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差13歲,戀愛8年,相伴28年,餘下33年,他守著骨灰罈度過餘生

相差13歲,戀愛8年,相伴28年,餘下33年,他守著骨灰罈度過餘生

魯迅:“巴金是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冰心:“巴金最可佩服之處,就是他對戀愛和婚姻的態度上的嚴肅和專一。”

金庸:“巴金是中國偉大的作家。”

賈平凹:“巴老是我國當代文學巨匠,他的道德和文章,都是當代作家的一面旗幟。”

1

1904年11月25日,巴金出生於四川成都一個官宦之家,原名李堯棠。

相差13歲,戀愛8年,相伴28年,餘下33年,他守著骨灰罈度過餘生

▲ 巴金幼年時的全家照。左三是外婆抱著巴金。右三是巴金的母親。

在巴金十來歲的,父母相繼去世,因而嚐盡了人間的悲涼。

多年後,巴金這樣回憶母親:

“在我幼小的時候,她是我的世界的中心。她很完滿地體現了一個‘愛’字。她使我知道人間的溫暖,她使我知道愛與被愛的幸福。她常常用溫和的口氣,對我解釋種種的事情。她教我愛一切的人,不管他們貧或富,她教我幫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她教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僕,憐恤他們,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們高,動輒將他們打罵。”

沒幾年,祖父也撒手人寰,家庭陷入遺產之爭,對此巴金厭惡至極。

1923年,19歲的巴金逃離四川老家,前往上海、南京求學,原本準備上北大,但因病修養,後赴法國留學。

“巴金”的這個筆名,1928年他要發表《滅亡》的時候,需要在原稿上署名,正好那時他正在翻譯克魯泡特金的著作,便取了一個“金”字;而“巴”字,則是自己在留學法國時的一位同學巴恩波,他們曾有過一段短暫的友情,後來各自離別,不久後這位同學便投水自盡,這讓巴金很是傷感,為了紀念他。

2

1933年,巴金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正式出版一部小說《家》,控訴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罪惡,謳歌了年輕一代的覺醒和反抗。

相差13歲,戀愛8年,相伴28年,餘下33年,他守著骨灰罈度過餘生

巴金的代表作《家》

小說中的高覺新,原型就是大哥李堯枚。

就在《家》剛開始動筆之時,備受家庭煎熬的大哥就服毒身亡。

巴金寫下序言,題為《呈獻給一個人》,這“一個人”,就是大哥李堯枚。

相差13歲,戀愛8年,相伴28年,餘下33年,他守著骨灰罈度過餘生

少年巴金(右)與大哥李堯枚


巴金一直是在用真情寫作,他說:

“我不是文學家,也不懂藝術。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

因為這本《家》,有人抗婚逃婚以掙脫封建禮教的束縛,有人背井離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去尋求自由和理想。

1936年,巴金已經是非常有名的作家了。

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封信,撕開信卻發現裡面只有一張照片,

他很詫異地撿起照片,看到上面是一個年輕的小姑娘,短髮、額前覆有劉海、頭戴花邊草帽,身著白衣黑裙。

她一臉天真稚氣的笑容,陽光又明媚。

照片的背面還留了一句話:“給我敬愛的先生留個紀念,阿雯。”

相差13歲,戀愛8年,相伴28年,餘下33年,他守著骨灰罈度過餘生

蕭珊寄給巴金的照片

後來的日子裡,這個女孩寫的信最多。

她筆跡娟秀,言詞不多,落款總是那句:“一個十幾歲的女孩。”

由於有著13歲的差距,每次給蕭珊(原名陳蘊[yùn]珍)回信,巴金總是稱她為“我的小友”。

在巴金的眼裡,蕭珊還是個孩子,這個小女生不過是千萬個給他寫信的讀者中的一員,但蕭珊的眼裡卻只有巴金。

在他們書信往來半年之後,巴金收到蕭珊的信,打開一看,上面赫然寫著:

“ 筆談如此和諧,為什麼就不能面談呢?希望李先生(巴金)能答應我的請求。”

算是主動給巴金髮出邀請,並在信中寫明瞭邀約的時間和地點,以及,在信中夾了自己的一張照片,顯然她是怕他認錯人鬧了笑話。

巴金先生一向內向,不善言辭,這次居然被這個勇敢的小姑娘打動了,決定赴約。

1936年8月的一天,巴金先來到約好的上海南京東路719號的一家小店裡等待。

不一會,一個穿著校服,梳著學生頭的蕭珊過來了。

不等他開口,她便像已經很熟悉的人一樣叫起來:“哎呀,李先生,您早來了。”

巴金謙遜地一笑說:“你也早啊。”

她撲閃著一雙大眼睛,開心地說到:“李先生,你比我猜想的年輕多了!”

不善言辭的巴金被活潑的蕭珊感染:“你比我猜想的還要像個娃娃咧!現在可以告訴我你的名字了嗎?”

