊、休憩健身、旅遊廁所等公共設施,安全、消防、醫療、救援等應急設施,科研、會展等公益設施,賓館、酒店和文化消費等必要商業設施,推進綠色能源使用,健全標準化服務體系。推出國家文化公園形象標誌,串珠成線、連線成片,打造廣為人知的視覺形象識別系統。

四是推進文旅融合工程。對優質文化旅遊資源推進一體化開發。打造一批文旅示範區,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文旅企業。科學規劃文化旅遊產品,在長城周邊以塞上風光為特色發展生態文化遊,在大運河淮揚片區以運河水韻為特色發展水上觀光和濱水休閒遊,在長征沿線以“重走長征路”為特色發展深度體驗遊和紅色研學旅行。推動開發文化旅遊商品,擴大文化供給。推出參觀遊覽聯程聯運經典線路,推動組建文旅聯盟,開展整體品牌塑造和營銷推介。

五是推進數字再現工程。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實現主題展示區無線網絡和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全覆蓋。利用現有設施和數字資源,建設國家文化公園官方網站和數字雲平臺,對文物和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展示,對歷史名人、詩詞歌賦、典籍文獻等關聯信息進行實時展示,打造永不落幕的網上空間。依託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體系,建設完善文物和文化資源數字化管理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