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民國時期的齊魯大地,90年前老照片記住的舊時光


博山,如今是淄博市轄區,原名顏神鎮。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設博山縣,屬青州府。 博山是我國五大陶瓷產地之一,其製陶歷史悠久,特別是博山爐,早在漢武帝時就是進貢宮廷御用之物。 明清時期是博山陶瓷業的鼎盛時期,幾乎家家戶戶都製陶,從這張1929年的照片就可以一觀其盛況。

圖為1929年博山孝婦河上一座石橋。孝婦河因為周朝孝婦顏文姜的故事而得名。過去博山人每年七月十五會在孝婦河裡放河燈,河裡彩燈一片,岸上人潮湧動,非常熱鬧。

民國時期的濟南是一座開放的商業城市,商業發達百業繁榮,瑞蚨祥就是創辦在濟南的。20年代的濟南有“麵粉城”之稱,至1925年,濟南就有10家麵粉廠。那個時候濟南是六安茶的集散地,每年六安茶的銷量230萬公斤左右。那個時候的濟南更是全國的主要棉花貿易市場之一。圖為當時一戶人家在糊火柴盒,以補貼家用。


圖為1929年濟南城下風景。那時的濟南不只是一座商業城市,更是一座文化之城,當時濟南有十幾家大大小小的報館。很多學者胡適、梁啟超,泰戈爾等都曾來到過濟南講學,1924年當時正在正誼中學讀書的季羨林正是聽了泰戈爾的演講,開始對印度語和梵文有了興趣。

圖為1929年青州北門外景色。大禹分九州,青州就是其中之一。山東第一府城的青州,歷史上做過十二年的都城,一千六百多年的州府治所,曾經青州城有城門四座。圖片上的橋是萬年橋,在宋朝的時候此橋式樣是虹橋,後毀於洪水,1696年重建。

圖為1929年青州法慶寺。法慶寺,建於清順治年間,是當時山東四大禪院之一。寺址原來是明朝衡王府,1931年寺院的一部分被改為軍隊營房,一部分作為小學校址。寺院舊址在今前營子村西側,早已不存。

山東作為津浦線南北樞紐之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從辛亥革命後,軍閥彼此混戰導致“牆頭時常變換大王旗”。張懷芝、張樹元、田中玉、鄭士琦、張宗昌、孫良誠,陳調元都先後入主過山東。 軍閥混戰導致民不聊生,活不下去的人只能“闖關東”。從清末到九一八事變前,每年闖關東的人數大約有50萬,其中山東人至少有30多萬。 圖為1929年街市上賣大白菜的攤販。

圖為1929年的濟南玉函山,西佛峪摩崖造像。造像始建於584年為止,造像分五層,高近七米,共有佛像八十九尊。60年代大多數造像頭部被損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