原來蕭珊是她的筆名,她的真名叫陳蘊珍。

相差13歲,戀愛8年,相伴28年,餘下33年,他守著骨灰罈度過餘生

蕭珊

此時蕭珊的處境,像極了巴金筆下《家》中的老三覺慧,身處封建大家庭,苦悶彷徨。

蕭珊告訴巴金,自己想逃出那個“牢籠”,去外面闖蕩。

巴金聞言,趕忙說:“千萬不要這樣,像你這樣的少年還是一隻羽翼未豐的小鳥,很難遠走高飛的。現在社會紛繁複雜,決不可衝動行事。你應該多讀書,多思考,再行動啊。”

巴金語重心長的話,打消了蕭珊離家出走的念頭,同時也拉近了兩個人的距離。

巴金怎麼也沒想到,這一面之緣,竟註定了一輩子的緣分。

4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無論世界多大,我只鍾情於她。

相差13歲,戀愛8年,相伴28年,餘下33年,他守著骨灰罈度過餘生

蕭珊的父親為她找了一戶有錢人家,準備為她定下這樁婚約。

她得知這個消息趕忙去找巴金,請他做決定。

這哪裡是做決定,這分明是等著巴金表態呢。

但是巴金卻說:“這件事由你自己考慮決定。”

聽到巴金回覆後的蕭珊呆住了,失望至極。

原本,她以為巴金會不顧一切地向她表白並同她一起反抗包辦婚姻。沒想到他漠不關心,原來一切都是自己的一廂情願、自作多情罷了。

蕭珊轉身的瞬間,兩行熱淚便順著臉頰流了下來。蕭珊是誤會巴金了。

看到心愛女子哭泣的巴金終於忍不住向她吐露了真實想法:

“我是說你還小,一旦考慮不成熟,會悔恨終身的。將來你長大能有主見了,成熟了,還願意要我這個老頭子,那我就和你生活在一起。”

這番感人,樸實,為她著想的話,深深地感動了蕭珊。

誤會解除後,蕭珊擦乾眼淚對巴金說:“那我就讓你看看我成熟後的決定吧。”

就像錢鍾書對楊絳表白的那樣:“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相差13歲,戀愛8年,相伴28年,餘下33年,他守著骨灰罈度過餘生

青年的巴金

隨後,兩人開始了長達8年的戀愛。

1944年5月1日,年近40歲的巴金與從西南聯合大學畢業的蕭珊決定在貴陽結婚,此時蕭珊27歲。婚後的兩人恩愛幸福,巴金一直以來都將妻子當成小女孩一樣寵愛,並於隨後5年,生下一女一子,湊成“好”字。

相差13歲,戀愛8年,相伴28年,餘下33年,他守著骨灰罈度過餘生

巴金一家子

冰心評價說到:“巴金最可佩服之處,就是他對戀愛和婚姻的態度上的嚴肅和專一。”一旦開始,就沒有想過要結束。而蕭珊,確實也是他這輩子唯一動心的人。

大部分的婚姻都需要磨合,而他們 的卻是默契。

在婚後28年的生活中,從來都是相親相愛,從不爭吵,無怨無悔,相敬如賓、相濡以沫大抵如此。

5

新中國以後,巴金一直從事文學創作。

但是還是做了一件“錯事”,悔恨終生。

1936年時,魯迅先生遺體在萬國公墓下葬,巴金曾和胡風一起為先生扶靈柩。

相差13歲,戀愛8年,相伴28年,餘下33年,他守著骨灰罈度過餘生

胡風、巴金為魯迅先生抬靈柩

但是到了1955年,批判胡風,運動開始後,人人都要表態。《人民日報》向巴金約稿,他便寫了篇《必須徹底打垮胡風反黨集團》,這成了巴金始終還不能原諒自己的“錯誤”,多年後,他這樣寫道:

“做一箇中國作家是我的驕傲,可是想到那些政治鬥爭,我對自己的表演感到噁心、羞恥。就出面批鬥胡風一事,我不能原諒自己,也不想要求後人原諒。”

1986年8月,巴金在香港《大公報》開闢的《隨想錄》專欄寫完最後一篇,即第150篇《懷念胡風》。

1995年,中國現代文學館開館,巴金與胡風再次相遇。

此時,歷盡磨難的胡風坐在輪椅上,面容憔悴,雙眼無神。

巴金上前,握著胡風的手說:“看見你這樣,我很抱歉。”

頓時眼裡湧出了慚愧的淚水……

雖然巴金常常表示懺悔,但他在那個特殊時代的所作所為,仍沒有完全失去文人的骨氣。

巴金在文革後撰寫的《隨想錄》,內容樸實、感情真摯,充滿著作者的懺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

6

浩劫來襲,席捲全國,文化界首當其衝。

相差13歲,戀愛8年,相伴28年,餘下33年,他守著骨灰罈度過餘生

作為文化名人的巴金再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覆巢之下無完卵”,無辜的蕭珊也被一同裹挾進去。

蕭珊承受了很多罪名,遭受了很多肆虐的待遇,但她隻字未提,她不僅隱瞞了自己的痛苦,還不斷安慰巴金。

她沒有失去勇氣,始終跟巴金站在一起,始終沒有對她尊敬的李先生失去過信心。

每天一大早巴金就得去上海作協接受批鬥,遭受的非人待遇,難以想象。回家的路上曾無數次想過就此了斷,可每當回到家,都會看到蕭珊笑盈盈地站在門口等著他。

從不撒謊的巴金在那一刻笑著騙蕭珊:“我今天沒有受苦。”

後來巴金回憶那時候,每天都要吃兩顆安眠藥才能睡著,可往往天還沒亮就醒了。兩人輕輕喚著對方的名字,巴金滿臉愁容:“日子難過啊!”

