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懋榮:懷念當年的梅劇團

我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畢業於北京市戲曲學校。畢業前夕孟慶會老師曾告訴我,你可能會分配到荀慧生京劇團,不久文化局領導和各個劇團的負責人同時還有老一輩的藝術家來戲校觀看我們的彙報演出,那天我和孫毓敏、李翔一起演出《斷橋》,幸運的是梅蘭芳大師一眼就看中了我,並親自把我選拔到了梅劇團工作,從此我便來到了這個藝術家的搖籃裡。這裡不但有梅蘭芳大師,還有我的恩師姜妙香先生,另外還有姚玉芙先生,劉連榮先生,王少亭先生,李春林先生,韋三奎先生,李慶山先生,徐元珊先生等諸多的前輩和藝術家。當時的青年演員中有梅葆玖,梅葆玥和我的一些老同學李玉芙、李崇善、李宇秀、孟俊泉、賈士銘、黃德華、張學海、劉大昌、席玉身、鮑文壽等等……當時我們的團址就設在吉祥劇院。

林懋榮:懷念當年的梅劇團

  當我們剛走出了學校大門,就有幸得到了梅大師和劇團領導給予我們的親切關懷和無微不至的照顧。從生活到工作都為我們做了細緻的安排。記得當時正是盛夏季節,劇團領導早為我們買來了涼蓆並及時地鋪在每個人的床上,更令人難忘的是還專門為我們請來了手藝高超的廚師為我們做飯,每日三餐都定出食譜。梅大師也經常不斷地來看望我們,他每次來總要去小食堂看看我們的飯菜質量,並叮囑劇團負責人一定要搞好伙食,讓我們吃好,休息好。他真是時刻都在關懷著我們的健康成長啊!

  在藝術上劇團的前輩們都主動熱情地幫助我們,排戲時又親自為我們把關,演出時他們是甘當綠葉陪襯我們,有他們的扶持使我們在藝術上成長得很快。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演出了很多優秀的傳統劇目以及梅派的經典劇目,與此同時我們還排演了兩出新戲《柳長青》和《龍鳳環》。

林懋榮:懷念當年的梅劇團

  當時我們都是些初出茅廬的孩子,能有這樣的突出成績,都是和我們在梅劇團這個藝術家的搖籃裡分不開的。這就是老少結合傳幫帶的結果吧!下面就讓我舉一個自身的例子來說明,當年劇團演《鳳還巢》時,每當梅大師演出時,都是由我的老師姜妙香來演小生,梅大師不演的時候就讓我們青年演員來演,當時無論是葆玖哥演出還是李玉芙演出,都是由我來演小生。要知道,我們演出只換了小生和旦角兩位年輕人,其他角色四梁八柱還都是陪同梅大師一起演出的前輩們給我們助演,當演到最後一場“洞房”時,我一人坐在臺前,在身邊陪伴我的都是我所敬仰的前輩們,在他們面前我確實就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孩子(當時我還未滿十八歲),可在戲中飾演元帥的李春林先生卻要稱呼我為穆士兄,而扮演公公的劉連榮先生要稱呼我為新郎官,這時,觀眾就會對我這個“小大人”發出會心的笑聲。我知道這是我們之間年齡相差太大的緣故,然而此時,前輩們都非常認真地和我搭戲並極力襯托我的表演,很快就扭轉了劇場的氣氛,笑聲馬上沒有了,觀眾完全被我們的演出帶進了劇情裡。所以我也同樣得到了觀眾的認可與喝彩。當時我在舞臺上真有一種飛躍的感覺,彷彿自己也長大了。心裡真有說不出的溫暖,這怎不讓我由衷地感激這些前輩藝術家對我的扶持和提攜啊!

林懋榮:懷念當年的梅劇團


  記得那年春節我們的演出非常繁忙,大年初一從早到晚就有四場演出,梅先生得知大家非常辛苦,為了表示對大家的慰問,他就在大年初一的一大早就趕到吉祥戲院給大家拜年,那天早場戲是九點開演,他在演出前到後臺看望大家,無論是演員、樂隊人員還是劇場職工,他都要一一握手向大家拜年祝願大家新年快樂!使全團老少對此都深受感動。

  當年的梅蘭芳劇團,在梅大師的親切關懷下就像是一個大家庭,而我們這些受益的青年人,現如今也都成為老年人了!可我至今都非常懷念當年的梅蘭芳劇團,懷念當年的老前輩,懷念我們的梅蘭芳大師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