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非常有氣質的旗袍女人,圖4宋慶齡女士,圖7漂亮女明星穿短袖


旗袍,中國傳統女性服飾,被譽為我國的國粹,興起於1925年左右,1929年民國政府將旗袍定為女性國服之一,由於旗袍穿起來讓女人顯得更加知性、美麗、大方,因此便迅速流行開來,上至貴婦名媛,下至平民百姓都將旗袍作為主要服飾,在30至40年代旗袍的流行度達到頂峰。圖為民國期間上海滬江照相館為當時的名媛拍攝的旗袍照片。

旗袍的名字來源於“旗女之袍”,但其樣式與含義已經遠遠超出清代旗人女性的服飾。從樣式上,民國旗袍比清代旗人女袍更加修身、時尚,並且有基本的款式要求:立領、右斜襟開口,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邊開衩,袖口收小等,後來又逐漸衍生出短袖旗袍和無袖旗袍,這些特點在旗人服飾中是完全沒有的。圖為穿旗袍的民國女性側臥的姿態。

從意義上,民國旗袍的流行表現出民國女性追求男女平等,女性社會地位提高的社會進步性,因為當時正伴隨著女權運動興起,與旗袍具有同樣性質的現象還有剪髮、放足、婚姻自由、女孩上學等,讓所有女性都“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圖為民國期間穿旗袍的女性,非常大膽地體現了曲線的身材。


旗袍在剛開始興起時,袍身是相對寬鬆的,袖身細袖口寬,非常像清教徒的風格,這種款式俗稱“倒大袖”,民國早起的滿族婦女服飾和女學生中流行的“聞名女裝”都是“倒大袖”的風格。圖為20年代穿“倒大袖”旗袍的宋慶齡先生。

到了30年代,旗袍的樣式在流行中不再是一成不變,旗袍的下襬有的長有的短,短的能剛好露出膝蓋,長的則能蓋住腳面,走起路來會捱到地面,俗稱“掃地旗袍”。圖中為民國穿著“掃地旗袍”的女性,腳上搭配著高跟涼鞋。

旗袍的領口也有多種多樣的變化,其中有一段時間特別流行高領,旗袍的材料一般是柔軟細膩的絲綢或者絨布,而為了立領不變形,領口會襯上相對較硬的布料,即使在炎熱的夏天,身上的旗袍薄如蟬翼,領口也是高高聳立至下巴。圖為穿高領旗袍的民國貴婦。


旗袍在發展中還產生了“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兩種流派,京派旗袍傳承了漢人民族風格,裁剪時採用平直手法,肩、胸、腰、臀等部位不會突顯出曲線,變現出傳統的含蓄之美,而海派旗袍則是吸收了西方文化,形式多種多樣,更加時尚,尤其能顯示出江南女子的玲瓏柔美。圖為民國時期更為時尚的海派旗袍。

旗袍在搭配上也非常靈活,民國時期從冬天到夏天,人們都喜歡穿旗袍,或加上一件小披衫,或在領口、袖口配上高檔皮毛,冬天可以直接將貂絨大衣套在旗袍外面,夏天則會配上絲襪涼鞋,看起來都非常得體。圖為民國穿旗袍的女性,外面搭配著貂絨披肩,再加上流行的燙髮,非常有氣質。

旗袍之所以讓所有人床起來都非常得體大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每件旗袍都是量體裁衣專屬定製,從原料到款式,全部都由主人制定,只有這樣才呈現出千人千面的風景線。旗袍風在50年代沒落,在沉寂30多年後,80年代旗袍文化又重新被重視,1984年旗袍被制定為外交禮服,如今旗袍手工製作工藝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