蕭珊滿臉心疼:“日子難過啊!”

可蕭珊都會馬上加一句:“要堅持下去。”或者再加一句:

“堅持就是勝利!”

後來被押入牛棚,那時是最艱難的時期,巴金仍始終想著蕭珊的話:“在艱苦中,我會叫著你的名字。在任何環境下我要做一個值得你愛的人。”

1972年7月,蕭珊檢查出患有腸癌,住進了中山醫院,而巴金在幹校勞動不被允許探望,於是蕭珊只得獨自在醫院接受治療這時,蕭珊身體中的癌細胞已經擴散到了肝部。

手術前,蕭珊生平唯一一次對巴金說:“看來,我們要分別了!”巴金用手輕輕地捂住了蕭珊的嘴巴,低下了頭,兩人的淚水相互交融,肝膽欲碎。

病榻上的她,形容枯槁,但她被病痛折磨得失去光彩的眼神,依然不肯黯淡下去。她含淚地望著他:“我不願離開你。沒有我,誰來照顧你啊?”

1972年8月13日中午,巴金回家吃飯。剛端起碗,就傳來噩耗——蕭珊停止呼吸了,含冤長辭人世!

當巴金趕到時,竟然已經被送到太平間用白布床單包裹好。

巴金哭喊地拍了幾下蕭珊:“我在這裡,我在這裡啊。”

蕭珊去世後, 巴金在短短的幾天之內就白掉了頭髮。

相差13歲,戀愛8年,相伴28年,餘下33年,他守著骨灰罈度過餘生

1972年8月,巴金在龍華殯儀館與蕭珊做最後的告別。

在蕭珊去世3年後,巴金才獲許把蕭珊的骨灰捧回。

。他的臥室裡,則存放著蕭珊的骨灰罈,在他的床頭櫃上放著的,是蕭珊翻譯的幾部作品........這樣就覺得她仍然跟他在一起。

巴金書桌上依舊放著蕭珊的照片和蕭珊的譯作,床頭放著蕭珊的骨灰,把思念記敘在文章裡,寫下《懷念蕭珊》、《再憶蕭珊》、《一雙美麗的眼睛》。晚年的巴金完成《隨想錄》,還原那段最真實的歷史,還原愛妻的冤屈。

相差13歲,戀愛8年,相伴28年,餘下33年,他守著骨灰罈度過餘生


相差13歲,戀愛8年,相伴28年,餘下33年,他守著骨灰罈度過餘生

晚年寫作《隨想錄》時的巴金

每天晚上,巴金還會在睡前不停地擦拭妻子的骨灰罈子,幾十年如一日。有時,他只默默地來回擦拭,有時,他會對著骨灰罈和妻子“聊天”

巴金的行為讓周圍的親朋感慨不已,他們紛紛勸他讓妻子入土為安,

但巴金執意留下的蕭珊的骨灰:“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裡有我的淚和血。”

周圍的好心人對巴金建議:“要不我們為蕭山開一次追悼會”。

巴金:

“不必了,現在還不是蕭珊的結局,將來蕭珊的骨灰要和我的骨灰摻合在一起,那個時候我們還是在一起的,那才是她的結局。”

相差13歲,戀愛8年,相伴28年,餘下33年,他守著骨灰罈度過餘生

圖:冰心寫給巴金最後一封信,兩年後,冰心逝世

無數的親朋好友勸他:再找一個老伴吧,有個人說話,也挺好。

巴金想都不想,直接回答:“不想找老伴,沒有興致和勁頭。”

其實大家都知道,巴金心中那個位置依舊是蕭珊。

他時常感嘆自己為何壽命這麼長,這並不是他想要的。

相差13歲,戀愛8年,相伴28年,餘下33年,他守著骨灰罈度過餘生

晚年,陷入沉思的巴金

2005年10月17日19時6分,巴金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101歲。

死前,他反覆囑咐子女:一定要將他的骨灰與妻子蕭珊的骨灰混在一起。

次年,巴金家人將他和蕭珊的骨灰一起,拌著紅色的玫瑰花瓣,被撒入上海長興島附近的東海,融於海水,永不分離。

相差13歲,戀愛8年,相伴28年,餘下33年,他守著骨灰罈度過餘生

有興趣的可以購買巴金先生相關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