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如今的浮山

昨天做了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今天就帶你們瞭解一下我的家鄉浮山縣,各位看官,請您細聽分說!

浮山縣,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位於山西省境西南部,地處太嶽山南麓,臨汾盆地東緣,西傍臨汾、襄汾,南臨翼城,東連安澤,東南毗沁水,北接古縣。2006年,浮山縣生產總值達到17.6億元,比2002年增長73.1%,年均增長14.7%人均達到1.4萬元。2013年,浮山縣總人口13萬人,主要有回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分佈。2014年浮山縣有2鎮、 7鄉,面積946平方公里。 2019年5月,浮山縣退出貧困縣。

正是如今的浮山
正是如今的浮山

名稱由來:縣因山漂浮而得名。相傳臨汾東南有山,堯舜時,洪水橫流,其山隨水高低,其形若浮,故名浮山。據《元和郡縣誌》,以縣西浮山為名。相傳“洪水時,此山隨水消長”,故名

歷史沿革:

春秋屬晉,戰國屬魏,秦屬河東郡。漢為襄陵縣地。

北魏於今縣城西南5千米古縣村置葛城縣,

北齊廢入禽昌縣。

北周於葛城縣故治置郭城縣

隋廢入襄陵縣。

唐武德二年(619)於今古縣村置浮山縣,次年見“神人”於羊角山(二峰山)下,改名神山縣,屬晉州。

五代唐同光二年(924)徙治今縣城,屬建雄軍

五代晉復屬晉州。

宋屬平陽府。

金大定七年(1167)複名浮山縣,興定四年(1220)改忠孝縣。

元仍為浮山縣,屬晉寧路。

明、清俱屬平陽府。

民國年間屬河東道,道廢后直屬省。

1949年屬臨汾專區。

1954年屬晉南專區。

1958年併入臨汾縣。

1960年復置。

1967年屬晉南地區。

1970年屬臨汾地區。

2000年屬地級臨汾市。

2001年,撤銷東腰鄉,併入城關鎮,並更名為天壇鎮;撤銷西佐鄉,併入張莊鄉;撤銷喬家垣鄉,併入北王鄉;撤銷柏寺鄉,併入北韓鄉;撤銷史演河鄉,併入米家垣鄉;撤銷上東鄉,併入響水河鎮。區劃調整後,全縣轄轄2個鎮、7個鄉:天壇鎮、響水河鎮、張莊鄉、東張鄉、槐埝鄉、北王鄉、北韓鄉、米家垣鄉、寨圪塔鄉。縣政府駐天壇鎮。

氣候:浮山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特徵是多風少雨,溫差較大,四季分明。冬季受西北氣候影響,寒冷乾燥,雨雪稀少,易出現較大西北風。夏季高溫伏旱,最高溫度可達37℃以上。七月份最熱,日均溫度24.2℃,常出現暴雨和冰雹天氣。秋季溫熱陰雨,雨量多集中在7—8月份,陰雨過程長達5—7天,春季水量佔全年總降水量得46%以上。

更多關於浮山縣的信息也可以去浮山政務網查看。附上幾張手拍堯王像照片

正是如今的浮山
正是如今的浮山
正是如今的浮山
正是如今的浮山
正是如今的浮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